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97篇
  免费   1463篇
  国内免费   2702篇
测绘学   1003篇
大气科学   3235篇
地球物理   2123篇
地质学   3331篇
海洋学   898篇
天文学   342篇
综合类   581篇
自然地理   1149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121篇
  2022年   215篇
  2021年   298篇
  2020年   285篇
  2019年   398篇
  2018年   326篇
  2017年   409篇
  2016年   391篇
  2015年   481篇
  2014年   520篇
  2013年   797篇
  2012年   546篇
  2011年   563篇
  2010年   464篇
  2009年   589篇
  2008年   666篇
  2007年   722篇
  2006年   712篇
  2005年   592篇
  2004年   528篇
  2003年   447篇
  2002年   399篇
  2001年   301篇
  2000年   326篇
  1999年   253篇
  1998年   231篇
  1997年   215篇
  1996年   141篇
  1995年   152篇
  1994年   136篇
  1993年   94篇
  1992年   65篇
  1991年   48篇
  1990年   43篇
  1989年   28篇
  1988年   39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21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1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6 毫秒
991.
华南暖区暴雨中一次飑线的中尺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地面加密观测资料、高空观测资料、多普勒雷达观测和雷达风场反演资料等,分析造成2010年5月6—7日华南暴雨中一次飑线的演变过程及三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此次飑线过程发生于200 hPa高空辐散区、500 hPa高空槽后、地面准静止锋锋前暖区内,850 hPa飑线北侧为切变线,东南侧存在低空急流,中低层为中等强度垂直风切变。(2)该飑线系统初始对流单体由西风受广西大瑶山脉地形阻挡而触发。发展过程中两广交界处不断生成新单体,东移发展并入对流带,单体发展及对流带的形成与地面中尺度辐合线关系密切。(3)该飑线在形成过程中存在对流带与对流单体的锢囚过程,锢囚过程中地面辐合线及中层中气旋起组织作用,至盛期对流带东段出现弓形回波结构。强降水拖曳、雨滴蒸发冷却增强下沉气流及中层冷空气入流,造成地面冷池及后部辐散出流,促进弓形回波发展。(4)成熟期飑线系统包含弓形回波、冷池及不明显的层状云区,三维结构特征与经典飑线类似,但无涡旋对,雷暴高压也不明显。  相似文献   
992.
根据全球气溶胶气候模式GEM-AQ/EC的1995~2004年模拟,分析了青藏高原大气黑碳气溶胶的来源、传输及沉降季节特征。研究表明:青藏高原黑碳气溶胶主要来自自由对流层和大气边界层的输送。相对于自由对流层的黑碳输送,紧邻青藏高原的南亚、东亚以及东南亚大气边界层的输送更有效,它形成了青藏高原由北向南、自西往东黑碳气溶胶浓度和沉降明显递增的基本分布形态。横跨欧亚大陆自由对流层的黑碳气溶胶由西向东向青藏高原的输送全年不变,夏季输送路径最北但强度最弱,冬季路径最南而强度最强。大气边界层黑碳气溶胶的输送受控于亚洲季风环流变化,来自南亚的黑碳气溶胶在春季越过孟加拉湾传输进入高原东南部,夏季则可翻越喜马拉雅山抵达青藏高原南部腹地;同时我国中部排放的黑碳气溶胶也在东亚夏季风向北扩展中驱动它从东向西往青藏高原东北部传输。从秋季到冬季,随着夏季风撤退,南亚黑碳源区向青藏高原传输衰退,东亚冬季风的反气旋性环流的南侧及西南侧的偏东风携带秋季我国东南部源区和冬季东南亚源区黑碳气溶胶向青藏高原东南部传输。受青藏高原明显的暖湿季和干冷季气候影响,干湿沉降分别主导了青藏高原冬季和夏季黑碳沉降,夏季青藏高原黑碳气溶胶沉降总量大多超过8~10 kg·km-2,在高原东北部的最高值超过40 kg·km-2。冬季青藏高原黑碳气溶胶沉降量最低,大部地区黑碳沉降低于5 kg·km-2。青藏高原黑碳沉降的冬夏季节相差约为2~8倍。  相似文献   
993.
北京地面沉降较为严重,对地面沉降进行科学及时的监测非常重要.本文利用北京市2006年~2012年第101日~110日的14个GPS站点观测资料,借助GAMIT/GLOBK高精度GPS处理软件,解算得到各个GPS站点的垂向分量.在此基础上分析2006年~2012年期间的北京地面沉降变化特征,并结合2006年~2011年北京水资源公报,对地面沉降与地下水情况进行了分析讨论.总体而言,北京市2006年~2012年期间各GPS站点地面沉降变化趋势与所在行政区地下水埋深变化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994.
合理确定观测值权阵对于应用GPS/BDS组合系统提高单点定位的精度和稳定性十分重要.文章对GPS/BDS常用的几种定权模型等权模型、高度角随机模型、基于Helmert验后方差估计模型、顾及PDOP值的定权模型等进行了实验与分析.结果表明:基于Helmert的定权方法精度最高,进一步对其观测值的分类根据高度角进行改进并利用PDOP值的选星思想后,模型精度再次提高.研究结果可以为提高GPS/BDS组合系统伪距单点定位的精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5.
"数字开发区"的理念就是把开发区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其中的居民、交通、能源、商业、通信、水资源等构成一个整体,各部分相互联系、彼此影响。本文简要介绍了"智慧利民"数字开发区建设及实际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996.
主要介绍了在IMU/DGPS辅助空三的情况下,通过对不同的布点方案进行空三加密,对这些空三成果进行精度比较与分析,分析POS辅助空三在无地面控制点或少量的地面控制点的情况下能获得怎样的精度,能满足多大比例尺的成图要求。  相似文献   
997.
基于当前流行的RIA平台和SOA体系,以分布式WebGIS为研究对象,探讨RIA/Services架构的分布式WebGIS开发方式,并以Silverlight和ArcGIS Server为平台阐述实践方案,开发的实验系统提高了WebGIS的表现力与交互性,同时降低了开发的复杂性、缩短了产品生产周期,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98.
Models of Cen A & B have been computed using the masses determinedby Pourbaix et al. (2002) and the data derived from the spectroscopicanalysis of Neuforge and Magain (1997). The seismological dataobtained by Bouchy and Carrier (2001, 2002) do help improveour knowledge of the evolutionary status of the system. All the constraintsare satisfied with a model which gives an age of about 6 Gyr for the binary.  相似文献   
999.
???????й???????????????????????????Ч???????????????????????????????????????????′?????????????Ч??????????????????????????????????????ξ????????????????????????????????????????ε??????????????????????????????ò?????????????????????????????????????????????????????Ч?????????????????ε????????????????  相似文献   
1000.
Knowledge of shale poromechanical behavior is proven to be essential for various environmental issues such as deep geological storage of CO2, high level radioactive waste storage, oil field abandonment and so forth… This paper sets out the key points of shale experimental characterization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Biot's mechanics of fluid saturated porous solids. Shales are well known to present a more or less transverse isotropy. This paper describes a full methodology for ?dometric tests on such sensitive and weakly permeable material. To illustrate this methodology, measurements carried out on Tournemire argillite are proposed. A transverse isotropic poroelastic model is also used to give a more in 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hydromechanical coupling. Copyright © 2010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