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7篇
  免费   105篇
  国内免费   185篇
测绘学   81篇
大气科学   329篇
地球物理   62篇
地质学   162篇
海洋学   66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52篇
自然地理   99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731.
阵风锋在短时大风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应用石家庄及周边县(市)风自记、多普勒雷达等短时高频资料,对2005年5—8月石家庄出现的短时大风及其与阵风锋、对流降水关系进行统计,侧重分析了2005年6月17日强对流性雷雨云外围产生的阵风锋造成的雷雨大风过程。结果表明:阵风锋在雷达反射率因子图上表现为强对流回波前方近地层的条状或孤状弱窄带回波;在径向速度图上表现为风向、风速急剧变化的辐合带区域;速度图中的风辐合最强处与强度图中阵风锋回波位置相符,并且与风速演变曲线中的峰值有很好对应;阵风锋移向和移速提前预示了主体对流回波传播方向、强对流天气的强弱以及短时大风的时空分布,从而为灾害性天气的短时及临近预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32.
一次大面积降雪多普勒速度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CINRAD/CC多普勒雷达速度回波资料分析了2002年12月15—16日凌晨新疆北部沿天山一带的大面积降雪过程。结果表明:速度资料中的冷(暖)平流和辐合(散)与降雪的形成、维持和消散关系密切。逆风区和速度梯度大的区域附近一般与反射率因子较大值区域相对应。而且,速度回波分布变化较强度回波分布变化提前,对降雪的短时预报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33.
734.
多重网格法在加速自适应网格生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卓  曾庆存  张林波 《大气科学》1998,22(2):191-198
多重网格法是7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用于加速迭代收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它通过采用不同疏密的网格距来“消除”不同频率范围内的误差分量的办法,加速了迭代的收敛速度,具有收敛速度快, 收敛精度高以及节省CPU时间等特点。将其用于台风路径预报的自适应网格的生成,试验表明,多重网格法比单重网格可提高效率达20多倍。  相似文献   
735.
深凹露天矿内复环流和高湍能区的三维细网格非静力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卫国  蒋维楣 《大气科学》1998,22(2):252-256
建立了一个准定常的三维非静力能量闭合的PBL模式模拟了深凹露天矿内复环流和高湍能区。针对露天矿具有范围小、地形复杂的特点,放弃了静力近似的假定,且采用了在复杂地形下应用较好的能量闭合方案,采用细网格系统对一个水平只有2 km×2 km的实际矿区进行了模拟,并将结果与同样条件下的风洞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矿坑的开口宽度与深度比和来流的性质对坑内气流和湍流情况有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736.
2002年6月20~24日梅雨锋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发展分析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7  
利用“973”中国暴雨试验获得的加密观测资料 ,首先对 2 0 0 2年 6月 2 0~ 2 4日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发展进行了分析 ,有 7个尺度较大的α中尺度对流系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发展 ,造成了大范围的强降雨。然后针对安徽南部发生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发展过程进行了详细分析 :MCS生成于切变线南侧的西南暖湿气流中 ,其源地是大别山区和大别山与九华山之间的长江河谷地带 ;低层西南风的水汽输送是安徽南部对流不稳定和对流有效位能积聚的主要原因 ;在降雨发生前整层可降水量有明显增加 ,开始降雨后则逐渐减小。雷达探测的回波显示α中尺度对流系统中有 β和γ中尺度系统的活动 ,β和γ中尺度系统与整个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移动方向不一致 ;中尺度对流系统中的带状回波有地面中尺度辐合线配合 ,对流带随地面的中尺度辐合线移动 ,对流带中的对流单体沿辐合带移动。  相似文献   
737.
Nine Early Cretaceous paleomagnetic sites have been collected in the Yumen area of the Hexi Corridor (NW China). Magnetic directions isolated at lower temperatures fail the fold test, and lie close to the geocentric axial dipole field direction before tilt correction. High temperature components are carried by magnetite and/or hematite, all with normal polarity, and pass the fold test. The average paleomagnetic pole from the nine sites is at λ=75.5°N, φ=169.9°E (A95=7.7°). These results are consistent with those from other areas of the North China block (NCB), bu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ose from the Qaidam Basin on the southern side of the Qilian Mountains. They suggest that: (1) the Yumen region behaved as a rigid part of the NCB since at least the Early Cretaceous; (2) 740±500 km of north-south directed convergence has taken place between the NCB and Qaidam, within the Qilian Mountains and (3) extrusion of Qaidam was accompanied by a 23±5° relative rotation with respect to North China. This is larger than implied by the maximum left lateral slip on the Altyn Tagh fault system. The same data imply some 1000±800 km of Cenozoic motion between the Tarim and NCB blocks, which were so far believed to have formed a rigid entity since at least the Jurassic. One interpretation could be that all Tarim and Qaidam Cretaceous paleomagnetic samples from red beds, but not those from Yumen and the NCB, suffered significant inclination shallowing, as observed in Cenozoic red beds from Central Asia. So far, we do not find support for this possibility. Possible tectonic interpretations include: (1) the existence of a large, as yet uncharted, tectonic discontinuity between Tarim and the NCB in the vicinity of the desert corridor near 95-100°E longitude; (2) the occurrence of significant deformation within southwestern Tarim, to the north of Yingjisha where paleomagnetic sites were obtained, or (3) persistent clockwise rotation of Tarim with respect to the NCB, for at least 20 Ma, at the rate found for current block kinematics.  相似文献   
738.
影响北京地区东北方路径带状雷暴天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志楠  康玉霞 《气象》1995,21(8):44-48
通过对1991年4次东北方路径的带状雷暴天气的大尺度合成分析,指出了这类天气发生的大尺度控制气流及热力环境的主要特征,并分析了在这类天气了具体发展演变过程中,中尺度地面形势场及地形对其影响的事实。  相似文献   
739.
利用714CD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资料,天气图和省区域小图,对1998年7月21日发生在河南省许昌以北的大范围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分析,揭示了多单体风暴在多普勒天气雷达上的强度场和速度场特征。  相似文献   
740.
郯庐断裂走滑活动与辽河盆地构造古地理格局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李宏伟  许坤 《地学前缘》2001,8(4):467-470
渐新世晚期 ,郯庐断裂的右行走滑活动控制了辽河盆地的构造古地理格局。研究认为 ,岩石圈断块沿郯庐断裂的走滑活动与大型板块构造的活动方式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即伴随着郯庐断裂的右行走滑 ,从断裂的增压弯曲部位到断裂的释压拉张部位将发生岩石圈断块的汇聚与离散现象 ,由此造成了走滑断裂带上增压弯曲部位与释压拉张部位局部应力场性质的不同 :增压弯曲部位应力相对集中 ,岩石圈断块发生汇聚、挤压、隆升 ;而释压拉张部位由于应力释放 ,岩石圈断块发生离散、伸展、沉降。岩石圈断块的隆升与沉降造成了渐新世晚期辽河盆地构造古地理格局的巨大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