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66篇
  免费   1155篇
  国内免费   1827篇
测绘学   304篇
大气科学   1727篇
地球物理   1461篇
地质学   2801篇
海洋学   710篇
天文学   115篇
综合类   402篇
自然地理   1328篇
  2024年   39篇
  2023年   119篇
  2022年   236篇
  2021年   251篇
  2020年   308篇
  2019年   295篇
  2018年   248篇
  2017年   276篇
  2016年   265篇
  2015年   322篇
  2014年   364篇
  2013年   362篇
  2012年   384篇
  2011年   419篇
  2010年   329篇
  2009年   383篇
  2008年   372篇
  2007年   447篇
  2006年   421篇
  2005年   378篇
  2004年   346篇
  2003年   311篇
  2002年   268篇
  2001年   222篇
  2000年   221篇
  1999年   163篇
  1998年   187篇
  1997年   156篇
  1996年   137篇
  1995年   117篇
  1994年   111篇
  1993年   106篇
  1992年   70篇
  1991年   64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43篇
  1988年   25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3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In the new trend of seismic design methodology, the static pushover analysis is recommended for simple or regular structures whilst the time‐history analysis is recommended for complex structures. To this end, the applicable range of the pushover analysis has to be clarified. This study aims at investigating the applicability of pushover analysis to multi‐span continuous bridge systems with thin‐walled steel piers. The focus is concentrated on the response demand predictions in longitudinal or transverse directions. The pushover analysis procedure for such structures is firstly summarized and then parametric studies are carried out on bridges with different types of superstructure‐pier bearing connections. The considered parameters, such as piers' stiffness distribution and pier–0.5ptdeck stiffness ratio, are varied to cover both regular and irregular structures. Finally, the relation of the applicability of pushover analysis to different structural formats is demonstrated and a criterion based on the higher modal contribution is proposed to quantitatively specify the applicable range. Copyright © 2003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22.
冻土路基表面的融化指数与冻结指数   总被引:21,自引:6,他引:21  
在冻土层之上筑路,由于会改变地-气界面的热物理特性,进而影响冻土层的热力→动力稳定性,故而修筑一定高度的路基成为保护冻土层所采取的一种常规措施.在修筑路基之后,与路基边坡的朝向有关的热效应是冻土路基工程保护措施必须考虑的问题.在数理分析与数值模拟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可根据气温的年最大和最小月平均值计算路基表面的融化指数与冻结指数以及有关热状况参数的方法,并以青藏铁路北麓河段2002年为例进行了计算分析.实例分析表明,即便是没有修筑道路,北麓河地区的冻土也已经处于临界状态;路基相对的两个坡面,由于朝向不同会造成温度分布的强非均匀性,其中南和偏南方向与北和偏北方向的路基坡面热状况差异最大,有必要对路基相对的两个坡面采用不同的防护措施,一方面改善就地取土修筑路基对其下伏冻土层的直接不良影响,同时也尽可能减小路基表面温度分布的非均匀性,以避免纵向裂缝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3.
时间谱电阻率法中的剩余电磁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频谱激电(SIP)法或复电阻率(CR)法中研究剩余电磁(REM)效应的思想,通过分析时间谱电阻率(TSR)法中场的基本特征,在TSR法中建立了与SIP(或CR)法中参数Φmax/Φ0max相类似的参数-Emax/E0,用来描述了TSR法中的REM效应。通过对一维可极化大地模型的REM效应的理论计算,验证了用Emax/E0表示的REM异常可用来形象地反映地电断面电阻率的高低。  相似文献   
124.
平板载荷试验应思考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了平板载荷试验中的几个问题:(1)复合地基平板载荷试验垫层的重要性;(2)复合地基平板载荷试验存在尺寸效应;(3)单墩或单桩平板载荷试验不完善。重点对目前广泛使用的复合地基荷载试验进行了讨论,以引起检测人员注意。  相似文献   
125.
利用三维弹塑性有限元方法,对复合桩基承台外区土阻力群桩效应及其效应系数进行了研究,讨论了土类、桩长、桩距、桩数等对承台外区土阻力群桩效应及其群桩效应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1)承台外区土阻力随承台宽与桩长之比 (B/L)的增大而增大,但增幅不大;随桩距S增大而增大;受桩数n的影响不大。(2)承台外区群桩效应系数随B/L增大几乎无变化;随S增大而增大;不随n变化而变化。(3)承台外区群桩效应系数与土类有关。  相似文献   
126.
随着郑州市城市化进程的飞速发展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尤其是郑东新区的建设,需水量急剧增加。为缓解郑州市供水紧张状况,调整引黄水量与地下水开采量的比例,确保郑州供水安全,需在黄河岸边开采地下水,水源地开采后,地下水流场范围内水位将下降,地下水流场的改变对黄河堤防稳定性是否产生影响,对此进行了初步研究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开采浅层地下水,不会对黄河大堤造成危害。  相似文献   
127.
岷县高炮防雹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渠永兴  孙旭映  阎敬泽 《干旱气象》2003,21(2):37-38,41
根据甘肃省岷县1959-1998年的年雹日和受灾面积、历史资料,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检验高炮防雹效果。经序列、wolch检验发现,高炮防雹后“年雹日”减少32.8%,“受灾面积”减少33.6%,显著性水平达到0.05.可信度达95%以上。  相似文献   
128.
柴达木盆地沙尘暴气候特征及其预报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61~2000年柴达木盆地11个气象站的沙尘暴观测资料,分析了柴达木盆地沙尘暴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根据1980~2000年3月至5月的40次沙尘暴天气个例,从高空环流形势、地面冷空气路径、影响因子及其预报指标4个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出柴达木盆地春季沙尘暴天气的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129.
2002年度(2001年12月~2002年11月),广西各地平均气温17.1~23.5℃,大部地区偏高0.3~1.2℃。年度降水量1035.0~2897.1mm,桂东大部偏多1~4成,桂西大部正常。日照时数1019~2323h,大部地区偏少10~412h。2002年度主要气候事件以春旱、暴雨洪涝、热带气旋、寒露风较为突出,年度内气候条件对各行业的影响有利有弊。  相似文献   
130.
本文详尽分析了冰岛低压和大西洋高压的长期变化规律,发现两者均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变化,而且冰岛低压和大西洋高压的强度具有明显的反相关。同时,还分析了大西洋高压和冰岛低压与我国气候的关系,发现大西洋高压与我国冬季气温基本呈正相关,而冰岛低压与我国气温大致呈反相关,但均没有显著影响,所以两者都不是影响我国气候变化的重要天气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