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3篇
  免费   177篇
  国内免费   322篇
测绘学   33篇
大气科学   660篇
地球物理   42篇
地质学   89篇
海洋学   110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2篇
自然地理   115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72篇
  2013年   63篇
  2012年   66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01.
中国沿海近31年冬季海平面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慧  范文静  张建立  牟林 《海洋通报》2011,30(6):637-643
利用29个海洋观测站的31年(1980-2010年)水文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中国沿海近31年冬季海平面的时空分布特征与长期变化趋势。结果表明:①中国沿海冬季海平面近31年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平均上升速率为3.1 mm/a,高于全年的上升速率,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沿海冬季海平面变化呈现明显的区域特征;②中国沿海冬季海平面存在显著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其主要显著变化周期有准2 a,4~7 a,9 a左右及18.6 a。由于受西太平洋暖池和黑潮与我国近海之间的水体交换影响,东中国海4~7 a的周期明显,其振幅最高,并且其周期性震荡的高位时期与赤道西太平洋暖池区的厄尔尼诺发生期间相吻合;③以浙江坎门(121°17′E , 28°05′N)为界,中国沿海冬季海平面还呈现出南北变化反相的跷跷板特征,该现象反映了中国沿海冬季海平面的气候性特征。受季风、海流、气压以及降水等因素的影响,冬季海平面的变化区域特征明显;④近31年, 中国沿海冬季气温、海温与海平面均呈显著上升趋势,上升幅度分别为1.8 ℃、1.4 ℃和135 mm,高于全年上升幅度。  相似文献   
902.
通过对位于东海内陆架泥质区中部的MZ02柱样岩芯进行粒度、常量元素、AMS14C分析,获得了粒度和常量元素随时间变化的高分辨率曲线.结果表明,近2 ka以来研究区沉积环境稳定,以沿岸流控制的浅海沉积为主,沉积物中CaO/K2O,MgO/Al2 O3和MnO/Na2 O比值的变化与我国东部气候变化序列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证...  相似文献   
903.
青藏高原冬季积雪与河南汛期降水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61-1998年河南郑州,安阳等50站降水资料和青藏高原冬季积雪日数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冬季积雪与河南汛期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冬季积雪与河南南部汛期降水较好的关系,而与河南北部汛期降水呈反相关,多雪年汛期河南南部降水偏多的概率占61%,北部降水偏少的概率占56%,少雪年汛期河南部降水偏少的概率为72%,河南北部降水偏多的概率为61%。  相似文献   
904.
以WRF(V3. 7)中尺度模式及其三维变分同化系统(WRF-3Dvar)为平台,GFS(0. 5°×0. 5°)提供模式背景场,对AMSU-A微波辐射资料进行循环同化试验,研究台风数值模拟中AMSU-A资料的可用性及循环同化方法的可行性。以2014年第19号台风"黄蜂"为例,开展了控制试验和多组同化试验。同化试验主要包括循环同化常规观测资料和不同卫星测得的AMSU-A微波辐射资料。在对各试验初始场进行对比的基础上,比较了不同同化试验方案的模拟效果,结果表明:1) AMSU-A资料同化能有效地调整初始场,模拟的台风路径和强度都有一定的改善; 2)不同卫星探测的AMSU-A资料同化效果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NOAA-15资料同化模拟台风"黄蜂"的路径和强度与实况最为接近; 3)循环同化是增加数值模式中资料使用量、改善台风模拟效果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05.
作物长势评估指数的设计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合理有效地开展作物长势评估,可以及时反映作物生长状况及其对天气气候条件的响应。由于WOFOST模型、ORYZA2000模型在模拟冬小麦、玉米和水稻生长发育过程具备较强机理性,研究基于2001年以来全国冬小麦、玉米、水稻主产区逐日模拟的作物发育进程、叶面积指数和地上总生物量,通过隶属函数构建评估指数,开展高时空分辨率的作物长势评估。结果表明:长势综合评估指数在作物生长前期以发育进程、叶面积指数和地上总生物量三要素加权集合表征,中后期以发育进程和地上总生物量与穗重相关性的加权集合表征;长势评估指数与常规地面观测和遥感长势监测一致性较好,可以反映天气气候条件影响。在作物生长季内,以日为单位构建了作物长势评估指数数据库;根据长势评估指数将作物长势分为长势好、长势偏好、长势持平、长势偏差、长势差,实现空间上的长势监测、对比;以空间集成的方式,开展省级作物长势对比分析;利用长势评估指数变化反映典型天气气候条件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上述基于作物模型的作物长势评估指数符合现代化农业气象科研与业务服务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906.
蒙古高压一组环流指数及与中国同期气候异常关系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定义了一组描述冬季(12-2月)的月、季1 000 hPa等压面上蒙古高压(MH)状态的新的环流指数,它包括面积指数S、强度指数P、中心位置指数(λc,φc).用NCEP/NCAR资料计算了1948/1949-2007/2008年60个冬季的月、季MH的上述环流指数.用它们分析了近60年冬季各月MH的气候态,表明MH在12、1月最强,2月明显减弱;12月偏南,1、2月逐渐北移.分析了MH强度P和中心位置(λc,φc)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与中国冬季气候(气温、降水)的相关,结果表明:(1)MH强度P和中心位置指数φc均存在显著年代际变化,P在1960's末-1970's初由高转低,φc在1970's末-1980's初由偏北转偏南.12、2月P~φc.间存在显著正相关.MH强年偏北、弱年偏南.(2) MH环流指数P、φc与中国同期气温存在显著负相关,P的显著负相关区覆盖了中国除西南外的大部分区域,φc的显著负相关区也覆盖了中国东部除东南沿海外大部分区域;它们与中国降水的同期相关联系远弱于气温.(3)全球增暖背景下MH强度减弱、中心南移,中国大部分地区出现持续暖冬;但1990's末以来,相反的异常时有发生.(4)“0801华南雪灾”期间(2008.1.10-2.2)MH异常偏强,并有四次中期活动过程;它们是造成此次极端气候异常事件的直接环流原因.  相似文献   
907.
冬小麦是中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利用遥感技术提取冬小麦种植区是遥感应用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2008年以来发射的系列风云三号(FY-3)卫星均携带着中分辨率光谱成像仪(MERSI),该传感器有5个250 m分辨率的波段,波段范围包括可见光、近红外和热红外,观测数据包含丰富的地表信息,为大范围冬小麦种植区提取提供了新的数据源。首先,选取生长季前期多幅高质量的MERSI数据,采用分层提取的方法,对于不同的层次选用与待提取类别最为敏感的特征波段来构建相应的决策树,从而将每一幅影像中冬小麦种植区提取出来,然后,将多幅数据融合为一幅生长季内的冬小麦种植区图。最后,使用野外实地调查的数据进行精度验证,面积提取精度为90.8%。结果表明,在春季返青后,即可做出当季冬小麦种植分布图,为农情监测提供及时的信息支撑。  相似文献   
908.
蒋旭东  徐振宇  娄径 《安徽地质》2001,11(4):297-302
通过应用中巴地球资源一号卫星CCD2、3、4波段的遥感数据,对安徽省北部平原地区冬小麦播种面积进行了监测研究。遥感数据空间分辨率为19.5m,扫描幅宽113km。分别对图像数据进行了单波段直方图均衡化、合成标准假彩色图像的laplacian算法边缘检测等图像预处理以及几何精校正,在ARC/INFO软件支持下,紧密结合野外调查结果,准确提取并统计计算了冬小麦播种面积及其变化率,效果较好。我们认为,CBERS-1卫星数据不仅能满足于小麦、玉米、水稻等农作物面积监测,而且还可用于土地利用监测、人口空间分布分析和城市体系动态监测等应用中。  相似文献   
909.
The relationships of variations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ies (SSTA) in the South Pacific with ENSO and Southern Hemisphere Annular Mode (SAM) are examined in the present article by employing the NCEP-NCAR reanalysis from 1951 to 2006. Two principal modes of South Pacific SSTA are obtained using the EOF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 analysis for austral winter (June, July and August).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EOF1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ENSO and EOF2 links to SAM. The EOF1 varies largely on an interannual and EOF2 on a decadal scale. The time series of coefficients of EOF1 is highly correlated simultaneously with Nino3 index. However, the time series of coefficients of EOF2 i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the March-April-May mean SAM index. Both the EOF1 and EOF2 are found in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to summer precipitation over China. With higher-than-normal SSTs in the eastern South Pacific and simultaneously lower SSTs in the western South Pacific in June-July-August, the summertime rainfall is found to be less than normal in northern China. As displayed in EOF2 of SSTA, in years with lower-than-normal SSTs in mid-latitude southern and equatorial eastern Pacific and higher-than-normal SSTs in the equatorial middle Pacific in March-April-May, the summer precipitation in August tends to be more than normal in regions south of Yangtze River.  相似文献   
910.
徐建军  朱乾根  施能 《大气科学》1997,21(6):641-648
运用相关及滑动相关的计算技术,讨论了近百年东亚冬季风与ENSO循环的相互关系及其年代际异常。研究指出,东亚冬季风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的年际关系具有年代际的变化特征;季风与ENSO循环的关系受到季风的QBO以及季风-海洋的年代际背景场配置关系的共同作用;当季风与海洋的背景场处于同样状态时,强冬季风有利于第二年冬季赤道东太平洋的升温,产生El Ni?o事件;当两者的背景场处于反位相状态时,强冬季风对应于第二年冬季的La Ni?a位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