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99篇
  免费   743篇
  国内免费   1213篇
测绘学   1187篇
大气科学   1745篇
地球物理   730篇
地质学   1131篇
海洋学   271篇
天文学   128篇
综合类   317篇
自然地理   246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58篇
  2022年   149篇
  2021年   217篇
  2020年   225篇
  2019年   263篇
  2018年   164篇
  2017年   263篇
  2016年   217篇
  2015年   273篇
  2014年   297篇
  2013年   242篇
  2012年   309篇
  2011年   281篇
  2010年   228篇
  2009年   230篇
  2008年   196篇
  2007年   245篇
  2006年   228篇
  2005年   183篇
  2004年   165篇
  2003年   144篇
  2002年   142篇
  2001年   97篇
  2000年   127篇
  1999年   127篇
  1998年   80篇
  1997年   73篇
  1996年   87篇
  1995年   85篇
  1994年   90篇
  1993年   63篇
  1992年   50篇
  1991年   40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991.
利用内蒙古东南部通辽、赤峰两站1992—2012年的地面和探空数据,针对两地雨、雨夹雪和雪等不同的降水相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通辽站降雨或雨夹雪时850hPa气温特征较为接近,赤峰站降雨夹雪或雪时850hPa气温特征较为接近;通辽站850~700hPa两层之间的厚度降雨夹雪或雪时特征相近,赤峰站降雨或雨夹雪时特征相近,在箱线图中两层之间的厚度与850hPa温度分别对3种相态出现完全相反的叠加。在850、925hPa气温的判别指标中,赤峰较通辽站:降雨时分别高1.5℃和1.7℃、降雪时分别高2.4℃和3.8℃。气温(T)统计表明:降雨时通辽站气温在4.0℃以上、赤峰站气温在6.0℃以上,降雪时两站均T≤0.0℃,两站气温在0.0℃T≤4.0℃(通辽站,赤峰站为6.0℃)为雨、雨夹雪和雪共同出现的温度区间。虽然两站阈值大小有较大差异,但3种降水相态的出现均与中、低层厚度和低层气温密切相关,与中层的气温关系甚小,说明该地区中、低层厚度和低层气温高低决定地面降水相态。  相似文献   
992.
虽然云计算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也具有不能支持高移动性、不支持地理位置信息及高时延等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雾计算已经出现,并将云计算扩展到网络的边缘,以减少延迟和网络拥塞.首先介绍了雾计算的概念、特点和结构,然后讨论了具有代表性的应用场景以及雾计算的安全问题.另外,还对雾计算相似的原位计算和连续计算进行了介绍.最后,给出了云计算与雾计算的区别与联系,并分析了雾计算未来的发展方向.雾计算扩大了以云计算为特征的网络计算范式,将网络计算从网络的中心扩展到网络的边缘,从而可以更加广泛地运用于更多的应用形态和服务类型.  相似文献   
993.
利用东营市713数字化雷达和卫星云图资料,分析了1995年6月24日发生在黄河三角洲地区的暴雹天气过程,对冰雹云的雷达回波特征及卫星云图特征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94.
卫星红外云图上台风中心定位技术研究和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红外卫星云图的灰度分布和对应亮温特征,系统地研究、归纳了基于红外卫星云图的台风中心定位方法和技术.对结构特征不同的台风云系,拟订了不同的定位方法.对各定位方法的算法和实现步骤进行优化和拓展后,将其转化成实际业务工作中可操作的一整套(共计7种)台风中心定位的业务系统.整套方法以人机交互为主,部分实现了全自动化.实践证明,无论是何种结构特征的台风云系,选择其中某种方法,都能较准确地定出台风中心.  相似文献   
995.
安徽闪电与雷达资料的相关分析以及机理初探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5  
WSR-98D多普勒天气雷达和新型闪电定位仪是监测灾害性天气十分有效的手段,利用合肥多普勒天气雷达的物理量产品和中国科技大学研制的新型闪电定位仪资料,对2001年7月24日、2002年5月27日、2004年4月6日发生在安徽省的冰雹和强降水的3次天气过程的闪电与雷达回波特征做相关性分析和机理初探,发现一些有意义的统计规律:(1) 闪电发生的数目和变化与回波顶高(ET)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而与垂直含水量积分(VIL)对应关系不明显;(2) 强对流天气的云地闪中正地闪与负地闪发生频次相当,甚至超过负地闪,但正地闪比较分散,负地闪比较集中,闪电发生的位置与强回波位置不一致,云下一般存在一个次正电荷层;(3) 强降水天气的负地闪占优势,闪电发生的位置比较集中并且与强回波位置一致,云下没有正电荷层;(4) 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VIL)和回波顶(ET)很小处出现的闪电是由云砧和对流云分裂的碎云产生的.  相似文献   
996.
X波段双偏振雷达探测数据分析与校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证移动X波段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在野外探测中雷达探测数据源的正确性,是预报员开展后续应用研究的重要前提。简要分析了差分反射率、相关系数、差分传播相移与差分相移系数的理论意义,同时结合多次观测经验,重点研究并验证了各双偏振产品在纯降水中的数值,研究双偏振参数对雷达硬件故障的指示意义,确保在探测时及时发现硬件故障与差损,提高探测数据质量。讨论了双偏振参数自测试校验,进行水平通道与垂直通道参数偏差校验,确保在探测之前获得双偏振通道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997.
唐爽  张晋瑞  姜灵  魏春景  初航 《地质学报》2023,97(3):705-724
位于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宝音图群,主要由云母片岩、斜长角闪岩、石英岩和大理岩等组成。其中云母片岩中发育典型的巴罗式递增变质带,目前对于该递增变质带的研究非常薄弱。本文对宝音图群的云母片岩开展了系统的岩相学、矿物化学、相平衡模拟以及锆石U-Pb年代学的研究。岩相学研究结果显示,三个云母片岩样品具有不同的峰期矿物组合,分别为石榴子石+白云母+黑云母+斜长石+石英,十字石+白云母+黑云母+斜长石+钛铁矿+石英,石榴子石+蓝晶石+白云母+黑云母+斜长石+钛铁矿+石英。此外,样品LS93和LS07存在晚期红柱石的叠加。相平衡模拟研究限定三个云母片岩的峰期温度压力分别为:577℃、0.73 GPa, 620℃、0.78 GPa和670℃、0.8 GPa,具有递增型特征,其峰期温度压力指示的地热梯度为18~20℃/km,为典型的中压相系;此外,三个样品的P-T轨迹均显示早期升温升压直至峰期阶段,随后降温降压的顺时针型,反映地壳加厚和后期抬升的演化过程。云母片岩中的锆石发育典型的变质边结构,变质边的Th/U=0.004~0.02,锆石U-Pb年代学结果显示该变质年龄为398±6 Ma,代表峰期或近峰期阶...  相似文献   
998.
我国著名大型锡矿大厂矿区的100号矿体是一个不规则的大脉状矿体,由质密锡铅锌矿石组成。该大脉矿体长度约1200多米。大厂矿区矿床形成过程有两个主要矿化阶段:早期锡石硫化物阶段和晚期的硫盐锡石多金属矿化阶段。矿物流体包体数据表明:早期形成于300~400℃(450℃)条件下,有高盐度流体包体与低盐度流体包体共存,流体处于从超临界流体进入近临界的气液两相不混溶区过渡阶段,有流体沸腾现象;晚期流体盐度变化小处于降温过程。而100号矿体形成于300~360℃,压力较低,仅为8.24MPa。本次研究设计一含锡溶液从超临界态进入亚临界态的气液不混溶区的实验,研究金属在气-液间再分配过程。实验模拟一个非平衡的气液分离反应动力学过程。重点研究含Sn-NaHCO3-HCl-H2O在近临界压(25~22MPa)和8~14MPa、380~300℃条件下,在亚临界态气-液两相不混溶区时相分离过程。气液分离实验是恒压降温过程。结果表明:近临界区NaHCO3-HCl-H2O的NaCl-H2O体系出现气-液(L-V)分离现象。降温远离临界点时,在V与L相里的Na、Cl浓度比:Na(V/L)、Cl(V/L)比值多数远小于1,Na、Cl主要分布在液相里。实验表明出现含Sn溶液的V-L两相分离过程,并且,Sn已在L-V间再分配,Sn(V/L)多数大于1。说明Sn多数情况下分布于气相里(贫NaCl富H2OCO2)。在380~250℃范围内NaCl-H2O-CO2体系包含的H2O-CO2体系也出现V-L两相不混溶区。实验发现H2O-CO2的L-V分离过程中,气相里HCO-3和CO2-3分布很少,CO2多。同时,锡在H2O-CO2的L-V间也存在再分配,锡分布在富CO2气体里。实验说明富CO2气体迁移锡。实验为地质解释提供依据,说明100号矿体形成于快速减压的大型裂隙条件下。在300~360℃下压力减低,使含金属流体迅速进入L-V两相不混溶区,气体快速迁移金属,快速沉积金属矿石。  相似文献   
999.
深层气理论分析和深层气潜势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近年来的一些文献表述深层气时在"深层"和"深部"名词概念上容易造成不必要的费解。就沉积层而言,宜将生油主带(生油窗)作为"深"的界限,从此界限开始到基底以上地层范围的天然气统统称为"深层气";就整个地球而言,宜将沉积层结晶基底和该基底以下的天然气统统称为"深部气"。当然,还应更多地注意来源于深部"深生浅储"的"深层气"。深层气的形成与地壳烃类形成的垂直分带性有关。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和一定的沉积盆地油气形成分带性理论对勘探实践发挥了一定的指导作用,随着油气地质科研和勘探实践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了油气形成分带性理论中油相消失和气相生成带开始门限指标的局限性。不同盆地有不同深度的生油主带,因而也有不同深度范围生气主带(干气带)。腐泥型有机质的演化需要更高的活化能,而需更高的温度和更大的深度,其生气主带深于腐殖型有机质源岩层的位置。生气主带有机质演化受多种因素控制,其中温度、深度和时间是重要因素,引起深层温度升高的条件有地球动力和深部热流等。古生界以前的重大生物地质事件为深层气形成准备了有机质及其演化条件,从物质基础上讲,深层气有巨大的资源潜势。油气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观点及其他新观点为研究深层气提供了新的思路,岩石圈的烃类资源远未枯竭,被发现和开采的资源仅是其中的一部分,更多的需在深部去发掘。  相似文献   
1000.
通过对波动、振动和尾波的特征分析,提出以足够大的力冲击桩顶,在桩顶附近记录综合波列图,利用其振幅衰减、周期变化和反射波震相等判断桩身成型质量:波列周期均匀且较小,同时波列振幅衰减较快,而又未见明显反射波震相者桩身成型良好;而有缺陷如断裂、缩径等时波列振幅衰减变慢,反射波震相明显,且有大周期出现.它对桩的浅部(特别是桩顶下5米以内的)缺陷检测特别有效.另外利用动态PS曲线也可判断桩身成型质量:曲线较平滑者,桩身成型良好;曲线出现弯折者桩身存在缺陷,缺陷程度可参照承载力受影响大小确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