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7篇
  免费   105篇
  国内免费   185篇
测绘学   81篇
大气科学   329篇
地球物理   62篇
地质学   162篇
海洋学   66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52篇
自然地理   99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41.
BDS/GPS精密单点定位收敛时间与定位精度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张小红  左翔  李盼  潘宇明 《测绘学报》2015,44(3):250-256
采用武汉大学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发布的北斗精密卫星轨道和钟差,在TriP 2.0软件的基础上实现了BDS PPP定位算法,并利用大量实测数据进行了BDS/GPS静态PPP和动态PPP浮点解试验。结果表明,BDS静态PPP的收敛时间约为80min,动态PPP的收敛时间为100min;对于3h的观测数据,静态PPP收敛后定位精度优于5cm,动态PPP收敛后水平方向优于8cm,高程方向约12cm;与GPS PPP类似,东分量上定位精度较北分量稍差。当前由于BDS的全球跟踪站有限,精密轨道和钟差精度不如GPS,因此BDS PPP的收敛时间较GPS长,但收敛后可实现厘米至分米级的绝对定位。  相似文献   
742.
实时精密单点定位的应用日趋广泛,而收敛速度是其优劣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定位作业时要尽量避免多次重新收敛。利用自主研发的软件,分析了实时观测数据中断对实时精密单点定位的影响。采用基于广播星历的实时SSR改正数据的精密轨道和钟差进行实时精密单点定位。结果表明:连续60 s的数据中断会导致实时精密单点定位需要重新收敛;而频繁短时间中断但不连续中断的数据对实时精密单点定位影响不明显,不会导致重新收敛。  相似文献   
743.
提出了一种利用接收机钟差建模提升精密单点定位PPP收敛速度及精度的方法。传统PPP模型中通常将接收机钟差与位置同时作为参数逐历元估计。这种处理方法带来了两种参数之间的高度相关性,从而限制了PPP收敛速度及精度。利用Kalman滤波对接收机钟差进行建模,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建立的钟差模型更为准确,并降低了钟差与位置参数的相关性,PPP收敛速度加快了约67%;北方向和东方向精度分别提高了18%和22%,天顶方向精度提高了43%。  相似文献   
744.
热能聚散交替、地幔蠕动是构造–岩浆活化理论创建初期提出的动力学机制假说。深部地质研究开拓了岩浆活化构造动力学研究的深度。许多地球化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对中国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的研究,给热能聚散交替、地幔蠕动假说提供了科学证据。近20年来对华北克拉通破坏的动力机制研究,促进了构造–岩浆活化动力学机制研究的深入。构造–岩浆活化的动力学过程如同克拉通破坏一样,是一个复杂的地质过程:从稳定的地台区到地台活化区,其动力体制的转化既具有渐变到突变的特点,又是呈阶段性发展的;既有时间上的阶段性又有空间上的迁移性。在由地台阶段向地台活化阶段转化的过程中,上地幔化学结构由亏损状态向富集状态转化,地幔交代作用是导致地台活化的先驱事件。中国东部大陆岩石圈减薄的事实证明,控制岩石圈破坏过程中物质交换与能量转换的关键部位发生在壳幔过渡带。通过大陆岩石圈中孔隙波的产生和传播,地幔物质和热量通过壳–幔过渡带传输到地壳中去,导致东部大陆地壳的构造–岩浆活化。由于孔隙波造成物质和热流的向上运动,导致大陆岩石圈热结构发生调整。为了探讨这一机制所导致的上涌流对大陆岩石圈中热结构模式的可能影响,在岩石圈尺度范围内通过数学运算推导出了与上涌流有关的传热问题的理论解。由理论和数值分析获得不同上涌流条件下的大陆岩石圈不同热结构模式与依据地球物理、地质资料获得的大陆岩石圈热结构模式十分吻合。大陆岩石圈内传质传热模型与热能聚集、地幔蠕动是一致的。华北克拉通破坏(地台活化)的数值模拟实验与地质事实证明这是一种主动活化,反映了地幔传导热流与上涌流速率在华北克拉通岩石圈破坏过程中起着的重要作用,而华北克拉通边缘的板块活动是克拉通破坏的导火线。  相似文献   
745.
According to the classical theory of equilibrium figures, surfaces of equal density, potential and pressure concur (let us call them isobars). Isobars can be represented by means of Liapunov power series in a small parameter q, in the first approximation coinciding with the centrifugal to gravitational force ratio at the equator. In [5] the convergence radius for Liapunov series was found in case of homogeneous equilibrium figures (Maclaurin ellipsoids). Isobars were described by means of implicit functions of q. The proof wa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se functions in a complex domain and used computer algebra tools. Here we present a much simpler proof examining the above mentioned functions in a real domain only.  相似文献   
746.
Marble is associated with ultrahigh pressure eclogite in the Dabie Mountains, East China. U-Pb isotope data for the marble define a238U-206Pb isochron age of 435 ± 45 Ma with an initial206Pb/204Pb value of 18.075 ± 0.006. The age of ∼435 Ma is interpreted to represent the time of limestone diagenesis rather than the time of metamorphic resetting accompanied by the formation of the ultrahigh pressure eclogites at Triassic. The paleontologic and stratigraphic studies also favor a local excursion in the carbon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the latest Ordovician water within a sedimentary basin between the Sino-Korean and Yangtze cratons. Because the latest Ordovician limestone was involved in the eclogite formation, the continental collision between the Yangtze and Sino-Korean plates would postdate Ordovician. This project was financially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and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相似文献   
747.
本文从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新生代碰撞前缘的多阶段构造变形与隆升过程,对比了我国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盆地,东部渤海湾盆地的构造-沉积-岩浆事件,它们在时间上具准同时性,表现在两大陆碰撞构造变形和抬升的高峰时期正好与盆地伸展、拉张,快速构造沉降时期相对应;当构造转入相对稳定(松弛)阶段,表现为高原剥蚀夷平,岩浆活动频繁,盆地构造沉降速率减缓阶段.青藏高原多阶段构造-岩浆事件还与我国季风形成和发展以及全球新生代3次变冷事件具某种对应联系,认为深部地幔脉动上涌的热力效应可能是诱发高原季风,行星西风增强,高纬度降温的驱动力之一.它和高原地形增高引发大气热机效率增大起着互补作用,使青藏高原成为诱发我国大气环流变化的启动区.  相似文献   
748.
金管冲铀矿床控矿构造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管冲铀矿床位于湘东地区丫江桥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体接触带。通过成矿构造背景和矿床构造研究,本文系统论述了不同级虽构造对铀成矿的 控制作用,认为NNE向走滑断裂与铀成矿作用之间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晚三叠世-侏罗纪时期的构造会聚走滑导致剪切重熔型花岗岩-丫江桥岩体的形成和成矿元素的富集。白垩纪-第三纪的构造离散走滑在矿区及其附近形成张扭性断裂和离散走滑盆地,这些断裂和盆地为成矿流体的运移、循环及成矿物质的沉淀提供了良好的构造场所。  相似文献   
749.
利用包括边界层爱克曼辐合-降水加热过程在内的短期气候变化模式[1],研究了Madden-Julian振荡[11,12]形成的机制。当经圈方向用抛物圆柱函数展开,并对赤道偶对称解取n=0,2,4三个截断模时,在长波近似下的自由波解,一为向东的Kelvin波,另外两支为向西的Rossby波。当考虑边界层动力影响后,修正后的Kelvin波,其向东传播的速度约为10ms-1,且在长波波段是不稳定的,最不稳定的波出现在纬向一波附近,不稳定增长率的量级约为O(10m-6s-1),理论结果和Madden-Julian振荡在赤道附近主体环流东传的观测事实接近。另外两支修正后的Rossby波,其中经圈尺度较小的那支波,除波长极长的波外,波是阻尼的;但另一支经圈尺度较大的波,在短的波段是不稳定增长的,这似乎可以用来解释Madden-Julian振荡中大尺度超级云团的西传过程。这些结果表明边界层动力过程在Madden-Julian振荡的形成中是一种重要的机制。  相似文献   
750.
无约束最优化是最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它可以用来直接解一些实际问题,另一方面它又是解决其它一些数学问题的工具。本文给出求解无约束最优化的一个算法,该算法简便,且具有二次终结性。证明了算法的全局收敛性,数值结果表明有较快的收敛速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