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83篇
  免费   1223篇
  国内免费   1527篇
测绘学   150篇
大气科学   3340篇
地球物理   1255篇
地质学   1752篇
海洋学   479篇
天文学   1081篇
综合类   234篇
自然地理   1842篇
  2024年   48篇
  2023年   113篇
  2022年   216篇
  2021年   339篇
  2020年   323篇
  2019年   329篇
  2018年   310篇
  2017年   330篇
  2016年   351篇
  2015年   377篇
  2014年   453篇
  2013年   828篇
  2012年   451篇
  2011年   397篇
  2010年   415篇
  2009年   515篇
  2008年   506篇
  2007年   505篇
  2006年   448篇
  2005年   422篇
  2004年   368篇
  2003年   345篇
  2002年   304篇
  2001年   237篇
  2000年   225篇
  1999年   191篇
  1998年   215篇
  1997年   132篇
  1996年   95篇
  1995年   81篇
  1994年   61篇
  1993年   42篇
  1992年   36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6年   1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李文宝  王汝建 《第四纪研究》2018,38(5):1130-1141
南大洋地理位置关键,其海水热量变化往往会对区域或全球气候产生影响。通过对比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等南大洋关键海域近800 ka以来的海水表层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简称SST)变化,同时结合南极冰芯记录的大气CO2浓度、大气温度及大洋底栖氧同位素等气候演变替代指标,对南大洋区域经向海表热量差异及气候响应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南大洋不同海域近800 ka以来SST的演化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如相较于其他冰期,南大西洋ODP1090站SST值在MIS 12~10期的最低值出现约3.8℃的上升,南塔斯曼海ODP1170站SST冰期最低值则出现约1.3℃的下降;而西南印度洋的MD962077站SST冰期最低值在MIS 10期之后出现约2.2℃的上升。此外,滤波分析结果显示3个站位对"中更新世气候转型"(Mid-Pleistocene Transition,简称MPT)等全球性事件均响应明显;2)"中布容事件"(Mid-Brunhes Event,简称MBE)的发生对南大洋经向温度差异(ΔSST1090-1170)影响明显:MBE之前,ODP1090站位SST在冰期-间冰期旋回中的平均值或极值均比ODP1170站SST的平均值或极值低,但MBE发生期间及之后的MIS 5、MIS 2、MIS 1期,ODP1090站SST的平均值或极值均比ODP1170站SST的平均值或极值高。同时,南大洋经向SST差异(ΔSST1090-1170)在间冰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明显比冰期显著。显然,气候变化条件下的海洋锋面迁移及Agulhas流阶段性增强导致外部向南大西洋输入热量有所增加,最终使ΔSST1090-1170值偏正。因此,冰期-间冰期旋回中气候环境改变导致的海洋锋面移动幅度差异等是影响环南极海域经向温度差异变化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2.
云南剑川地区象鼻洞遗址孢粉组合和古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云南剑川旧石器时代中晚期植被和气候变化特点以及当地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选取象鼻洞遗址各地层的13个土样进行孢粉分析。结果表明:该遗址堆积时期孢粉植物群以亚热带和温带成分为主,类型相对丰富,呈温暖期气候特征,但气候存在小的波动,呈现出早期温暖湿润、中期短暂干旱、晚期又逐渐暖湿的特点;木本植物花粉在孢粉总量中占绝对优势,说明当时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不明显;可作为食物来源的植物很少,因此,当时居住在象鼻洞的人类主要食物应来源于捕捞或狩猎;对照邻近地区已有的研究成果,推测该遗址气候变化与季风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23.
熊大闰  邓李才 《天文学报》2006,47(3):256-267
利用一种非定常的恒星非局部对流理论,对球状星团中低光度的红巨星进行了线性非绝热脉动理论计算.结果表明,对所有温度高于约5400 K模型的基音到4阶泛音都是脉动稳定的.随着恒星光度的增大,低阶泛音也变得脉动不稳定.对中低光度的红巨星,脉动稳定性非常低,接近中性稳定.因此他们将是不变星或非常小振幅的短周期变星(P<2天).  相似文献   
124.
1960—2019年西北地区气候变化中的Hiatus现象及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8—2012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发生变暖停滞(Hiatus),然而Hiatus现象是否在全球各地均存在尚有争议,其在西北地区的表现及特征缺乏深入研究。本文基于1960—2019年气温地面观测数据,利用累积距平曲线、Mann-Kendall突变检验、滑动t检验及Yamamoto检验进行气候突变分析,结合线性倾向估计进行气候变化趋势分析,对西北地区气候变化中的Hiatus现象及其特征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① 西北地区年均气温在1986年、1996年和2012年分别突变,1996年突变升温后在1998—2012年间保持高位震荡;② 1998—2012年间西北地区年均温变化率为-0.20 ℃/10a,呈现明显Hiatus现象,分季节看,冬季降温幅度最大,夏季仍保持升温,春季均温比秋、冬季提前1年开始和结束停滞期,从空间上看,西北地区东南部降温最显著,青藏高原不存在Hiatus;③ 2012年Hiatus结束后西北地区气温普遍快速升高,季节上以冬季升温最快,空间上以南疆升温最快。综合来看,1998—2012年的Hiatus现象在除青藏高原外的西北地区表现明显,停滞后的快速升温值得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25.
黑河流量对祁连山气候年代际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28,自引:10,他引:28  
李栋梁  刘洪兰 《中国沙漠》2004,24(4):385-391
利用祁连山区8个气象站自建站至2003年观测的月降水、气温资料, 在分析各站气候要素互相关的基础上, 建立了代表祁连山整体气候变化的1944-2003年历年各月、季降水距平百分率和气温距平序列, 以及黑河上游莺落峡水文站观测的径流量, 分析了黑河流量与祁连山区降水、气温的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 祁连山气候演变存在非常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自1970年代以来, 除夏季降水量呈上升趋势外, 秋、冬、春三季均表现出明显的变干, 尤其是秋、冬两季。本世纪初降水量又有增加趋势。比较过去60a气温变化, 1940年代最暖, 1960年代最冷。自1980年代以来, 祁连山区气候明显变暖, 各季气温显著升高, 尤以冬季升温最快, 目前已超过1940年代的暖期。1980年代的流量是过去60a中最大的10a, 1990年代有所减小。1990年代后期流量明显增加, 目前除春季外, 夏、秋、冬季已转入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26.
O. V. Kozlova 《Astrophysics》2004,47(3):287-299
The results of high-resolution long-term spectral monitoring of Herbig Ae star HD 179218 in the region of emission H line and the sodium resonance doublet Na I D are presented. The received data show the existence of short-term variability (about 10 days) and long-term wave-like variability of equivalent width EW, intensity of circumstellar (CS) emission I and parameters of H emission profile. The analysis of these data allows us to suppose the existence of the global variability of parameters of accretion disk.  相似文献   
127.
黄河源区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及其与区域气候的小波相关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孙卫国  程炳岩  李荣 《中国沙漠》2010,30(3):712-721
采用交叉小波分析方法,分析了黄河源区达日站四季径流量与区域降水量、蒸发量以及最高、最低气温之间的时频域统计特征,讨论了黄河源区河川径流的季节变化及其与气候要素之间的多时间尺度相关。结果表明,黄河源区径流量具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存在着2~4 a、6~8 a和12~22 a尺度的显著变化周期。夏秋季径流变化与区域降水量之间年际和年代际尺度正相关振荡的凝聚性最强,秋季两者相关程度更高;夏季径流与区域蒸发量、最高和最低气温的年代际尺度相关凝聚性高于秋季,径流变化对区域蒸发和气温异常的响应时间也不相同。冬春季径流变化与最高、最低气温的高凝聚性相关表现在年际尺度共振周期上,春季径流与最高气温的负相关程度高于冬季,冬季径流与最低气温的正相关高于春季。分析认为,区域降水量是黄河源区丰水期径流变化的主导因子,最高、最低气温对枯水期径流变化具有重要影响;不同季节气候要素对河川径流的影响机制不同,径流变化对区域气候异常的响应时间存在差异,黄河源区径流变化是气候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8.
Global climate change has evolved from a scientific problem into an economic and political problem oI worlOwloe rater- est. National perspectives play a crucial role in addressing climate change. Mutual understanding of perspectives is nec- essary to result in rational policies and a consensus among stakeholders with divergent interests. Conceptual frameworks for understanding the problem of climate change in China, the largest developing country and the largest greenhouse gas emitter,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efforts to address the problems of climate change. Chinese perceptions of climate change as 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roblem have recently been in tension with an emerging Western perspective that frames climate change as a security issue. This paper explores Chinese perceptions of climate change as expressed in recent governmental policy statements, public opinion surveys, and academic scholarship with a focus on publications in Chinese-language journals, often unfamiliar in the West. It looks 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research and policy and finds that the Chinese policy frame of climate change as 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roblem draws from the body of domestic research and is reflective of the perspectives and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of Chinese researchers in areas of climate change.  相似文献   
129.
大面积开荒扰动下的三江平原近45年气候变化   总被引:83,自引:2,他引:83  
闫敏华  邓伟  马学慧 《地理学报》2001,56(2):159-170
黑龙江省三江平原近45年来,经过大规模的开荒,农田已取代原来的沼泽和沼泽化湿地,成为现今三江平原的主要景观类型,其下垫面发生了巨大变化,采用1955-1999年三江平原地区21个气象台站的气温,降水,日照时数和气压4个要素的资料,分析近45年来三江平原的气候变化和发展趋势:用Yamamoto法和Mann-Kendall法对5年滑动平均的区域季节和年时间序列进行突变检测,定量地认述了三江平原地区的气候变化事实,对于各气候要素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的突变事实,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阶梯式的持续变暖事实,认为三江平原区域气候系统内部的变化可能是引起这些突变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30.
博斯腾湖流域气候及湖陆风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容  杜勇 《干旱区地理》1994,17(3):90-94
通过流域多个气象站的资料,分析了流域气候条件,并通过对湖区测点的气象观测资料与陆区测点- 焉耆站的同步资料对比分析,讨论了博斯腾湖区域小气候其湖陆风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