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01篇
  免费   1992篇
  国内免费   3486篇
测绘学   543篇
大气科学   5437篇
地球物理   1527篇
地质学   2571篇
海洋学   1577篇
天文学   254篇
综合类   686篇
自然地理   1284篇
  2024年   67篇
  2023年   166篇
  2022年   349篇
  2021年   439篇
  2020年   449篇
  2019年   542篇
  2018年   428篇
  2017年   451篇
  2016年   455篇
  2015年   542篇
  2014年   671篇
  2013年   711篇
  2012年   757篇
  2011年   692篇
  2010年   541篇
  2009年   641篇
  2008年   570篇
  2007年   712篇
  2006年   578篇
  2005年   568篇
  2004年   448篇
  2003年   385篇
  2002年   301篇
  2001年   311篇
  2000年   323篇
  1999年   279篇
  1998年   287篇
  1997年   190篇
  1996年   158篇
  1995年   176篇
  1994年   167篇
  1993年   124篇
  1992年   92篇
  1991年   79篇
  1990年   44篇
  1989年   37篇
  1988年   40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21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8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深入研究大气边界层气象现象的发生、发展、消散机制,需要获取三维同步气象要素数据,而现有探测技术与手段难以提供.因此,提出利用多旋翼无人机群进行自主探测大气边界层气象要素的探测模式,并就探测模式的背景与意义、特点与优势、流程与可行性,以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相关科学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多旋翼无人机群自主探测大气边界层气象要素的探测模式针对性、灵活性、机动性、可操作性强,并具有自主动态同步探测、自主智能追踪探测等功能.  相似文献   
992.
司东  袁媛  崔童  孙冷  王东阡  柳艳菊  郭艳君  王遵娅 《气象》2014,40(4):494-501
本文对2013年海洋和大气环流异常特征进行分析,讨论这些异常特征对中国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影响。结果表明:2012/2013年冬季,北极涛动持续维持负位相,500 hPa位势高度场上,欧亚大陆中高纬环流呈“两槽一脊”的环流形势,乌拉尔山的高压脊持续偏强,而东亚槽也异常偏强,导致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季内,西伯利亚高压强度变化显著,与之相对应,我国气温季内阶段性变化大,前冬冷、后冬暖。进一步研究表明,前秋北极海冰的大幅偏少是造成东亚冬季风偏强的重要原因。2013年冬季至夏季,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偏低而海洋性大陆至西太平洋海温异常偏高,受此影响,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明显偏北,导致我国北方夏季多雨。与此同时,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下沉气流的控制,我国南方大部高温持续。2013年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早两候,结束偏晚4候,强度偏弱。  相似文献   
993.
WRF_Lake湖气模式对我国太湖的湖温模拟应用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红萍  沈学顺  金继明  赵林  肖薇  王咏薇 《气象》2014,40(2):166-173
文章把一维热扩散湖模式成功地耦合到中尺度天气研究和预报模式WRF3.2中,建立了湖气耦合模式。并用太湖区梅梁湾获得的2010年8月11—28日的观测资料对该耦合模式模拟湖温的能力进行了初步评估。设计了3组方案进行对照试验,分别为:(1)没有加入湖模块的WRF模式试验(WRF);(2)没有对参数进行优化的原始耦合模式试验(WRF_Lake_Old);(3)对3个参数进行优化后的耦合模式试验(WRF_Lake_New)。结果表明耦合了湖泊模块并且参数优化后的湖气耦合模式(WRF_Lake_New)比没有包含湖面方案的WRF模式对太湖水温的模拟能力有了很大的改进。WRF_Lake_New能够合理地模拟出太湖梅梁湾上湖表温度的日变化,模拟的湖表温度误差范围平均在±1℃左右,模拟的空气温度平均误差范围在±0.5℃以内,模拟的感、潜热通量也与观测更为接近。该耦合模式在太湖的初步评估结果表明,该湖气耦合模式为下一步研究湖泊过程和湖气相互作用提供了重要的工具。  相似文献   
994.
基于地基微波辐射计资料对咸宁两次冰雹天气的观测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利用地基微波辐射计观测资料,对两次冰雹过程进行观测分析。结果表明:中低层暖湿气流输送、中层干冷空气侵入,在0~10 km形成"上干、下湿"2层垂直分布结构。低层的感热和潜热随上升气流向上输送,2~3 km层明显增温,0、-5和-20℃层略微上升。同时,低层水汽也随上升气流向上输送,降雹前大气液态水总含量(ILW,下同)和大气水汽总含量(IWV,下同)及过冷水含量快速增长。水汽经过冷层后,冰晶增多增大。当冰晶增大落入0℃以上区融化层时,冰晶融化导致液态水增加,一部分形成冰雹或地面降水,导致降雹之后ILW、IWV及0℃以下液态水含量减小。上述结论对冰雹的预警有一定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995.
江苏—南黄海地区M≥6强震有序网络结构及其预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于TIGGE(THORPEX Interactive Grand Global Ensemble,全球交互式大集合)资料中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ECMWF)、日本气象厅(Japan Meteorological Agency,JMA)、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CEP)和英国气象局(United Kingdom Met Office,UKMO)4个中心的北半球地面2m气温集合平均预报资料,利用插值技术与回归分析,并引入了消除偏差集合平均(bias-removed ensemble mean,BREM)和多模式超级集合(superensemble,SUP)方法进行统计降尺度预报研究.结果表明,在2007年夏季3个月中,4个单中心的降尺度预报明显地改善了预报效果.引入SUP和BREM两种集成预报方法后,预报误差得到进一步减小.对比综合表现最好的单中心ECMWF的预报,1~7d的降尺度预报误差改进率均达20%以上.研究还发现,引入SUP方法的降尺度预报效果优于引入BREM方法的降尺度预报,利用双线性插值方法在上述两方案中的预报效果优于其他3种插值方法.  相似文献   
996.
2014年7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唐健  代刊 《气象》2014,40(10):1286-1292
提2014年7月环流特征如下:北半球高纬地区为单一极涡,中高纬地区呈5波型分布,巴尔喀什湖附近低槽和东亚大槽强度均较常年偏强;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带呈东西带状分布,强度与常年同期相当。7月全国平均降水量115.0 mm,较常年同期(120.6 mm)偏少4.6%;全国平均气温为22.3℃,较常年同期(21.9℃)偏高0.4℃。月内共出现8次强降水过程,多站出现极端日降水量。7月共有5个热带气旋(风力8级以上)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活动,生成个数较常年偏多,并有“威马逊”、“麦德姆”2个热带气旋登陆。华南、江南等地出现持续高温天气,全国87个气象观测站发生极端高温事件,74站发生极端日降水量事件。  相似文献   
997.
徐祥德  王寅钧  赵天良  姚文清 《气象》2014,40(10):1165-1173
基于云南省大理2008年3、5、7月GPS加密探空试验时段(14和02时)资料,结合边界层铁塔综合观测资料,采用温度梯度法、逆温强度法和涡动相关法分别计算高原东南缘对流边界层(convective boundary layer,CBL)及稳定边界层(stable boundary layer,SBL)顶高度,通过计算获取感热通量、潜热通量、湍流动能、切变项以及浮力项与大气动力、热力过程垂直相关特征综合分析,可发现湍能方程中浮力项、感热、潜热通量与NCEP再分析资料计算获取的大气视热源相关特征显著,这某种程度反映了高原东南缘近地层大气湍流动量、热量输送对低层大气视热源Q_1的重要贡献。低层视热源Q_1亦表现出与湍能方程分量类似的日变化周期,此特征反映了高原东南缘大气热源变化与下垫面水热过程及其湍流输送日变化密切相关;浮力项与湍能等项对大气低层热源与涡动特征、热力混合结构的形成有重要作用;低层大气视热源、水汽汇均与边界层高度有显著相关,综合分析结果某种程度描述了青藏高原东南缘近地层湍流动量、热量输送状况与低层大气热源,热力混合边界层结构的综合相关物理图像,初步探索了高原东南缘对流活跃区大气湍流运动与大气动力、热力过程相互作用特征。研究表明近地层湍流通量变化某种程度可反映未来局地大气视热源垂直结构变化的"强信号"特征。本文上述研究结论也可启发我们进一步关注近地层湍流通量异常变化特征及其对局地降水过程大气热源结构演变的影响问题。  相似文献   
998.
2013年夏季我国南方区域性高温天气的极端性分析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唐恬  金荣花  彭相瑜  牛若芸 《气象》2014,40(10):1207-1215
提利用1960-2013年我国南方10省(市)733个站点的日最高、最低气温和日平均气温资料,对2013年夏季我国南方高温天气的极端性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分析结果显示:2013年夏季我国南方高温天气具有显著的群发性特征,覆盖了长江中下游以及重庆等八个省、两个直辖市;也具有以高温天气过程重现构成的持续性特征,主要经历了4次高温天气过程,其中,7月22日至8月21日的第三次高温天气过程,强度最强、范围最广。重点围绕区域性高温在历史上的极端性做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所研究高温区域的夏季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均破历史纪录,为近50年新高;平均高温日数和强度也超过了历年平均高温日数和强度的极值,属历史罕见;高温日数和高温强度的高值区域范围比历年向北扩展,且高值中心值超过历史最高纪录,极端性突出;2013年极端高温事件的发生次数突破了历史纪录,其中8月的极端高温事件十分突出。  相似文献   
999.
气象要素对太阳能电池板温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温度升高会引起光伏电池发电效率下降,电池板温度是确定温度折减系数的必要条件,目前我国尚没有充足的外场实测电池板温度数据。该文基于北京南郊太阳能试验站2010年全年逐时电池板温度、气温、地表温度、斜面和水平辐照度实测数据,分析了电池板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及其与各气象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电池板温度与气温和斜面辐照度的综合相关或与地表温度的线性相关最好,但实测数据不易获得;电池板温度与气温的线性相关较好,数据较易获得且质量有保证,从现实可行性考虑,是推算电池板温度最实用的相关方程;电池板温度与气温和水平辐照度的综合相关可以作为辅助方程,用于推算气温较高情况下的电池板温度。基于2010年电池板温度实测数据和加权计算的方法,得到北京地区年平均光伏发电温度折减系数约为2%,最高可达到13.3%。  相似文献   
1000.
Soil respiration (Rs)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global carbon balance. Remote sensing of Rs is challenging because of (1) the lack of long-term Rs data for model development and (2) limited knowledge of using satellite-based products to estimate Rs. Using 8-years (2002–2009) of continuous Rs measurements with nonsteady-state automated chamber systems at a Canadian boreal black spruce stand (SK-OBS), we found that Rs was strongly correlated with the product of the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 and the nighttime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LSTn) derived from 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 (MODIS) imagery. The coefficients of the linear regression equation of this correlation between Rs and NDVI × LSTn could be further calibrated using the MODIS leaf area index (LAI) product, resulting in an algorithm that is driven solely by remote sensing observations. Modeled Rs closely tracked the seasonal patterns of measured Rs and explained 74–92% of the variance in Rs with a root mean square error (RMSE) less than 1.0 g C/m2/d. Further validation of the model from SK-OBS site at another two independent sites (SK-OA and SK-OJP, old aspen and old jack pine, respectively) showed that the algorithm can produce good estimates of Rs with an overall R2 of 0.78 (p < 0.001) for data of these two sites. Consequently, we mapped Rs of forest landscapes of Saskatchewan using entirely MODIS observations for 2003 and spatial and temporal patterns of Rs were well modeled. These results point to a stro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oil respiratory process and canopy photosynthesis as indicated from the greenness index (i.e., NDVI), thereby implying the potential of remote sensing data for detecting variations in Rs. A combination of both bi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estimated from remote sensing in this analysis may be valuable in future investigations of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