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0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53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80篇
地球物理   18篇
地质学   91篇
海洋学   26篇
综合类   14篇
自然地理   6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91.
A devastating landslide on 18 August 1998 near Malpa Village in Kali Valley of Higher Kumaun Himalaya killed 221 persons. The landslide was a complex rock fall–debris flow. The mass movement generated around one million cubic metres of debris and partially blocked the Kali River, Malpa Gad (a tributary of Kali) being blocked completely. The rock mass failed primarily due to the near vertical slopes hanging over the valley along joints, the formation of structural wedges along the free face, the sheared rock mass due to the close proximity of major tectonic planes, and the enhanced pore–water pressure due to prolonged heavy precipitation in the preceding days. The mesoscopic shear zone, exhibiting ramp and flat structure in quartzites, shows a southward thrust movement that might have generated shear stress in the rocks. The slide clearly demonstrates the distressed state of the rock mass in the Himalayan region due to the ongoing northward drift of the Indian plate.  相似文献   
92.
介绍了青眉山溶洞的岩溶景观、文物古迹及其旅游开发价值,重点从地史、岩性、地质构造等方面分析了该洞及其景观的成因。研究认为,景观边际效应是该深洞旅游景观形成的主要原因,至于该洞对于全球变化,古气候重建的研究意义,尚待进一步的考证。  相似文献   
93.
雅鲁藏布江河谷黄土的沉积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在野外调查和室内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对西藏雅鲁藏布江中部流域河谷地区黄土的形成时代、物质特征及成因进行了研究,认为该黄土是近源黄土,形成时代与青藏高原东缘武都黄土相近。黄土的重矿物组成明显受到雅鲁藏布江河谷第四纪碎屑物质的影响,其地球化学元素构成与黄土高原北部榆林剖面相近,粒度组成以100~50μm和50~10μm的颗粒为主,为沙黄土。该黄土是在雅鲁藏布江河谷丰富碎屑物质、宽谷与峡谷相间地貌特征的基础上,受冬季或寒冷时期西风急流和河谷与山地间热力差异产生的谷风搬运堆积,并在温暖时期经历生物、化学、粘化作用等过程共同形成的。  相似文献   
94.
河西走廊东部沙尘天气与武威市大气污染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利用河西走廊东部武威市1991-2003年春季污染浓度资料和1971-2003年气象要素资料, 分析污染物浓度与各种气象要素和非气象要素的关系, 找出造成河西走廊东部春季污染严重的气候成因, 并提出大气污染治理对策。结果表明, 春季3~5月沙尘暴发生日数和颗粒物污染资料两者有很好的正相关关系, 相关系数达0.8, 沙尘暴天气是造成河西走廊东部春季空气重度污染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5.
藏东"三江"流域土地沙漠化成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5,自引:9,他引:6  
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是藏东地区著名的国际性大河,"三江"流域作为"江河源"、"生态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生态环境变化对当地乃至周边地区都有着重大影响。近年来受全球变暖和人类不合理的开发自然资源的影响,土地沙漠化问题日趋严重,直接影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作者在分析了当地土地沙漠化现状、成因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三条防治土地沙漠化的对策,并指出保护好"三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对当地乃至周边地区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6.
为研究在厄尔尼诺现象演变过程中海气相互作用的性态特征,该文再次应用拓展伴随模态分析于简易海洋同化数据(SODA data).结果表明:通过相互作用形成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的海洋与大气具有明显不同的性态,气候系统中并不存在一个相对独立的热带太平洋大气变异,但是的确存在一个相对独立的热带太平洋海洋变异;原因在于大气是底部界面受热而海洋是顶部界面受热,从而导致前者具有较后者强烈得多的斜压不稳定性和能够覆盖大部分热带太平洋的赤道辐合带; 再次证实了正是直接来自中纬度海域的西风爆发和海面风辐聚导致赤道太平洋上层海水的东向移动和经向辐聚造就了厄尔尼诺所特有的增温信号.  相似文献   
97.
2013年夏季中国南方区域性高温天气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对2013年夏季中国南方区域性高温天气进行系统的分析,采用统计分析等方法,利用常规气温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讨论了此次高温的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2013年夏季中国南方地区发生的高温事件相对历史同期增多,主要集中在华南北部至华北南部一带,其区域性高温天气的极端性十分突出,研究区域内的日平均气温、平均日最高气温、平均日最低气温以及高温日数都打破最高纪录,为历史罕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范围偏大、强度偏强、西伸脊点位置偏西、脊线偏北,南亚高压偏北偏东,热带气旋活动范围偏南,出梅较早、梅雨季节短等因素导致中国南方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了长时间的区域性高温天气。  相似文献   
98.
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泥混凝土路面在外界因素、结构设计等影响下,面层或基层损坏,直接影响行车。本文通过详细的分析并阐述了路面病害形成的原因,从而提出如何进行日常养护及维修方法等。  相似文献   
99.
文章阐述泥石流流体重度、泥石流流速和泥石流洪峰流量等运动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分析降雨量作为诱发因素与这些运动特征的关系。为泥石流地区类似工程防灾减灾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00.
2003年淮河多雨期西太平洋副高活动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15,自引:9,他引:15  
分析2003年淮河多雨期西太平洋副高活动特征,认为副高脊线位置偏南和相对稳定、西脊点偏西以及三次南北和东西振荡的中短期活动过程,是2003年淮河多雨期副高活动的主要特征,符合江淮流域洪涝年份副高活动的统计规律。利用动力学理论和天气学原理,进一步分析和探讨2003年淮河多雨期副高活动的成因和机制。研究结果不仅证实了副高已有的研究结果,还揭示出副高与西风带系统和副热带急流活动之间新的特征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