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440篇 |
免费 | 794篇 |
国内免费 | 86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25篇 |
大气科学 | 1323篇 |
地球物理 | 537篇 |
地质学 | 931篇 |
海洋学 | 566篇 |
天文学 | 37篇 |
综合类 | 122篇 |
自然地理 | 462篇 |
出版年
2025年 | 4篇 |
2024年 | 119篇 |
2023年 | 79篇 |
2022年 | 103篇 |
2021年 | 123篇 |
2020年 | 151篇 |
2019年 | 149篇 |
2018年 | 143篇 |
2017年 | 127篇 |
2016年 | 128篇 |
2015年 | 156篇 |
2014年 | 187篇 |
2013年 | 185篇 |
2012年 | 180篇 |
2011年 | 140篇 |
2010年 | 153篇 |
2009年 | 159篇 |
2008年 | 212篇 |
2007年 | 188篇 |
2006年 | 164篇 |
2005年 | 138篇 |
2004年 | 116篇 |
2003年 | 133篇 |
2002年 | 125篇 |
2001年 | 91篇 |
2000年 | 101篇 |
1999年 | 76篇 |
1998年 | 93篇 |
1997年 | 70篇 |
1996年 | 69篇 |
1995年 | 48篇 |
1994年 | 50篇 |
1993年 | 34篇 |
1992年 | 21篇 |
1991年 | 25篇 |
1990年 | 20篇 |
1989年 | 11篇 |
1988年 | 9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78年 | 1篇 |
1973年 | 1篇 |
1954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利用南京市1951年1月—2007年4月逐日气温观测资料, 分析讨论了南京56年冬季平均气温、极端最低气温、冷积温和低温日数的变化趋势和特征, 探讨了南京冬季气温的年代变化和冷冬、暖冬的分布。结果表明: 56年来南京冬季平均气温是明显上升的, 而极端低温和冷积温上升更为显著; 南京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为冬季低温期, 冷冬皆分布在80年代以前, 90年代以后没有冷冬, 多为暖冬, 近10年为两年一遇, 80年代以来南京冬季明显升温, 90年代以来的南京冬季出现了持续的偏暖异常。 相似文献
82.
利用1951—2006年中央气象台寒潮天气过程数据以及NCEP/NCAR 500 hPa高度场等逐日再分析资料,通过客观聚类方法与主观对比分析确定寒潮爆发的典型形势场,结合寒潮过程特征量阈值,建立了基于TIGGE集合预报产品的寒潮自动识别客观预报方法,并利用TIGGE集合预报数据对2008年1月和2009年1月两次寒潮天气过程进行预报试验。结果表明:利用500 hPa高度距平场进行聚类分析,一方面可以消除环流季节特征对划分结果的影响,另一方面也突出了寒潮这种强天气的异常扰动表现;基于集合预报产品的寒潮自动识别预报方法浓缩了集合预报产品信息,可直接为预报员提供寒潮发生的概率预报,从而在集合预报产品与我国实际灾害性天气之间建立了直接联系。 相似文献
83.
84.
85.
2002年7月沈阳一次降水过程的催化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应用三维对流云模式和探空资料,对沈阳地区2002年7月12日发生的一次东北冷涡降水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这次降水主要是由积层混合云引起的,其中冰相过程占主导地位,霰的融化是最主要的雨生成项。催化模拟试验表明,当云体处于成熟稳定的积层混合云阶段,在0℃层高度以上播撒AgI能起到显著的增雨效果。积层混合云具有巨大的人工增雨潜力。 相似文献
86.
橡胶颗粒改良粉煤灰土的动力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橡胶颗粒改良粉煤灰土的动强度、动模量、黏聚力和内摩擦角进行了动三轴试验研究,并将试验结果与粉煤灰土的动力特性加以对比,分析表明:粉煤灰土及橡胶颗粒改良粉煤灰土在同一围压下动强度均随破坏周数的增加而减小;在同一破坏周数下动强度随着围压的增加而增加;粉煤灰土的黏聚力为203.73 kPa,内摩擦角为11°;橡胶颗粒改良粉煤灰土的黏聚力为227.26 kPa,内摩擦角为17°,橡胶颗粒改良粉煤灰土的黏聚力增大了23.53 kPa,提高了11.55%;粉煤灰土的初始切线模量及平均动模量高于橡胶颗粒改良粉煤灰土的初始切线模量及平均动模量。研究表明,橡胶颗粒改良后的粉煤灰土具有动强度高、黏聚力和内摩擦角大的特点,从而说明橡胶颗粒改良后的粉煤灰土可以作为季冻区路基冷阻层材料 相似文献
87.
An observational analysis of the structur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a windy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during a cold air outbreak in the South China Sea region is reported in this paper. It is found that the main structures and characteristics are the same as during strong wind episodes with cold air outbreaks on land. The high frequency turbulent fluctuations(period<1 min) are nearly random and isotropic with weak coherency, but the gusty wind disturbances(1 min相似文献
88.
为了对双线偏振雷达的差分传播相移ΦDP进行滤波降噪处理,提高双线偏振雷达识别粒子、估测降水的能力。通过对C波段双线偏振雷达差分传播相移分别采用滑动平均、中值滤波、FIR滤波、卡尔曼滤波和小波分析5种不同方法地介绍,利用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移动式C波段双线偏振雷达(POLC)2013年外场试验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经5种方法处理后的差分传播相移ΦDP径向数据,及其分别在降水估测中应用的效果。结果表明:采用FIR滤波方法、卡尔曼滤波方法和小波分析方法对ΦDP径向数据进行处理的效果比传统的滑动平均和中值滤波方法好;其中小波分析处理的ΦDP径向数据波动最小,再经过变距离法拟合的KDP数据的负值能够得到最有效地抑制,最后应用到R(KDP)降水估测中的精度最高。 相似文献
89.
The phase velocity and the attenuation coefficient of compressional seismic waves, propagating in poroelastic, fluid-saturated, laminated sediments, are computed analytically from first principles. The wavefield is found to be strongly affected by the medium heterogeneity. Impedance fluctuations lead to poroelastic scattering; variations of the layer compressibilities cause inter-layer flow (a 1-D macroscopic local flow). These effects result in significant attenuation and dispersion of the seismic wavefield, even in the surface seismic frequency range, 10–100 Hz. The various attenuation mechanisms are found to be approximately additive, dominated by inter-layer flow at very low frequencies. Elastic scattering is important over a broad frequency range from seismic to sonic frequencies. Biot's global flow (the relative displacement of solid frame and fluid) contributes mainly in the range of ultrasonic frequencies. From the seismic frequency range up to ultrasonic frequencies, attenuation due to heterogeneity is strongly enhanced compared to homogeneous Biot models. Simple analytical expressions for the P -wave phase velocity and attenuation coefficient are presented as functions of frequency and of statistical medium parameters (correlation lengths, variances). These results automatically include different asymptotic approximations, such as poroelastic Backus averaging in the quasi-static and the no-flow limits, geometrical optics, and intermediate frequency ranges. 相似文献
90.
与西太平洋暖池上空对流年际变化相关联的大气环流和海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诊断分析了热带西太平洋暖池上空对流弱和强的情况下,大气环流和海温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本文中西太平洋暖池是指(110-160°E,10-20°N)地区,向外射出长波辐射(OLR)在该地区具有明显的年际变率。对西太平洋暖池对流弱和强之间大气环流和海温的差别进行了合成分析。首先,利用 NCEP/ NCAP再分析资料和卫星观测的 OLR资料进行了分析。之后,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再分析资料和再分析计算而得的OLR资料重复进行了合成分析。合成结果表明由这两套资料所分析得到的结果非常相象。与西太平洋暖池上空弱(强)对流显著对应的大气环流表现为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伸(东退),以及副高西北侧更强(弱)的西风。此外,在局地(即暖池)上空,还显著对应着东(西)风异常和下沉(上升)气流异常。对应于西太平洋暖池对流强弱,最为显著的海温差别(对流弱减去对流强)为印度洋、孟加拉湾和南海的正海温异常。也就是说,西太洋暖池上空的对流与局地海温异常只有微弱的联系,而与其西部的海温异常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