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454篇
  免费   10668篇
  国内免费   14659篇
测绘学   5080篇
大气科学   9141篇
地球物理   12156篇
地质学   36948篇
海洋学   6833篇
天文学   2280篇
综合类   4339篇
自然地理   11004篇
  2024年   391篇
  2023年   1116篇
  2022年   2068篇
  2021年   2429篇
  2020年   2462篇
  2019年   2854篇
  2018年   2283篇
  2017年   2589篇
  2016年   2870篇
  2015年   3004篇
  2014年   3645篇
  2013年   3823篇
  2012年   3794篇
  2011年   3992篇
  2010年   3421篇
  2009年   3973篇
  2008年   3953篇
  2007年   4256篇
  2006年   4052篇
  2005年   3573篇
  2004年   3225篇
  2003年   3080篇
  2002年   2732篇
  2001年   2381篇
  2000年   2203篇
  1999年   2013篇
  1998年   1763篇
  1997年   1619篇
  1996年   1420篇
  1995年   1216篇
  1994年   1240篇
  1993年   1035篇
  1992年   818篇
  1991年   583篇
  1990年   510篇
  1989年   399篇
  1988年   307篇
  1987年   200篇
  1986年   132篇
  1985年   87篇
  1984年   35篇
  1983年   31篇
  1982年   32篇
  1981年   21篇
  1980年   25篇
  1979年   32篇
  1978年   35篇
  1977年   24篇
  1975年   4篇
  1954年   1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01.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和论证我国西南某水电站拱肩槽高边坡的稳定性。重点对左岸拱肩槽边坡在自然状态下和施工开挖过程中以及开挖后的应力、应变场特征和演化规律进行了二维有限元分析,并据此对边坡的稳定性进行分析与评价,为设计和施工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02.
综合宽角反射、近垂直反射的探测结果和有关地质资料,对大别造山带地壳结构和超高压变质带研究显示:大别造山带地壳具有层块结构特征。沿安义-庄墓剖面,上地壳有7个弹性块体,中地壳有5个,下地壳有4个。扬子与华北地块的主缝合带是超高压变质带,扬子地块与大别造山带的现今分界线是与郯庐断裂相交的太湖-马庙断裂,磨子潭-晓天断裂是大别造山带的北界,北淮阳构造带呈楔状向下插入,它与华北地块的分界是肥中断裂。郯庐断裂在中、上地壳近于直立,下地壳向西倾斜。超高压变质带的厚度为5-7km,产状向北插入到北大别块体之下,折返过程是构造就位,不是大别山的均匀抬升,折返的主运动面是水吼-五河高温剪切带。  相似文献   
903.
跑马岗组时代涉及的若干重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北当阳新店—跑马岗剖面的跑马岗组跨白垩系与古近系 ,所含轮藻、介形类化石的丰富程度极为罕见。跑马岗组的时代问题与白垩系 -古近系界线及其陆相辅助层型的建立、印度德干玄武岩沉积夹层的时代、印度与亚洲大陆联合的时代和白垩系 -古近系界线事件起因假说等数个重大地学问题 ,以及江汉盆地深层油气资源评价密切相关 ,值得重视 ,尽早搞清  相似文献   
904.
大兴安岭南段二叠系大石寨组发育两套火山岩,即林西地区拉斑玄武岩系列的细碧-角斑岩类和大石寨地区钙碱性岩石系列玄武岩和玄武安山岩类。细碧岩的主元素以富铁为特征,成分类似于N-MORB,微量元素表现为岛弧拉斑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细碧岩类形成于大石寨裂陷槽强烈拉张的中心位置,是地幔源区较高程度部分熔融的产生。大石寨地区玄武岩和玄武安山岩类的化学成分表现为大陆缘弧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点,形成于大石寨裂隙槽拉张中心以外的环境,是地幔物质较低程度部分熔融和地壳物质严重混染的产物。大石寨裂隙槽中火山岩的这种独特的成分和组合特点可能反映了裂隙槽的形成是一个快速而短暂的强烈拉张过程。  相似文献   
905.
主要阐述了江川盆地澄江砂岩(Zac)的紫色砂岩与灰色砂岩、铀矿化蚀变岩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通过判别与对比,澄江砂岩(Zac)物质来源于活动大陆边缘,虽然铀矿化主要分布在灰色砂岩中,但灰色砂岩并不是控制铀矿化的主要因素,在铀矿化时有深部流体物质的影响。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对探索该区砂岩型铀矿化以及寻找不整合面型铀矿床提供了可能,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906.
川西坳陷中段新场地区天然气研究及气源对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经过大量学者多年的研究总结,川西坳陷中段新场地区具备良好的生、储、盖等成藏组合。结合地质背景及碳同位素、轻烃的研究,认为新场地区天然气主要是Ⅲ型干酪根的煤型气,气藏主要分布在上三叠系的须二段和须四段,以及中侏罗系、上侏罗系地层中。  相似文献   
907.
介绍了岳阳市地质灾害特征,依据区内地质灾害经济损失评估的原则和方法,进行地质灾害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为防治地质灾害提供科学借鉴。  相似文献   
908.
1∶20万区域化探工作在黑大山地区发现了规模较大的Sb、As为主的化探异常,经过异常查证工作,找到了2个锑矿化带。本区处于北山地区的锑矿成矿远景区,成矿地质条件十分有利,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909.
The third millennium BP crisis of the central African rainforest is not sufficiently understood. The low resolution of most pollen profiles and a large plateau of the calibration curve aggravate the exact dating of the event, and its causal climatic parameters are debated. We present a high-resolution pollen profile from the swamp site Nyabessan in the southern Cameroonian rainforest, covering the period 3100-2300 cal yr BP. Between 3100 and 2500 cal yr BP, the climate was favourable for a regional evergreen forest with Caesalpiniaceae and Lophira and a local Raphia swamp forest. Around 2500/2400 cal yr BP, a significant decrease of mature forest and swamp forest taxa and an increase of pioneers indicate that the rain forest was seriously disturbed and replaced by secondary formations. The dominance of Trema orientalis, a pioneer well adapted to seasonal desiccation, points to a much more accentuated seasonality after 2500 cal yr BP, which seems to be linked to a southwards shift of the ITCZ during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winter months. We propose that the rain forest crisis between 2500 and 2200 cal BP created favourable conditions for farming and paved the way for a major expansion of Bantu speaking populations.  相似文献   
910.
Data from in situ piezocone tests (CPTU) and laboratory analyses are utilized for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stress history of Quaternary sedimentary sequences in the upper continental slope of the Gulf of Lion, northwestern Mediterranean Sea. A CPTU based preconsolidation pressure profile referenced to the current effective stress indicates that the deposit is underconsolidated from 12 meters below the seafloor (mbsf) down to at least 150 mbsf. Excess pore pressure below 12 mbsf is further supported by results from oedometer and dissipation tests. Subseafloor pockmarks and indications of free gas in seismic reflection profiles reveal four main overpressure sources (SI–SIV) with overpressure ratios >0.3 at subseafloor depths coinciding with levels where the dominantly silty-clayey sediment contains increased proportions of sand. We relate the excess pore pressure related to free gas due to gas exsolution processes and sea level variations driven by Pleistocene sea level chang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