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65篇
  免费   811篇
  国内免费   1072篇
测绘学   50篇
大气科学   1228篇
地球物理   1588篇
地质学   1157篇
海洋学   624篇
天文学   588篇
综合类   336篇
自然地理   477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52篇
  2022年   123篇
  2021年   162篇
  2020年   158篇
  2019年   179篇
  2018年   169篇
  2017年   168篇
  2016年   156篇
  2015年   169篇
  2014年   227篇
  2013年   261篇
  2012年   248篇
  2011年   214篇
  2010年   243篇
  2009年   346篇
  2008年   288篇
  2007年   313篇
  2006年   275篇
  2005年   249篇
  2004年   234篇
  2003年   213篇
  2002年   157篇
  2001年   156篇
  2000年   197篇
  1999年   174篇
  1998年   163篇
  1997年   128篇
  1996年   118篇
  1995年   106篇
  1994年   87篇
  1993年   63篇
  1992年   65篇
  1991年   45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2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青海对流云数值模拟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房文 《气象科技》2004,32(5):343-347
利用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三维对流云模式和2002年青海省河南县秋季外场试验取得的资料,进行了数值模拟试验。该地区秋季对流云降水主要为冷云降水,暖雨过程不易启动。降雨主要是由于霰落入暖层融化,雨水的蒸发是雨水减少的主要机制。霰在降水的产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霰的生成又与冰晶密切相关。冰晶是霰的主要来源,而且也是霰生长的主要因素。初始的霰粒主要由冰霰自动转化生成,而较少由雨滴冻结生成。霰胚通过收集过冷云水和冰晶与霰的碰并又促进了霰的进一步生长。冰晶的生成主要是由于自然冰核的核化,因此,自然冰核的数浓度对整个降水过程都有影响。霰是云中过冷水消耗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2.
傅丙珊 《气象科技》2004,32(5):363-366
利用风云2号水汽通道的云图进行强对流天气的临近预警,发现每小时1次的风云2号云图对强对流天气有着重要指示作用,尤其水汽图反映了大气中上层的水汽分布,水汽区的活动、干湿区边界、暗区等都与强对流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并找出了可以作为临近预警的关键指标,在2003年的几次强对流天气预报中,风云2号云图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3.
重点应用雷达回波资料结合常规气象资料、卫星云图 ,综合分析了 50 0hPa中尺度切变与陕北南部地区对流阵性降水形成、发展条件 ,指出了 50 0hPa不同的中尺度切变与有利的环境合理配置 ,是导致对流云团发展的重要因素 ,不同特征环境风切变配置与对流单体的发展趋势、强度变化、移动和合并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54.
地球系统科学与成矿学研究   总被引:24,自引:6,他引:24  
翟裕生 《地学前缘》2004,11(1):1-10
在简述地球系统科学的基础上 ,文中提出了由地球系统科学引发的成矿学研究 3个观点 :(1 )成矿系统是一个特色的地质系统 ;(2 )成矿系统与其它系统的关联 ;(3)地质突发事件具有灾害和资源的两重性。针对地球系统科学要求和矿床学学科发展进程 ,提出了 5个亟待加强的研究领域或课题 :(1 )深部过程、浅表环境与成矿系统 ;(2 )重大事件与成矿 ;(3)生命活动与成矿 ;(4 )物理成矿作用和(5 )海洋成矿作用。在结语中 ,作者强调要从地球系统的大背景来研究成矿环境、成矿过程和成矿动力学 ,也即将传统的矿床成因研究提高到地球系统科学的层次 ,为矿床学的发展提供新的广阔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5.
黄河流域水循环演变若干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昌明 《水科学进展》2004,15(5):608-614
从若干方面的研究结果揭示了黄河流域水循环发生的巨大变化.水循环是水资源科学评价与合理开发利用的基本依据.水循环主要要素的变化取决于气候条件的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影响.对前者宜采用适应性对策,在研究气候变化的基础上,分析水循环变动的规律并预测其趋势,制定相应的适应性措施;对于后者则应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科学管理,以维持流域天然水资源的可更新(可再生)性.  相似文献   
156.
Information about the magmatic to hydrothermal transition is preserved in late-stage features of quartz phenocrysts and endoskarn alteration in some Cu–Zn skarn deposits such as the Empire Mine in Idaho. Important features include: (1) quartz phenocrysts with strong resorption textures such as vermicular zones of igneous groundmass cutting primary quartz cathodoluminescence banding, (2) anomalous amounts of endoskarn (more than 50% of mineralized rock), (3) high F activities as evidenced by fluorite as an accessory mineral in igneous rocks, in alteration assemblages, and in fluid inclusions and by high F in hydroxyl sites in igneous biotite and amphibole, and (4) direct association of Zn, which normally is deposited distally at low temperature, with Cu in proximal locations and in endoskarn. These features are explained by the following model: (1) F lowers the solidus temperature of the magma, thus changing the timing, temperature, and duration of hydrothermal fluid exsolution. (2) Upon magmatic vapor saturation the F-rich hydrothermal fluids form bubbles that adhere to quartz phenocrysts and chemically corrode/tunnel into the quartz forming vermicular resorption textures. (3) F-rich hydrothermal fluids also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endoskarn; silicic rocks are attacked by F-rich fluids in the same sense that carbonate wall rocks are dissolved by weakly to moderately acidic hydrothermal fluids. (4) Low fluid exsolution temperature facilitated by high F activity promotes high Zn/Cu ratios in proximal locations due to the solubility of Zn relative to Cu at lower temperatures. This model may be applicable at other localities such as the world-class Cu–Zn skarn Antamina mine, as well as some tin and rapakivi granites.  相似文献   
157.
科尔沁沙地土地沙漠化的历史与现状   总被引:9,自引:6,他引:9  
科尔沁沙地是我国自然条件相对较好的一个沙地,有着广阔的治理前景。回顾科尔沁沙地的历史变化,认为科尔沁沙地是一个全球气候变化大趋势下由人类生产活动过度而形成的沙漠化区域,在金代至清代之间由于人为活动强度减弱,曾经发生明显的沙漠化逆转。根据全国沙漠化普查所获得的资料,研究分析了科尔沁沙地土地沙漠化现状及其特点,结合土地沙漠化发生的历史过程,讨论了这一地区沙漠化的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158.
郑州强对流天气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04年郑州出现的7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天气形势、影响系统及稳定度的分析结果表明:华北低涡和NW气流形势下存在着低层升温、高层降温机制,使大气层结趋于不稳定,当测站高低空温差或温度平流差达到一定量值,且近地层存在辐合系统时,易出现强对流; SW气流或高压控制时,大气高温高湿,具有较强不稳定能量,若850 hPa或地面出现辐合系统时,易产生强对流;地面湿度连续数天加大或保持在某一值域,其上空温湿24 h变化呈上趋冷下趋暖或上趋干下趋湿并达到一定量值,预示强对流的发生;700~500 hPa湿度明显减小,24 h温度露点差加大4 ℃以上,或近地层θse≥350K,中低层Δθse≥26 K,θse小值位于700 hPa或500 hPa,其厚度≥2000 m,易出现强雷雨大风; 700 hPa以下t-td≤4.3 ℃,或连续4天850 hPa t-td≤7 ℃、700 hPa t-td≤5 ℃、500 hPa t-td≤9 ℃,PW≥12,可预示短时暴雨的出现.  相似文献   
159.
利用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分析闽东北地区夏季对流云的回波特征。分析表明:多单体合并对流云在生命史、回波高度、强度、尺度等方面都超过了单体对流云,其液态水总量也更大,自然降水条件和人工影响潜力都优于单体对流云,是夏季降水和人工催化的重要云系。分析得到对流云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高度层辐合辐散特点,为进一步研究夏季对流云结构和降水原理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对两个个例的天气形势分析,指出冷空气对对流发展有一定的激发作用。  相似文献   
160.
2003年2月14日新疆石河子南发生了5.0和5.4级地震。地震发生在北天山石场东南高山区内,位于亚马特断裂与斜切天山的博罗科努断裂所夹持断块的南缘。地震仅对石河子南山矿区所属的红沟煤矿、小沟煤矿与沙湾县煤矿等50、60年代建造的部分危房造成了轻微的破坏,大部分地区的房屋基本完好。造成地震灾害减轻的主要原因为多条断裂的隔震作用与居民点位于山区较平缓地带、场地条件较好等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