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9篇
  免费   131篇
  国内免费   255篇
大气科学   421篇
地球物理   72篇
地质学   102篇
海洋学   79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3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夏季乌拉尔地区大气环流持续异常的形成与维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天气尺度瞬变涡旋与时间平均基本气流双向相互作用建立异常型的角度,研究了夏季乌拉尔地区大气环流持续异常的形成与维持,首先基于合成分析,研究了持续异常期间的天气尺度瞬变波活动情况,结果表明:正异常时,在上游地区,从北大西洋中部到西欧沿岸,瞬变活动明显增强。负异常过程时相反,该地区瞬变活动减弱。利用线性正压原始方程模式,研究了在合成正异常基本流及7月气候基本流等两种基本流下,正异常时上游异常瞬变活动对异常建立的贡献。结果表明:正异常时,上游增强的瞬变波活动有利于正异常的建立与维持。利用基于线性正压原始方程模式设计的风暴轴模式,研究了时间平均基本流在组织与调控瞬变活动中所起的作用。结果表明:当乌拉尔地区高压脊发展时,有利于瞬变在上游的北大西洋中部到西欧沿岸地区组织起来。脊发展越强,越有利。结合上述两方面的结果,提出了瞬变与行星波双向相互作用的乌拉尔持续正异常形成和自维持机制。  相似文献   
42.
生石灰桩及水泥注浆法在地基加固纠偏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某礼堂综合楼受浸水损坏,采用生石灰桩及高压水泥注浆综合法加固建筑物沉陷部分地基,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43.
热带和热带外海表温度异常与低空环流特征比较   总被引:9,自引:7,他引:9  
吴国雄  王敬方 《气象学报》1996,54(4):385-397
利用旋转主分量方法(RPC),在对西太平洋和印度洋1980年1月至1988年9月共105个月的月平均海表温度(SST)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取热带模及高纬模两种SST异常(SSTA)分布。再通过分析同期850hPa,各气象要素在该两模上的投影,比较低层大气与不同纬度上SSTA相联系的异常特征。结果表明,无论是热带还是热带外地区,暖性SSTA上空均有正的水汽异常及平均流场对月平均水汽输送的异常辐合。两地区SSTA上空850hPa月平均异常的最重要差异表现在流场、高度场及温度场上。热带正SSTA上方850hPa位势高度及温度均为负距平,流场呈Gill型的气旋式异常环流。热带外正SSTA上方850hPa高度及温度均为正距平,流场则呈反气旋式异常环流。分析表明,高纬度的这种异常特征主要是由于中高纬度大气的地转性和斜压性较强所致。  相似文献   
44.
南边界强迫的非线性临界层与副高的形成、维持和振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陆维松  陶丽 《气象学报》1996,54(6):651-660
用非线性准地转正压涡度方程模式,在南边界取定常强迫波,采用4种方案模拟了非线性临界层及其上激发的Kelvin猫眼,以确定热带的定常强迫对副高的形成、维持和振荡的影响。结果表明,南边界定常强迫仍在非线性临界层内激发行星尺度的准定常反气旋的Kelvin猫眼流场,猫眼的移动、强度和形状变化与夏季副高比较相似.而北边界定常强迫所得结果与夏季副高差异较大。因此,南边界所激发的非线性临界层上的Kelvin猫眼可能是夏季副高形成、维持和振荡的一种更为重要的新物理机制。文中还提出准定常行星波穿越副热带的非线性临界层的物理机制。  相似文献   
45.
本文采用OSU-AGCM大气环流模式,对青藏高原下垫面热力异常与夏季江淮流域暴雨形成的关系进行了数值试验。模拟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下垫面热力状况的异常对东亚环流形势及云量分布异常的影响是形成1991年夏季江淮流域持续性降水的重要原因之一。青藏高原异常热力强迫还可以引起大范围云量的异常分布和云量异常区类似于二维Rossby波列没大圆路径传播的特征。  相似文献   
46.
1. IntroductionInvestigations about atmospheric LFW have been a focus of research since Madden andJulian/s outstanding analysis works (1971, 1972). Many dynamical and thermal mechanisms(Chao et al., 1996; Fu et al., 1998; Hendon et al., 1998; Krishnamurti et al., 1988; Lau andChan, 1988) have been advised to explain LFW. Among them are oceanic effects, such as SSTeffect, thermal forcing and others. Usually atmosphere and ocean are taken as a coupled system, which is used to explain ENS…  相似文献   
47.
1981年7月9-14日四川持续性暴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1年7月9—14日岷江、沱江、涪江和嘉陵江流域出现持续性暴雨,并在四川省造成了历史上最严重的洪涝灾害。该文利用逐日降水资料、NCEP/NCAR 2.5°×2.5°逐日再分析资料和日本GMS卫星资料反演的TBB资料进行诊断分析以探讨此次暴雨持续的原因。结果表明:由于对流层低层的暖平流和其他大尺度强迫,高空槽长时间维持在长江上游地区,有利于槽后冷空气下沉南伸,与来自孟加拉湾的暖湿气流在盆地交汇,致使西南涡东移甚慢,于7月11—14日活跃在四川盆地上空。当西南涡沿梅雨锋缓慢东移时,长生命史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在岷江、沱江、涪江和嘉陵江流域连续多次生消,导致暴雨系统持续维持在这些地区。大尺度的强迫在暴雨区上空产生了大范围持续性的上升运动,而暴雨所需的强上升运动主要由大量局地对流有效位能释放提供。对流层低层持续的水汽辐合和位势不稳定能量的输送则为暴雨的持续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和能量。与2004年9月发生在四川盆地东部的严重致洪持续性暴雨比较发现,虽然两次持续性暴雨发生的环流背景不同,但暴雨发生的物理机理一致,暴雨过程中持续性的上升运动均主要由大尺度强迫等引起,而且两次持续性暴雨的发生均与来自孟加拉湾的强水汽输送有关。  相似文献   
48.
东亚夏季风强弱年大气环流和热源异常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黄刚等定义的东亚夏季风指数, 对强、弱东亚夏季风年大气环流、大气热源和外强迫源SST的差异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强 (弱) 东亚夏季风年前期冬季到夏季, 太平洋SSTA为La Ni?a (El Ni?o) 型分布, 西太平洋暖池SST暖 (冷), 使得暖池附近对流活动较强 (较弱)。与此同时, 南亚大陆从印度半岛、青藏高原南部、中南半岛至华南大气异常加热 (变冷), 并且海陆热力对比加强 (减弱), 有利于出现强 (弱) 的东亚夏季风。此外, 由于暖池附近对流活动强 (弱), 该地区上升气流较强 (弱), Walker环流增强 (减弱), 当强 (弱) 的东亚夏季风向北推进时, 副热带西风急流北撤位置偏北 (南), 副热带高压位置也偏北 (南), 7月至8月华北 (江淮流域) 位于副热带西风急流南侧, 降水偏多, 江淮流域 (华北) 降水偏少。并给出与东亚夏季风年际变异有关的大气环流和SST异常的物理图像。  相似文献   
49.
Shennan  Ian  Tooley  Michael  Green  Frances  Innes  Jim  Kennington  Kevin  Lloyd  Jeremy  Rutherford  Mairead 《Geologie en Mijnbouw》1998,77(3-4):247-262
Analyses of geomorphologically contrasting sites in Morar, NW Scotland, describe the forcing mechanisms of coastal change. Isolation basins (i.e. basins behind rock sills and now isolated from the sea following isostatic uplift) accumulated continuous marine and freshwater sediments from c.12 to 2 ka BP. Raised dune, marsh and wetland sites register breaching, migration and stability of dunes from c. 9 to 2 ka BP. High-resolution methods designed to address issues of macroscale and microscale sea-level changes and patterns of storminess include 1-mm sampling for pollen, dinocyst and diatom analyses, infra-red photography, X-ray photography and thin-section analysis. The data enhance the record of relative sea-level change for the area. Major phases of landward migration of the coast occurred during the period of low sea-level rise in the mid-Holocene as the rate of rise decreased from c. 3 to < 1 mm/year. Relative sea-level change controls the broad pattern of coastal evolution at each site; local site-specific factors contribute to short-term process change. There is no record of extreme events such as tsunami. Within a system of dynamic metastable equilibrium, the Holocene records show that site-specific factors determine the exact timing of system breakdown, e.g. dune breaching, superimposed on regional sea-level rise. The global average sea-level rise of 3 to 6 mm/yr by AD 2050 predicted by IPCC would only partly be offset in the Morar area by isostatic uplift of about 1 mm/yr. A change from relative sea-level fall to sea-level rise, in areas where the regional rate of uplift no longer offsets global processes, is a critical factor in the management of coastal resources.  相似文献   
50.
探讨气候变化的新热点:大气气溶胶的气候效应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气溶胶的气候效应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已开展过许多观测研究和模式研究。但是由于气溶胶问题的复杂性以及对气溶胶的观测历史短,至今尚缺少全球范围的气溶胶系统观测资料,所以目前气溶胶的辐射强迫仍是个很不确定的量。这直接影响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预测。目前国内外正在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并且有了一些初步的结果。概述了近期国内外对气溶胶的气候效应的研究状况及结果,介绍了今后国际上将要在这一领域开展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