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7篇
  免费   250篇
  国内免费   382篇
测绘学   23篇
大气科学   793篇
地球物理   124篇
地质学   409篇
海洋学   111篇
天文学   13篇
综合类   91篇
自然地理   45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56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83篇
  2012年   66篇
  2011年   80篇
  2010年   72篇
  2009年   72篇
  2008年   97篇
  2007年   131篇
  2006年   100篇
  2005年   98篇
  2004年   101篇
  2003年   100篇
  2002年   80篇
  2001年   78篇
  2000年   74篇
  1999年   56篇
  1998年   60篇
  1997年   57篇
  1996年   45篇
  1995年   41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81.
文中利用加拿大环境部气候研究中心研发的惩罚最大t检验方法,选取均一的邻近气象站为参考站,结合元数据信息,对1960-2017年成山头海洋站海表温度序列进行了均一性检验与订正。利用订正后的海表温度序列对成山头海温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订正前后年平均海表温度趋势发生了明显改变,表现出海温上升趋势较订正前加强的特征,增暖趋势由订正前的0.04℃/10 a上升到0.15℃/10 a,其中最暖的5个年份多发生在1980年以后,分别为1973年、1989年、2002年、2007年和2017年。海表温度总体呈显著上升趋势和明显的年代际波动,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末为偏冷阶段,之后开始增暖,20世纪90年代至今为偏暖阶段。1960-2017年,成山头的海温突变点在1987年,是一次增暖性突变,与中国大陆的气温突变特征和气温变化阶段性特征非常一致。  相似文献   
82.
The recruitment rate of Peruvian anchoveta, Engraulis ringens, was studied to test the hypothesis that long-term environmental variation (regime shifts)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density-dependent processes governing the anchovy recruitment during the period 1963–2004. 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defined regimes and turning points for the Humboldt Current System, we identified two groups of years for increased recruitment of anchoveta (1963–1971 and 1986–2004), and one unfavorable period (1972–1985). A common intercept and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slopes were found when the recruitment rate was plotted as a function of the spawning stock biomass during those groups of years, suggesting that density-dependent effects on recruitment were affected during different climate regimes. The favorable (unfavorable) regime was characterized by higher (lower) zooplankton volumes, and with a higher frequency of colder (warmer) waters. Dome-shaped relationships between recruitment rate, spawning stock biomass and SST, were detected with a 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 for the favorable regime. Thus, recruitment could be explained by non-linear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Ultimately, climatic regimes are affecting the density-dependent effects on recruitment of anchoveta and the mechanisms involved may be associated with changes in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the spawning habitat of anchoveta off Peru, which in turn are related with the effects of cold and warm regimes.  相似文献   
83.
????13??T/P???????????????????????????????????????????????????????????????????????????????????Ubari-Murzuq????????????????????????????????????????′????????????????????????С?????Ku???κ?C???ι?????????????????????????????P???????仯??????  相似文献   
84.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study on two continuous glacio-lacustrine sedimentary deposits, Laotanfang (3 597 m) and Shibantang (3 689 m) located on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sides of Hulifang peak in Yunan, China. Environmental change indexes are constructed for each deposit, based on grain size, geochemical and pollen analysis, environmental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and 14C dating. The study of climatic environmental change since the Holocene epoch in this region shows that the climate fluctuated at different stages during the early Holocene, that is, the climate was cool and wet during 8.4-7. 7r ka, cold and wet during 7.7-6. 5 ka, cold and dry during 6. 5-4.7 ka, cool and wet during 4.7-2. 1 ka, warm and wet during 2. 1-1.0 ka, and warmer and wet since 1 ka. These findings reflect the overlapping influences of the southwest and southeast monsoons in different times during the Holocene in the north part of southwestern China are in accord with other Holocene climate change models in this part of China.  相似文献   
85.
基于1979—2020年逐日的NOAA向外长波辐射资料、NCEP/NCAR再分析风场资料,以及全球CMAP再分析降水资料,探讨了气候态亚洲热带夏季风涌的传播过程及与我国夏季相应的降水联系。分析结果表明,主汛期亚洲热带气候态夏季风季节内振荡(CISO)活动是亚洲夏季风活动的主要特征,随时间北传的亚洲热带夏季风CISO称为亚洲热带夏季风涌,主要有南亚夏季风涌和南海夏季风涌。亚洲热带夏季风涌的传播可分为四个阶段。在亚洲热带夏季风涌的发展阶段,印度洋区域低频气旋与对流活跃,孟加拉湾和南海热带区域被低频东风控制,我国大部分地区无降水发生,降水中心位于两广地区。当进入亚洲热带夏季风涌活跃阶段,孟加拉湾和南海热带地区低频气旋和对流活跃,东亚低频“PJ”波列显著,我国降水中心北移到长江以南的附近区域。亚洲热带夏季风涌减弱阶段,孟加拉湾与南海低频气旋消亡,对流减弱,低频西风加强,日本南部附近为低频反气旋控制,我国长江中下游低频南风活跃,降水中心也北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而华南地区已基本无降水,此阶段的大气低频环流场与亚洲热带夏季风涌发展阶段基本相反。进入亚洲热带夏季风涌间歇阶段时,孟加拉湾和南海热带地区低...  相似文献   
86.
基于OASIS耦合器,发展了一套具有较高分辨率并行化的海-陆-气耦合模式,并进行了30年以上的耦合积分。为了评估模式中海洋分量的基本性能,首先考察了耦合模式对"气候漂移"的控制,然后对比分析了耦合与未耦合海洋环流模式模拟温度和盐度的气候态特征和季节变化,结果显示耦合模式的模拟结果中没有出现明显的"气候漂移现象",同时能较好的模拟全球大洋温盐分布的基本特征和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87.
渤海、北黄海海冰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7,他引:13  
渤海和北黄海的冰情随着历年冬季气候差异而不同.暖冬海冰覆盖范围不足海域的15%,而寒冬可覆盖海域80%以上.概述了海冰监测及资料来源.冰覆盖面积、外缘线位置和冰况等级等被作为反映结冰海域冰情的指标.用大连和营口站的气温表示渤海、北黄海海域的局地气候.用1952~2000年大连的月平均气温描述冰情的变化.给出冰情指数由1952/1953年到1999/2000年随大连站月平均气温变化.影响渤海和北黄海冰情和气候的因子很多,诸如大气环流的演变和太阳活动等.分析了多种因子与冰情的滞后相关,指出20世纪90年代渤海冰情持续偏轻与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相当一致;渤海和北黄海冰情的年际变化与El-Nino现象以及太阳活动周期有关;讨论了海冰季节演变的特征  相似文献   
88.
西太平洋暖池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近几年国内外有关热带西太平洋暖池的现场观测、暖池物理机制、暖池与ENSO的关系、暖池异常变化对气候的影响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了回顾;同时,对目前暖池研究中存在的几个问题进行了简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89.
对西太平洋暖池核心区MD01—2386柱状样最上部5m进行了高分辨率的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oides ruber和Pulleniatina obliquiloculata的氧、碳稳定同位素分析,结合AMS^14C测年,研究表明其属于末次盛冰期-全新世的沉积。赤道西太平洋海区末次盛冰期以来δ^18O值显著降低,但有几次回返事件。表层浮游有孔虫G.ruber比次表层温跃层属种P.obliquiloculata对于环境变化的响应要快,但后者变化的幅度较大。这两个种的氧、碳同位素差值反映出温跃层深度自末次盛冰期以来逐渐加深,并存在周期性的回返事件,说明西太平洋暖池晚第四纪冰期旋回存在气候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90.
气候变化对江河流量变化趋势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气候变化对基于自然稳定气候假定的流量变化趋势的检测和水资源评价方法提出了挑战。在流量变化趋势的检测中分离出气候变化的影响,不仅对水资源管理和水利工程设计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而且有助于了解气候变化以何种方式、在何时、何地、已经或尚未对水文循环产生影响,对改进气候模型的模拟与预测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统计方法是检验流量变化趋势显著性的有效工具。直接用气候模型模拟和预测未来径流变化的可靠性取决于模型对当代降水模拟的可信度。多个气候模型集合分析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模型对降水、径流模拟的不确定性。近年发展起来的多个气候模型集合分析与统计显著性检验技术结合的方法,有可能模拟并预测出气候强迫导致大尺度径流空间分布的变化。随着气候模型尤其是陆—气耦合的区域气候模型对降水模拟的改进,可以预见径流变化的检测、归因和预测的趋同化模拟已为期不远。将温室气体外强迫导致的水文气候变化作为一个因子引入到水资源评价中,对于水资源管理经济与生态评估,以及未来的发展规划将是一件十分重要的变革。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