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71篇
  免费   1079篇
  国内免费   1109篇
测绘学   392篇
大气科学   994篇
地球物理   424篇
地质学   3447篇
海洋学   450篇
天文学   15篇
综合类   571篇
自然地理   1766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78篇
  2022年   169篇
  2021年   244篇
  2020年   187篇
  2019年   206篇
  2018年   168篇
  2017年   195篇
  2016年   176篇
  2015年   211篇
  2014年   313篇
  2013年   354篇
  2012年   303篇
  2011年   330篇
  2010年   363篇
  2009年   329篇
  2008年   325篇
  2007年   395篇
  2006年   416篇
  2005年   374篇
  2004年   344篇
  2003年   352篇
  2002年   346篇
  2001年   337篇
  2000年   309篇
  1999年   227篇
  1998年   198篇
  1997年   168篇
  1996年   124篇
  1995年   119篇
  1994年   92篇
  1993年   73篇
  1992年   58篇
  1991年   43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3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51.
通过研究减少蒸腾蒸发(ET),来达到“真实”节水,以馆陶县为例,通过计算馆陶县ET值,利用ET技术进行水权分配。为以后馆陶县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理论数据,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2.
国土资源数据分析及其整合与集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详细分析了国土资源数据特点、综合数据来源、产生方式和使用方法等方面,对数据进行了分类,比较了不同的数据格式。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国土资源数据的集成框架,讨论了数据整合和集成的方法和流程,提出了数据整合与集成的三种框架问题。  相似文献   
53.
国土资源网格化管理与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地学网格的基本概念出发,提出了由网络层、数据层与应用层以及安全保障和标准化体系构成的国土资源管理与服务系统总体框架。探索了国土资源网格化管理的运行模式,明确了不同角色在网格化管理中的职责。对于网格化管理中的数据更新机制、更新流程和更新方式进行了详细的探讨。最后,文章结合东莞市的实际设计并实现了国土资源网格化管理与服务系统原型。  相似文献   
54.
加强地理信息资源建设和开发利用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理信息资源的建设和开发利用在准确掌握国情国力、提高管理决策水平、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处理经济社会发展等重大问题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对发改委、测绘、国土、环境保护等部门进行调研的基础上,从我国地理信息的获取和利用现状、地理信息资源建设和开发利用政策法规的制定、产业发展以及国家安全等四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5.
中国数字地质调查系统的基本构架 及其核心技术的实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数字地质调查系统是贯穿整个地质矿产资源调查全过程的软件,涵盖地质矿产调查、矿产资源勘查、矿体模拟、品住估计、资源量估算、矿山开采系统优化等内容。考虑数字地质调查系统的应用技术层面,从数据“层”模型、数据流“池”技术、不同阶段数据模型继承技术、数据互操作技术等几个方面讨论了核心技术及其实现,通过基于无缝一体化技术的数据采集、管理、综合处理与成果表达,在实体或矿块的矿床建模技术与品住估计、储量估算等方面展现了全地质调查过程的数字化,不但为地质人员应用高新技术降低了门坎,而且极大地提高了研究精度和效率,丰富了成果的表现形式和服务形式。随着数字地质调查系统的完善和应用水平的提高,数字地质调查系统将成为中国地质调查的主流软件体系。  相似文献   
56.
黑河流域水资源系统演变和人类活动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黑河流域降水集中于山区,平原稀少。50多年来,除了20世纪70—80年代上游的中东部地区降水偏多外,其它区域为正常变化;蒸发量从山区向平原逐渐增大,除了中游蒸发量显示稳定变化外,山区和下游区表现为减少趋势;黑河多年出山径流量呈现稳定变化,但在中下游盆地间的正义峡水文站,径流量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出现了非常明显的减少过程:这是受到中游地区地下水开采量增加、补给量减少和水位下降的影响,主要是中游地区人口数量增多、大规模扩耕灌溉和水工建设作用的结果。计算表明,人类活动影响强度:20世纪50年代占18%,60—70年代占28%,80—90年代占54%;上游占1%,中游占87%,下游占12%。这说明黑河中游80—90年代是人类活动影响强度达到最大的地区。因此,提出了充分认识流域水资源系统演变规律性,约束人类活动的影响,均衡保护利用流域水资源的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57.
世界海洋油气资源与勘探模式概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描述了全球海洋油气储量的总体情况、海洋油气资源的地域分布以及海洋油气产量的状况与增长趋势。简略阐述了海洋油气勘探的阶段划分、海洋地质调查、海洋地球化学勘探、海洋非地震地球物理勘探以及海洋地震勘探各方法的基本特点、关键技术和常用手段等。对海洋油气勘探的前景,尤其是深水区和天然气水合物的勘探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58.
Two widely-used techniques to estimate the volume of remaining oil and gas resources are discovery process modeling and geologic assessment. Both were used in a recent national assessment of oil and gas resour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Parallel estimates were obtained for 27 provinces. Geological-based estimates can typically see into areas not available to discovery process models (that is areas with little or no exploration history) and thus, on average, yield higher estimates. However, a linear relation does exist between the mean estimates obtained from these two methods. In addition, other variables were found in a multiple regression model that explained much of the difference. Thus, it is possible to perform discovery process modeling and adjust the estimates to yield results that might be expected from geological-based assessments.  相似文献   
59.
原达县地区是全省矿业活动最频繁的地区之一,也一度成了全省有名的“采煤混战”大区。近几年来,以《矿产资源法》为指针,抓住“重点”,调处“热点”,解决“难点”,以点带面,加强矿管行政执法工作,促进了全区矿业秩序的全面好转,矿业生产也相应得到健康发展。矿业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15%左右,是全区的一大支柱产业,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60.
Floating and grounded peat plateaus were studied in fens in the Yukon Territory (Canada). The peat deposit may be over 4 m thick and consists of a lower bed of aquatic peat overlain by humic fen peat, mesic fen peat and woody peat. Permafrost in the grounded peat plateaus is older than the 1200 year old White River Ash, whereas permafrost in the floating peat plateau is younger.Peat accumulation rates since 1200 years B.P. were greater in the fens (85–100 cm) than on the surface of the peat plateaus (25–55 cm). Where the peat plateau is free-floating, it will persist until the climate changes, causing the icy core to thaw. Where the peat plateau is frozen to the mineral substrate, it slowly drowns since the fen peat accumulates faster than the woody peat. This drowning results in degradation of the landform independently of the climate. Only degradation of floating peat plateaus can be used to identify climatic changes.This publication is the first paper in a series of papers presented at the session on Past Climatic Chang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eatlands at the ASLO and SWS Meetings in Edmonton, Canada, May 30–June 3, 1993. Dr. P. Kuhry and Dr S. C. Zoltai are serving as Guest Edito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