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3篇
  免费   228篇
  国内免费   571篇
测绘学   92篇
大气科学   1137篇
地球物理   69篇
地质学   48篇
海洋学   26篇
天文学   415篇
综合类   35篇
自然地理   20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51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64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55篇
  2014年   72篇
  2013年   88篇
  2012年   85篇
  2011年   79篇
  2010年   70篇
  2009年   105篇
  2008年   78篇
  2007年   93篇
  2006年   107篇
  2005年   110篇
  2004年   77篇
  2003年   65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56篇
  2000年   52篇
  1999年   49篇
  1998年   52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5篇
  197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利用实况资料,分析了2004年12月20日-22日出现在华北地区的大到暴雪天气的干侵入特征,得出:a)此次降雪主要受中层切变线影响,降雪带与切变线相对应,强降雪中心就出现在切变线交汇的东南到东侧.b)此次降雪过程中,干冷空气主要来自对流层高层,分3路持续入侵,与3条切变线密切对应,而中低层西南和南2支暖湿气流在对流层中层耦合加强,与于冷空气交汇,产生强降雪;强降雪落区位于相对湿度梯度最大处的湿区一侧且有强风辐合的区域.c)随着中层切变线的东移发展,湿不稳定增强并向下延伸,高位涡区向东输送并向下传播,从而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导致强降雪.d)对流层高层持续的干侵入,使得中低层切变线稳定维持,有利于其前方西南急流的稳定加强和对流性不稳定的持续发展,是导致强降雪持续、增幅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52.
能量参数在南通地区强对流天气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南通地区1991--2003年强对流天气气候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将强对流天气的大范围环流形势作了分型和总结;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1°×1°的NCEP再分析资料,通过MMSV3.7高分辨率数值模拟结果,对典型个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有利的天气系统影响,大气不稳定能量的累积和释放是强对流天气形成的关键条件之一。利用数值模拟结果计算的有效位能、强天气威胁指数等对强对流天气都具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953.
华北一次强对流天气系统的地闪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利用地面雷电探测网,多普勒天气雷达和常规天气资料,分析了2005年8月1日发生在山东北部的一次具有前部对流线,后部大范围层状云降水(LLTS)的典型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的闪电活动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整个过程中负地闪占主导地位,最高频数达到260次/5min;与负地闪比较,正地闪呈现不活跃状态。负地闪主要落在>40 dBz的强回波区内部及其边缘区域,而正地闪则分布在前部云砧和后部层状云降水区内。对地闪位置与回波强度的进一步对比分析发现,45~55 dBz的回波是最有利于地闪发生的区域,回波强度低于这一区域,随着回波强度的增大,地闪活动呈递增趋势,地闪频数在50~55 dBz的回波区域内达到峰值,>55 dBz的回波区域内地闪频数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954.
一次四川暴雨过程的非线性对流—对称不稳定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区域加密观测资料为背景场对2004年9月3—5日四川省一次特大致洪暴雨过程进行数值试验。在对降水模拟有较好结果的基础上,用模式大气资料分析了暴雨过程的非线性对流—对称不稳定,结果表明,近地面层条件性不稳定和地形强迫的共同作用触发了对流,而中高层的条件性对称不稳定促进对流的进一步发展,由此引发的深厚湿对流形成了持续大暴雨。  相似文献   
955.
利用高分辨率卫星观测资料,从气候态角度分析了亚洲热带夏季风爆发特征。研究表明,亚洲热带夏季风最先在中南半岛西部爆发,随后在整个中南半岛和孟加拉湾东部,然后扩大至孟加拉湾西部和南海。夏季风爆发后,与孟加拉湾和南海相比,中南半岛雨量增强形势不明显。第26—28候(即5月第2候—5月第4候)是亚洲热带夏季风的爆发阶段。整个爆发过程,低层风场的时空演变与对流降水相对应,海表温度场增温较海表风场提早约1候左右;华南地区以锋面降水为主,即副热带季风降水。采用对流降水和海表上空10 m风场分别代表夏季风降水和盛行风向的时空演变特征较常规资料更为准确、精细。  相似文献   
956.
The advent of modern geostationary satellite infrared radiance observations has noticeably improved numerical weather forecasts and analyses.However,compared to midlatitude weather systems and tropical cyclones,research into using infrared radiance observations for numerically predicting and analyzing tropical 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s remain mostly fallow.Since tropical 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s play a crucial role in regional and global weather,this deficit should be addressed.This study is the first of its kind to examine the potential impacts of assimilating all-sky upper tropospheric infrared radiance observations on the prediction of a tropical squall line.Even though these all-sky infrared radiance observations are not directly affected by lower-tropospheric winds,the high-frequency assimilation of these all-sky infrared radiance observations improved the analyses of the tropical squall line’s outflow position.Aside from that,the assimilation of all-sky infrared radiance observations improved the analyses and prediction of the squall line’s cloud field.Finally,reducing the frequency of assimilating these all-sky infrared radiance observations weakened these improvements to the analyzed outflow position,as well as the analyses and predictions of cloud fields.  相似文献   
957.
Based on the measurement of the velocity field in the convective boundary layer (CBL) in a convection water tank with the 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 (PIV) technique, this paper studi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BL turbulent velocity in a modified convection tank. The experiment results show that the velocity distribution in the mixed layer clearly posse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BL thermals, and the turbulent eddies can be seen obviously. The comparison of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the turbulent velocity variables indicates that the modeling in the new tank is better than in the old one. The experiment data show that the thermal's motion in the entrainment zone sometimes fluctuates obviously due to the intermittence of turbulence. Analyses show that this fluctuation can influence the agreement of the measurement data with the parameterization scheme, in which the convective Richardson number is used to characterize the entrainment zone depth. The normalized square velocity wi^2/w*^2. at the top of the mixed layer seems to be time-dependent, and has a decreasing trend during the experiments. This implies that the vertical turbulent velocity at the top of the mixed layer may not be proportional to the convective velocity (w*).  相似文献   
958.
受船载仪器、海况等要素限制,传统水深测量中浅水区域无法对浅海水深进行测量。为克服此困难,利用近年来新兴的机载激光测深系统(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 system,简称LiDAR)进行浅海水深测量,用LiDAR获取的点云数据进行处理后得到的水下地形等深线与海图图载水深进行直观对比,同一坐标点下的点云水深与截图水深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LiDAR获取的水深精度高,水深点密集,可更快获得浅海区域详细的高精度的水下地形。这些优点使其在近岸浅海海岸防护、围海造田、港口建设等海洋工程项目中应用前景广阔。此外目前国内LiDAR技术主要用于陆地,应用于浅海水深测绘还很少,本研究对机载LiDAR进行水深测量的研究进行了补充。  相似文献   
959.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卫星云图、自动站气象观测资料和多普勒雷达等资料,对2011年6月16日玉林市南部一次中尺度强降水过程进行天气动力学和中尺度分析,结果表明:这次暴雨是在有利的大尺度环流下产生,通过中尺度系统激发而产生的。高空低槽和低空切变辐合是强降水产生的前提条件,中尺度对流云团强烈发展是强降水产生直接原因;分析红外云图的TBB、多普勒雷达反射率和基本速度、地形条件等方面都很好地阐述了本次强降水的暴雨中心。  相似文献   
960.
陈涛  张芳华  宗志平 《高原气象》2012,31(4):1019-1031
利用地面自动站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FY-2E卫星云图及NCEP FNL 1°×1°逐6h分析场资料,分析了2010年5月5-7日我国南方春季大范围强对流天气过程中尺度对流系统(MesoscaleConvective System,MCS)的发生、发展特征,重点探讨了环境条件差异及其对MCS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环境场三维动力结构、水汽条件和热力不稳定条件配置的差异,造成对流发展的多样化特征。利用相对风暴螺旋度分析了环境场动力特征对MCS组织结构的影响。重庆上空中高层较干且具有较强的垂直切变,环境场气旋式旋转相对深厚,随着锋面强迫抬升克服对流抑制作用后,局地激发出相对孤立的类似超级单体的强对流风暴,造成冰雹和雷暴大风等天气;而贵州湿层相对深厚,高低空急流的耦合机制更明显,贵州北部的多单体对流风暴组织程度较高,MCS尺度相对较大,局地短时强降水较明显;广东具有最强的垂直切变和深厚湿层,在浅薄冷空气的触发机制下,发展出深厚湿对流形式的中尺度对流复合体,出现了高度组织化的线状对流带,MCS尺度大、持续时间长,造成较强的降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