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94篇
  免费   416篇
  国内免费   881篇
测绘学   207篇
大气科学   1661篇
地球物理   311篇
地质学   281篇
海洋学   212篇
天文学   179篇
综合类   194篇
自然地理   246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74篇
  2021年   114篇
  2020年   109篇
  2019年   115篇
  2018年   81篇
  2017年   102篇
  2016年   85篇
  2015年   130篇
  2014年   142篇
  2013年   136篇
  2012年   177篇
  2011年   139篇
  2010年   118篇
  2009年   137篇
  2008年   134篇
  2007年   140篇
  2006年   145篇
  2005年   142篇
  2004年   107篇
  2003年   98篇
  2002年   70篇
  2001年   85篇
  2000年   113篇
  1999年   82篇
  1998年   93篇
  1997年   50篇
  1996年   50篇
  1995年   51篇
  1994年   56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针对长江中下游三个大水年1991、1998和2016年,利用NCEP/NCAR大气环流再分析资料和CMAP降水资料,对比了夏季降水的季节内特征,分析了引起降水季节内变化的大气环流季节内振荡ISO演变及源地。小波分析表明,三年季节内降水周期差异明显,分别为20~30 d、20~40 d和10~20 d。随之,以东亚季风区季节内振荡指数及热带外Rossby波活动通量,诊断了引起三年季节内活动异常的热带和中纬度ISO变率特点。结果显示影响三年季节内降水的ISO差异较大。1991年受到来自印度洋10~30 d和中纬度高层Rossby波10~30 d的ISO共同影响,造成周期为20~30 d的低频降水;1998年ISO来源路径单一,受中北太平洋30~60 d和10~30 d的ISO西传叠加作用,降水表现为20~40 d的振荡;引起2016年季节内降水异常的ISO源地较多,既有来自印度洋向东北传播30~60 d的ISO,又有来自太平洋向西北传播10~30 d的ISO,还有来自热带外10~30 d的ISO,三者在长江中下游汇合,引起降水10~20 d的振荡。研究结果对认识长江中下游夏季集中降水的形成...  相似文献   
32.
In this paper, by using the sounding data collected in LOPEX05, we have analyzed the vertical atmospheric structure and boundary layer characteristics of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in the late summer over the east Gansu loess plateau.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bottom of the stratosphere is at about 16 500 m and varies between 14 000 m and 18 000 m above the ground. The center of the westerly jet is located between 8300 m and 14 300 m above the ground and its direction moves between 260° and 305°. There is an ...  相似文献   
33.
银川市初夏气溶胶粒子谱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桑建人  杨有林 《中国沙漠》2003,23(3):328-330
利用美制APS—3310A型激光粒谱仪,在中国西北城市银川对大气气溶胶粒子进行现场观测,结合气象条件,并通过理论计算分析,给出了银川市初夏大气气溶胶的日变化特征、3种不同粒径粒子分布特点及飘尘谱分布特征,以期为银川市大气污染总量控制方案及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4.
剖析了TGR-2050自动验潮仪的工作原理,分析了影响测量精度的各种误差因素,指出该仪器设计上的缺陷,并给出实例,介绍了进行大气压改正的方法,得出了有益结论。  相似文献   
35.
乌鲁木齐市低空温度层结与采暖期大气污染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12  
为了找出乌鲁木齐市低空逆温对大气污染的影响规律,为治理和预测大气污染提供科学依据,利用2000年6月至2006年4月的乌鲁木齐市空气污染监测资料和气象站的探空、地面资料,分析了大气污染与逆温的对应特征。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低空逆温的出现频率与大气污染指数具有相似的时间分布特征。采暖期空气污染指数API值越大,相对应出现逆温日的比例越高,以贴地逆温多;在污染源排放量一定的情况下,大气中污染物浓度与低空逆温层厚度、逆温层底高、逆温层顶底温差有显著的统计关系,而与逆温层中的逆温强度统计关系不显著。随着逆温层底高度降低,逆温层平均顶高、厚度、逆温层顶底温差的增大,日平均气温、最低气温、最高气温的降低,污染级别呈增加趋势;在采暖期同一时段内,要达到同样的污染级别,悬浮逆温日污染物容纳量比贴地逆温大,贴地逆温更容易造成空气污染;在污染物排放量相同的情况下,污染的程度主要取决于悬浮逆温层的底高和厚度及持续日数。  相似文献   
36.
相对湿度对大气气溶胶粒子短波辐射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杨军  李子华  黄世鸿 《大气科学》1999,23(2):239-247
利用Mie散射原理和重庆实测气溶胶资料,详细计算了边界层内单个气溶胶粒子的光学特性参量,气溶胶粒子群体的散射、吸收、消光系数及不对称因子、散射比、光学厚度;进而采用二流近似和累加法计算了边界层内太阳短波辐射增温率。目的在于研究相对湿度对以上各特性参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湿度在65%~95%之间变化时,对气溶胶粒子群体光学特性参数和太阳增温率的影响在量级上可与气溶胶粒子浓度成倍变化的影响相比拟。  相似文献   
37.
张艳阁  徐建中  余光明 《冰川冻土》2017,39(5):1022-1028
为了研究青藏高原东北缘老虎沟地区大气颗粒物中水溶性无机离子组分的变化特征,于2016年7月16日至8月11日共采集13个PM2.5样品和4套粒径分级样品。研究结果显示:非沙尘期间,水溶性离子总质量浓度为2.35 μg·m-3,主要离子SO42-、Ca2+、NH4+和NO3-的浓度分别为1.28、0.33、0.32和0.28 μg·m-3,约占水溶性离子浓度总和的94%;沙尘期间,水溶性无机离子总质量浓度为12.63 μg·m-3,是非沙尘期间浓度的5倍,主要离子SO42-、Ca2+、Cl-、Na+和NO3-的浓度依次为5.36、4.77、0.80、0.62和0.61 μg·m-3,约占水溶性离子浓度总和的96%。分级样品分析结果表明,NO3-主要分布在粗颗粒模态,可能是前体物在粉尘表面发生非均相反应产生。在沙尘时期,SO42-主要为粉尘贡献,集中分布在粗颗粒模态。在非沙尘时期,SO42-在粗颗粒模态和积聚模态都有较多的分布。积聚模态的SO42-主要是通过前体物与NH3发生均相反应产生。据估算,非沙尘时期的二次反应对PM2.5中SO42-的贡献约为80%。  相似文献   
38.
盛夏副高脊线异常变化对我国气温影响及海气背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51—2006年全国160站盛夏(7—8月)气温资料、北半球500hPa高度场和北太平洋海温场资料,分析了盛夏西太平洋副高脊线位置异常变化对我国气温的影响及其与500hPa大气环流和北太平洋海温的关系,结果发现:盛夏副高脊线异常偏北年主要集中出现在上世纪60年代和90年代,副高脊线异常偏南年则主要集中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盛夏副高脊线位置与长江流域及其以北至黄河中下游以南的我国中东部广大地区气温存在着很好的正相关关系;盛夏副高脊线位置异常变化与东亚中纬度500hPa上空西风环流强弱变化密切相关,前期3月白令海至阿拉斯加地区500hPa高度场异常变化对盛夏副高脊线位置变动有着较好的指示性,前期北太平洋海温距平分布型,尤其是前期3月北亚热带海区关键区海温、加利福尼亚海区关键区海温和关键区综合海温指数对盛夏副高脊线位置异常变化具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39.
本文着重研究大地形对正压大气迭加在非均匀纬向基本气流上挑动演变的影响。用WKBJ方法推导了正压扰动的频率和频散关系以及波作用量所满足的方程。当基本流场定常且存在无限长的东西向山脉时,则有波作用量守恒。据此,获得了正压不稳定的必要条件:即在所考察的平面域内至少在某点或某些点上含地形效应的某一物理量等于零,扰动就可能得到发展。对波包动能的倚时变化的讨论得知,在无摩擦正压纬向非均匀基流的情形,地形对扰动动能并无直接影响,即导波和曳波分别在西风急流的南侧和北侧得到加强,并分别在西风急流的北侧和南侧强度减弱。扰动的发展由扰动的结构所决定。导波和曳波的波长缩短总伴同其轴线倾向于东西向相联系,而它们的波长伸长总是与其轴线倾向于南北向同时发生。还指出,正压扰动的加强(或减弱)与波长的伸长(或缩短)不是必然的联系,它的成立是有条件的。  相似文献   
40.
大气重力波是地球大气层中广泛存在的重要大气动力学扰动,研究其分布和变化规律对理解大气物理、大气结构以及大气动力学等具有重要意义.传统大气重力波探测手段,如雷达和探空气球等,均存在探测时间短、有效探测高度低等缺点,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掩星观测具有全天候、低成本、高精度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地球大气探测和研究,为研究区域或全球重力波变化和活动特征提供了新的观测手段.本文利用中国第一颗搭载GNSS掩星设备气象卫星——风云3C (FY-3C)获得的掩星数据,反演得到2014年8月—2016年12月大气温度轮廓线,并首次估计重力波参数分布,分析了重力波参数的时空变化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海陆季节性对流导致冬夏两季的重力波势能强于春秋两季,赤道对流作用导致赤道区域重力波强于两极,夏季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重力波活动频繁,冬季北半球中低纬度区域重力波活动频繁.重力波随着高度的上升,势能逐渐下降.另外,地形是低层大气重力波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