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3篇
  免费   179篇
  国内免费   320篇
测绘学   33篇
大气科学   660篇
地球物理   42篇
地质学   89篇
海洋学   110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2篇
自然地理   115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72篇
  2013年   63篇
  2012年   66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41.
定义了东亚冬、夏季风强度指数,计算了1873~1989年夏季、冬季及其逐月的东亚季风强度指数,研究了冬、夏季风强度指数的长期气候变化。结果表明,100多年来,东亚夏季风明显加强,冬季风变化不大,稍有减弱。突变分析结果表明,1918年前后,东亚夏季风突变增强,与北半球夏季地面气温突变增暖是同步发生的。但是,冬季风不太明显的突变发生于1958年。此外,用滑动相关系数分析了东亚冬夏季风与北半球地面气温的关系,指出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有年代际变化。  相似文献   
942.
徐淮地区冬小麦产量结构优化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苹  武金岗  陶炳炎  汤志成 《气象》1996,22(12):48-50
对产量穗粒结构与产量形成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了分析,利用线性规划方法,通过构造产量最大目标函烽,得出最优的产量穗粒结构。调整现有穗粒结构使产量达到最高或接近最高,此研究成果对于中低产田改造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43.
大气平衡态研究中高截断低谱模式的问题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用1951-1990年东亚冬季风强度资料研究了东亚冬季风强度异常与夏季500hPa环流及我国大尺度气候异常的关系。指出,弱冬季风时,夏季500hPa从南海、菲律宾经黄海、日本到鄂霍茨克海呈正-负-正的距平分布,弱EAP遥相关型。  相似文献   
944.
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及其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李俊  于沪宁 《地理学报》1997,52(6):551-560
1996年4月~6月在华北平原采用波文比-能量平衡法测定冬小麦田蒸散和CO2通量,求取冬小麦瞬时水分利用效率。土壤湿度较低时,冬小麦瞬时水分利用效率呈L型或U型日变化,其变化范围在-0.0194~0.6414;日较差范围在0.1138~0.6321。瞬时水分利用效率早晨最高且变化迅速,白天较低且变化平缓。土壤湿度较高时,瞬时水分利用效率范围在-0.0157~0.1381;日较差范围在0.0616~0.1537,其日变化不明显。从冬小麦拔节期到灌浆期,水分利用效率白天平均值变化较大,其范围在0.0110~0.0532,日较差变化范围在0.0616~0.6321,二者均于5月中旬达到最高,之后在波动中呈下降趋势。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白天平均值和日较差的季节变化明显受土壤水分影响。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白天平均值与0cm~60cm的有效土壤水分呈负相关,达到0.05显著水平;与0cm~20cm和0cm~100cm土层土壤有效水分无明显相关关系。冬小麦瞬时水分利用效率与饱和差呈极显著负相关,达到0.01显著水平。土壤湿度较低时二者呈幂相关关系;土壤湿度较高时二者呈线性相关,且相关系数比土壤湿度低时高。在低土壤含水量下,冬  相似文献   
945.
根据Kullenberg的半理论半经验公式,利用渤海中部8号平台的观测资料,选择强风期的2月和弱风期的7月分别代表冬季和夏季,推算了渤海中部海域冬、夏两季的铅直扩散系数。计算结果表明:Kz值在强风期的2月最大可达5.5cm2/s;在弱风期的7月跃层中可达0.02~0.04cm2/s。  相似文献   
946.
In the southwestern part of the Okhotsk Sea, oceanographic and sea-ice observations on board the icebreaker Soya were carried out in February 1997. A mixed layer of uniform temperature nearly at the freezing point extending down to a depth of about 300 m was observed. This is much deeper than has previously been reported. It is suggested that this deep mixed layer originated from the north (off East Sakhalin), being advected along the shelf slope via the East Sakhalin Current, accompanied with the thick first-year ice (average thickness 0.6 m). This vertically uniform winter water, through mixing with the surrounding water, makes the surface water more saline (losing a characteristic of East Sakhalin Current Water) and the water in the 100–300 m depth zone less saline, colder, and richer in oxygen (a characteristic of the intermediate Okhotsk Sea water). The oceanographic structure and a heat budget analysis suggest that new ice zone, which often appears at ice edges, can be formed through preconditioning of thick ice advection and subsequent cooling by the latent heat release due to its melting.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August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947.
利用(1989年11月一1999年3月)冬季北半球500hPa候平均高度资料,分析了南沙海区冬季大风(简称为南沙冬季大风)与北半球中、高纬西风带中的超长波、长波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中、高纬强冷空气爆发南下是造成南沙冬季大风的最主要原因;当中、高纬的角动量输送达到一定数值后,伴随南沙海区会出现一次大风过程,在南沙冬季大风出现前期,偏高纬度的角动量有一次同步向北输送过程,使中、高纬西风增强,结果还表明:纬向扰动动能大多集中在超长波段内,经向扰动动能随纬度的不同主要集中在2—6波波段内。文中在这一基础上分析得出南沙冬季大风的预报指标.  相似文献   
948.
949.
2OO2年冬季象山港大型底栖生物生态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拟建的浙江宁海电厂环境评价项目的要求,于2002年冬季对象山港水域大型底栖生物进行了调查,共发现大型底栖生物43种,其中多毛类的种类最多,其次是软体动物和棘皮动物,分别占总种数的44%、26%和21%,全区总平均生物量为103.32g/m2,总平均栖息密度为123个/m2。通过种类相似性聚类和数值多维尺度的分析得出,该区大型底栖生物可划分为5个群落: 为翅状索沙蚕-寡鳃卷吻沙蚕-奇异稚齿虫群落; 为纵肋织纹螺-缩头节节虫群落; 为高骨片沙鸡头-菲律宾蛤仔-凸镜蛤群落; 为棘刺锚参群落; 为洼颚倍棘蛇尾-纵肋织纹螺-黄短口螺群落。群落间的种类和数量呈明显差异。同时,还对影响底栖生物分布的环境因子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