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84篇
  免费   746篇
  国内免费   934篇
测绘学   96篇
大气科学   990篇
地球物理   1106篇
地质学   1289篇
海洋学   840篇
天文学   184篇
综合类   184篇
自然地理   575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67篇
  2022年   137篇
  2021年   150篇
  2020年   183篇
  2019年   218篇
  2018年   154篇
  2017年   168篇
  2016年   181篇
  2015年   217篇
  2014年   268篇
  2013年   281篇
  2012年   221篇
  2011年   270篇
  2010年   232篇
  2009年   245篇
  2008年   220篇
  2007年   242篇
  2006年   227篇
  2005年   192篇
  2004年   149篇
  2003年   131篇
  2002年   150篇
  2001年   103篇
  2000年   102篇
  1999年   93篇
  1998年   103篇
  1997年   79篇
  1996年   88篇
  1995年   63篇
  1994年   58篇
  1993年   43篇
  1992年   40篇
  1991年   38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4篇
  1973年   1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991.
基于活动区暗条快速上升后其下方电流片重联过程中产生强电场加速电子这一物理过程,解包括库仑碰撞和离子声湍动散射的Fokker-Planck方程,获得电子分布函数的演化特征.计算结果表明(1)当电场强度为1-10V·cm-1时,在10-5-10-6s可将电子加速到(0.1-1)Mev量级;(2)被加速电子近似呈幂律谱分布,其谱指数与耀斑脉冲相微波和硬X射线推断的电子谱指数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992.
Properly designed precast concrete cladding could potentially provide lateral stiffness, ductility, and energy dissipation for an overall building structure, especially during earthquakes. This paper describes a set of advanced connections that take advantage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facade panels and structure (mainly due to horizontal interstorey drift) to dissipate energy, thereby reducing the response of the main structure. The results of an experimental program to characterize the hysteretic behaviour of advanced connections are presented. Design equations for the advanced connections are then calibrated against the test results, and the corresponding design charts are presented. It is anticipated that this research will lead to innovative ways of viewing the entire cladding system of a building.  相似文献   
993.
华南农田下垫面地气交换和能量收支的观测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郭晓峰  康凌  蔡旭晖  朱彤 《大气科学》2006,30(3):453-463
利用2004年11月至12月在广东省惠州地区进行的湍流连续观测资料,分析非均匀农田近地面层的基本气象要素特征以及水汽和CO2的浓度与通量输送规律,作为今后深入探讨地表非均匀性效应的基础.通过各辐射分量和感热、潜热与土壤热通量的特征分析,研究能量收支的基本状况,并讨论了造成显著能量"不平衡"的原因.观测的基本结果是:(1)近地面1.8 m高度处以北风为主,风速大多低于2 m/s,正午入射太阳辐射约700 W/m2;CO2浓度的日变化范围为600~900 mg/m3,水汽为5~25 g/m3.(2)各气象要素呈现明显的日变化,当地温度日较差约10℃,相对湿度始终高于50%.CO2和水汽的浓度在夜间较白天高,二者的日平均值为713.7 mg/m3和15.9 g/m3;利用涡旋相关法,测得二者的通量在白天高于夜间,日平均值为25.3 mg·m-2·s-1和-4.7×10-2mg·m-2·s.当地的日平均波文(Bowen)比仅为0.04,这主要是由于当地的高湿度造成的.(3)当地存在显著的能量"不平衡"现象,正午时的差额热通量可高达150 W/m2,这可能与平均垂直运动输送的作用、观测误差以及通量和辐射观测的"源地"不匹配等原因有关.研究结果与荒漠、城市和稻田下垫面的观测事实进行了定量比较.  相似文献   
994.
P. MARSH  J. W. POMEROY 《水文研究》1996,10(10):1383-1400
Models of surface energy balance and snow metamorphism are utilized to predict the energy and meltwater fluxes at an Arctic site in the forest–tundra transition zone of north-western Canada. The surface energy balance during the melt period is modelled using an hourly bulk aerodynamic approach. Once a snowcover becomes patchy, advection from the bare patches to the snow-covered areas results in a large spatial variation in basin snowmelt. In order to illustrate the importance of small-scale, horizontal advection, a simple parameterization scheme using sensible heat fluxes from snow free areas was tested. This scheme estimates the maximum horizontal advection of sensible heat from the bare patches to the snow-covered areas. Calculated melt was routed through the measured snowcover in each landscape type using a variable flow path, meltwater percolation model. This allowed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spatial variability in the timing and magnitude of meltwater release for runoff. Model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initial release of meltwater first occurred on the shallow upland tundra sites, but meltwater release did not occur until nearly two weeks later on the deep drift snowcovers. During these early periods of melt, not all meltwater is available for runoff. Instead, there is a period when some snowpacks are only partially contributing to runoff, and the spatial variation of runoff contribution corresponds to landscape type. Comparisons of melt with and without advection suggests that advection is an important process controlling the timing of basin snowmelt.  相似文献   
995.
钱晓东  秦嘉政 《地震》2006,26(2):113-121
利川判断地震序列能蕈释放衰减是否异常的Ec—k量板,汁算了云南及附近地区39次巾强地震序列的能量衰减系数k值。结果显示:①当判别指标k〉1时,地震序列能量衰减处于正常状态;当k≤1时,判断地震序列能量衰减出现异常,其后发生更大地震或强余震的町能什较大。②对云南地区中强地震序列的榆验表明,有74%的地震序列符合上述判别指标。③用相同的地震进行了地震序列频度衰减系数^值的计算,发现符合h值判别指标的地震序列占统计际本的锄%。④对日常地震跟踪临视中遇到的二次典型地震序列详细分析,发现用k值力。法无论对中小地震序列还是巨震序列,预测效果均较好。  相似文献   
996.
不受地理位置限制的地热和太阳能联合发电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刚  倪晓阳  李金锋 《地球科学》2006,31(3):394-398
为解决能源问题,开发可再生能源,利用闭式循环将地热系统和太阳能系统联合起来发电.发电系统可以避免因大规模开发利用地热水资源可能造成的地震、地面沉降、地热水资源衰减、地热水有害成分污染、热污染等环境问题,也可以克服地热发电和太阳能发电受地理位置限制的缺点.地热系统地下部分由两垂深3~5km的井在井底由一5~7km的水平井连接而成,水平井中流体温度可达150℃左右,适合于ORC发电.太阳能系统采用槽式聚光镜集热,集热流体可选水或油,最高温度可达350℃以上.ORC一级循环工质为水,二级循环工质为异丁烷;ORC发电效率,白天最大为20%,晚上最大为12%.系统采用化学储能,储能密度为显热储能和潜热储能的10倍以上.钻井和完井、太阳能热能转换、载热流体、ORC和储能等技术的研究结果证明该系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97.
虚拟能--解析中国能源消费超常规增长的新视角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说明我国能源消费近年来高速增长的深层原因,提出了虚拟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计算出我国2002和2003年对外贸易中虚拟能净出口量分别为18 838.5万吨标煤和24 661.7万吨标煤。结论指出,我国虚拟能净出口量快速增长是导致我国近年来能源消费增长速度高于GDP增长速度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998.
四川地震辐射能量和视应力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成都数字地震台网的波形记录资料,研究了四川地区地震辐射能量〖WTHX〗E〖WTBZ〗s、σapp视应力等震源参数及相互关系.对时域波形数字记录首先进行数据处理,包括带通滤波,快速富氏变换,扣除仪器幅频特性;经反变换,回到时间域,给出数字波形时间序列,选取所有方向的整个p波和s波段数据;二次变换到频率域内计算速度和地动位移的功率谱积分,进而求得各台站记录的地震波辐射能量和视应力等震源参数.研究了2000年5月到2004年8月成都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224个3级以上地震的震源参数.四川地区地震辐射能量〖WTHX〗E〖WTBZ〗s与地震矩M0,应力降Δσ与视应力σapp,视应力σapp与震级ML大体成正比.其中地震视应力σapp与震级分布数据较宽,地震视应力与破裂尺度ra的关系也较分散.同时研究了四川地区近年视应力σapp的空间分布.方法是将计算的σapp值在一定空间邻域内作平均,从而绘出等值线.分析结果表明,σapp值的相对高值区分布在四川南部的川滇交界和北部的川甘交界一带.同时研究了四川地区地震视应力值的时间分布.最后对中小地震视应力σapp及其他震源谱参数的意义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999.
FRP约束混凝土柱抗震性能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结果,对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约束混凝土柱抗震性能研究中存在的若干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包括FRP约束混凝土构件在往复荷载作用下的受力特点、破坏特征、荷载-位移关系、弯矩-曲率关系、耗能及延性变化规律等,最后重点探讨了FRP约束混凝土柱在往复荷载作用下的刚度特性。  相似文献   
1000.
本文通过能量法研究了钢筋混凝土简体结构的抗震性能。文中采用振型分解法按等效单自由度体系求解简体结构的滞回输入能;用pushover法分析了滞回耗能在结构层间的分布规律及结构自身的耗能能力;根据楼层滞回耗能与弹塑性层间位移的关系求出了薄弱层的弹塑性位移。对一高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简体结构在7度罕遇地震下的抗震性能进行了评估,通过与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的对比,证明了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