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62篇
  免费   2177篇
  国内免费   2610篇
测绘学   1330篇
大气科学   5207篇
地球物理   2412篇
地质学   4019篇
海洋学   1161篇
天文学   220篇
综合类   740篇
自然地理   4160篇
  2024年   78篇
  2023年   196篇
  2022年   455篇
  2021年   629篇
  2020年   619篇
  2019年   715篇
  2018年   583篇
  2017年   747篇
  2016年   750篇
  2015年   771篇
  2014年   936篇
  2013年   1446篇
  2012年   916篇
  2011年   900篇
  2010年   772篇
  2009年   951篇
  2008年   955篇
  2007年   957篇
  2006年   837篇
  2005年   775篇
  2004年   622篇
  2003年   554篇
  2002年   482篇
  2001年   405篇
  2000年   367篇
  1999年   304篇
  1998年   287篇
  1997年   295篇
  1996年   194篇
  1995年   170篇
  1994年   150篇
  1993年   106篇
  1992年   87篇
  1991年   60篇
  1990年   39篇
  1989年   31篇
  1988年   32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25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中国内陆热带地区近40年气候变化特征   总被引:14,自引:19,他引:14  
用西双版纳6个气象站40余年观测资料,探讨中国内陆热带地区气候变化特征及趋势。结果表明:西双版纳地区的平均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平均最高气温总体上呈逐年增暖的趋势,其中平均气温上升率0.016 5~0.033 4℃/a,平均最低气温上升率0.008 6~0.038 7℃/a,平均最高气温上升率-0.001 4~0.018 6℃/a;降水长期变化特征则较复杂,规律不如气温明显,但总体趋势减少,年降水量变化主要决定于雨季降水量变化;相对湿度呈现逐年降低趋势。说明该地区气候向干热型转变。  相似文献   
102.
贵州省低纬山地气候变化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吉廷艳 《山地学报》2003,21(4):422-427
对贵州气温、降水、灾害指数等要素的气候变化分析表明:20世纪40年代前后贵州处于一个相对温暖时期(这一时期也是北半球大陆气温自1930~1960年代初的明显暖期中),1960~1970年代是一个相对较冷时段,但趋势变化曲线反应出贵州气温呈下降趋势(与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相反),主要表现在春季和夏季变冷明显,秋季和冬季略有变暖;贵州降水趋于减少,主要反应为春季减少较为明显,夏、秋季变化不大,冬季呈增加趋势;各种灾害指数的趋势变化中,春季的倒春寒、夏季的洪涝趋于偏重,秋季的绵雨、冬季的低温和凝冻趋于偏轻,而春旱、夏旱和秋风变化不明显,但春旱存在明显的周期性变化特征;旱涝指数的小波分析指出贵州旱涝有两个比较明显的全域性周期变化,分别是32a和10a周期。  相似文献   
103.
昆明城市气候水平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9,自引:8,他引:9  
以昆明城市为研究对象,对城市西南-东北剖线的实测资料比较研究,从气温、水汽压、相对湿度、风速、风向等方面分析了昆明城市气候特征、变化规律及城市热岛效应。研究表明:在昆明存在热岛效应,以夜间最为明显,其最强度效应可达5.0℃,出现时刻(3时)与国内外多数研究结果(傍晚)有所不同;昆明城市昼间呈现明显的干岛效应。所得结论可为探讨昆明城市气候特片和形成机制,城市环境污染防治及建筑规划、设计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4.
High-resolution oxygen-isotope records of benthic ostracods and molluscs from Ammersee, southern Germany, show high-frequency climatic changes during the last deglaciation and parallel in great detail published faunal and floral variations reconstructed from Norwegian Sea sediments and isotope variations in Greenland ice cores. The marine and the terrestrial records give evidence of a synchronous late glacial climatic development in Greenland, NW- and Mid-Europe. However,14C-ages of the supraregional climatic events and of two tephra layers in the marine sediments of the northeastern Atlantic Ocean are significantly older than the14C-ages of the corresponding horizons on land. These differences strongly suggest that major short-term events have affected the exchangeable carbon on earth during the dramatic environmental changes related to the deglaciation and in particular have affected the CO2-distribution within the ocean and between ocean and atmosphere. Dating methods independent of climatic variations and of the global carbon budget should be given priority to refine the timescales of the marine and atmospheric processes during the last deglaciation.This is the fourth paper in a series of papers published in this issue on high-resolution paleolimnology. These papers were presented at the Sixth International Palaeolimnology Symposium held 19–21 April, 1993 at 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Canberra, Australia. Dr. A. F. Lotter and Dr. M. Sturm served as guest editors for these papers.  相似文献   
105.
Runoff reduction due to environmental changes in the Sanchuanhe river basin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Recently, runoff in many river basins in China has been decreasing. Therefore, the role that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activities are playing in this decrease is currently of interest. In this study, we evaluated an assessment method that was designed to quantitatively separate the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activities on runoff in river basins. Specifically, we calibrated the SIMHYD rainfall runoff model using naturally recorded hydro-meteorologic data pertaining to the Sanchuanhe River basin and then determined the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activities on runoff by comparing the estimated natural runoff that occurred during the period in which humans disturbed the basin to the runoff that occurred during the period prior to disturbance by human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revealed that the S1MHYD rainfall runoff model performs well for estimating monthly discharge. In addition, we found that absolute runoff reductions have increased in response to human activities and climate change, with average reductions of 70.1% and 29.9% in total runoff being caused by human activities and climate change, respectively. Taken together,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indicate that human activities are the primary cause of runoff reduction in the Sanchuanhe River basin.  相似文献   
106.
气候变化对西藏湖泊变迁的影响(1973—2017)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闫立娟 《地球学报》2020,41(4):493-503
西藏湖泊众多,其水位和面积变化对气候波动有敏感记录。本文运用RS和GIS技术,以1973—1977年、1989—1992年、1999—2001年、2008—2010年和2017年5期遥感影像为底图矢量化了西藏所有湖泊边界,建立了湖泊空间数据库。以湖泊空间数据为基础,分析了1973—2017年西藏湖泊面积动态变化特征,结论如下:从20世纪70年代至2017年,西藏湖泊总面积持续增加,共增长了47.23%;从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研究区北部和中部湖泊呈萎缩的趋势,其余地区呈扩张的趋势;从2000年至2017年,西藏湖泊呈持续扩张的趋势。另外,笔者分析了研究区年平均气温、年降雨量和年蒸发量的变化特征。1981—2017年,西藏气候向暖湿方向发展,主要表现为气温升高、降雨量增加和蒸发量减少。气候变化对不同地区不同时期湖泊变迁影响显著:(1)西藏北部和中部湖泊主要以冰川、冰雪融水和地表径流为主要补给源。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气温和降雨量波动较小,引起这些地区湖泊萎缩的主要原因为冰川和冰雪融水补给的减少。(2)从20世纪90年代至2017年,气温和降雨量增加、蒸发量减少,导致研究区湖泊呈现全面扩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7.
以准格尔丘陵沟壑区五分地沟流域为研究区,应用彩红外航片和IKONOS卫星影像,绘制了1987、2002年土地覆盖/植被类型图,并数字化基于地面土地利用调查绘制的1979年土地利用图.利用景观格局指数,评价了研究区土地覆盖/植被空间格局现状及土地覆盖类型动态变化;并以ETM 数据为信息源,绘制了2002年土地覆盖/植被类型图.研究表明:2002年研究区土地覆盖/植被呈现出一个耕地、草地、人工乔木林和人工灌木林以及种植稀疏灌木的草地高度镶嵌的景观格局特征;20年内土地覆盖类型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景观异质性增强.基于研究区景观的高度破碎化,绘制小流域精细尺度土地覆盖图,高空间分辨率遥感数据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08.
为了进一步检验和修改本文部分作者先前初步提出的影响夏季西北干旱气候形成的因子及如何相互作用形成西北干旱气候的物理图像,本文继续用一全球大气环流谱模式,设计了5组试验,利用ECMWF 的格点分析值资料,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青藏高原隆升和环流差异是形成西北干旱气候的重要因子,已提出的西北干旱气候形成的物理图像大体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09.
本文研究时间序列的变点问题。所给出的统计方法可用来推断一个时间序列是否存在变点,存在几个变点以及变点在什么位置。这种统计推断方法可用于气候阶段的划分。  相似文献   
110.
国外应对气候变化立法进程与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度呈正相关性。目前,欧盟、英国、德国、法国、芬兰、丹麦、瑞士、韩国、日本、菲律宾、新西兰、墨西哥和南非均正式颁布或完成起草了应对气候变化或低碳发展相关法律。文中通过系统研究发现,国外已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立法的国家和地区均通过立法明确了其应对气候变化管理机构的法律地位和职责,将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和配套制度纳入法律,确定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宗旨和原则,成为其高水平履行国际气候条约的重要保障。中国启动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立法工作已有10年,可借鉴国外立法在减排目标、管理体制、减排措施、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原则等方面的立法经验,尽快推进国内立法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