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3篇
  免费   244篇
  国内免费   418篇
测绘学   12篇
大气科学   696篇
地球物理   209篇
地质学   328篇
海洋学   144篇
天文学   30篇
综合类   49篇
自然地理   237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59篇
  2021年   53篇
  2020年   65篇
  2019年   52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57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70篇
  2013年   82篇
  2012年   88篇
  2011年   85篇
  2010年   85篇
  2009年   88篇
  2008年   91篇
  2007年   103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71篇
  2004年   63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通过时1980-1990年期间一系列观测及统计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后指出:80年代我国云南的气候变化是以变暧和变干为主要特征;粮食产量与旱涝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有关研究结果还表明,在云南12种农作物中,特别是大豆的产量,与大气臭氧变化及抵达地面的太阳生物有效紫外线(UV-B,280-320um)辐照量之间有较为明显的相关。  相似文献   
982.
拟准检定法用于划分不同运动趋势块体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位移观测数据区分不同形变趋势块体一般分三步进行:基准检测、块体范围区分和各块体内异常形变检测.本文提出用拟准检定法来实现这三步.前两步初选拟准观测是关键.对于基准检测,按形变位移量大小;对于块体范围区分,则按形变方向.最后,通过一个模拟算例,简单介绍了每一步的实施步骤,并比较了拟准检定法与抗差估计(Huber)法、假设检验法的检测效果.结果表明,拟准检定法可以将上述三步成功实现,而抗差估计法只能检测出块体内的异常形变,对稳定基准检测和块体范围划分是失败的;假设检验法在该三步检测中均为失败.从而验证了拟准检定法具有粗差定位准确、崩溃污染率高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983.
西天山(南段)地区地处伊犁亚板块南缘活动带和塔里木板块边缘活动带内.向北突出呈弧形展布的近东西向主干断裂控制本区地层、岩浆岩及地球化学异常的分布.主体为志留、泥盆系富含碳质的碎屑岩-碳酸盐岩沉积.西天山(南段)主要成矿元素及其伴生元素集中在志留系、泥盆系和石炭系中,因而它们是研究区内最有潜力的找矿层位.志留系Au、As、Sb、Sn、Zn、Cr、Ni、Co、Ti富集,微量元素分布不均匀,元素组合多样,局部地段有富集成矿的趋势,地球化学图上有明显的Au、As、Sb、Hg、Cu的单元素异常或多元素的组合异常出现;泥盆系总体地球化学背景偏高,空间分布不均匀,元素组合复杂.富集元素有Au、As、Sb、Hg,有多元素的综合异常显示.根据区内元素异常分布、组合类型及控制异常分布的主要地质因素,将本区划分为4条综合异常带(9条亚带).  相似文献   
984.
内蒙古额济纳旗道噶地区矿化类型为石英脉型,见含Au石英脉出露。通过对该地区进行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工作,在统计研究区各地层Cu、Ag、Au、Pb、Zn、Sb、Mo、Ni、Co、W、As、Sb等微量元素含量基础上,应用聚类分析方法分析元素间相关关系。在研究区圈定出61处单元素异常区,其中Au元素异常8处。根据地球化学异常分类规范,综合考虑地球化学异常的规模、形态、异常的强度、分带性、异常元素的组合及异常区成矿地质条件和地球化学条件,在单元素异常的基础上圈定出乙类综合异常区2个(Ⅰ号、Ⅱ号综合异常区),丙类综合异常区1个(Ⅲ号综合异常区)。在对研究区地质特征及土壤地球化学特征的基础上圈定出3个找矿靶区,并进行地表工程验证,为进一步找矿工作提供有利依据。  相似文献   
985.
利用2003-2011年的SABER/TIMED温度数据观测发现,在2006年、2009年和2010年北半球高纬(70°N)的冬季(1-3月)发生了“平流层顶抬升”.在这3次事件中,1月末-2月初的~50 km和~80 km高度处分别出现了温度的极大值~260 K和~230 K,即平流层顶的高度突然由原来的50 km左右上升至80 km左右,这就是平流层顶抬升事件;随着时间的推移,抬升的平流层顶的高度逐渐下降直至恢复到原有位置,与此同时其温度由~230 K上升至~260 K.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在极区的每年冬天都发生平流层突然增温事件,但是只在伴随着极涡分裂的平流层突然增温事件后出现平流层顶抬升.此外,在发生平流层顶抬升事件的冬季里,高纬的重力波活动在1月末-2月初的~80 km高度处突然增强,对应着平流层顶的抬升时间和高度;在2月份之后,重力波活动在75 km以下逐渐增强、在75 km以上逐渐减弱,同时抬升的平流层顶也不断下降.通过重力波活动与平流层顶抬升事件的相关性分析,表明重力波活动可能对平流层顶的抬升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86.
矿井音频电透视技术探查顶板砂岩水——以济三煤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超前探查并正确处理煤层上覆含水层异常,是确保矿井安全生产的重要工作之一。应用矿井音频电透视技术,对济三煤矿二叠系山西组3煤层顶板砂岩及侏罗系蒙阴组底部砾岩充水含水层进行了探测。探采对比分析表明:在地层垂向结构相同,横向相对均一的情况下,视电导率值越高、异常幅度越大,地层的含水性越强;工作面回采涌水区段相对于物探异常位置滞后明显;涌水量的大小与音频电透视的视电导率值、异常幅度正相关。  相似文献   
987.
藏北牧区牲畜掉膘期温度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西藏那曲地区1971-2005年日平均气温≤-5℃的初终日、持续时间及期间的负积温、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等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等方法分析了近35 a来藏北牧区牲畜掉膘期及期间温度要素的变化趋势和异常年份。结果表明:藏北各牧区牲畜掉膘期开始日均呈现推迟趋势,平均推迟2.1~4.9 d/10 a;终日变化不显著;掉膘期持续时间均呈现缩短趋势。掉膘期间各牧区平均气温呈升高趋势,≤-5℃的负积温为减少趋势。掉膘期持续时间年代际变化呈明显的下降趋势,20世纪90年代掉膘持续时间短,有利于牧业生产。  相似文献   
988.
 根据惠州城市和乡村1961-2004年逐月平均气温资料,对比分析了全球变暖背景下惠州城市和乡村的气温变化。结果表明:城市和乡村年平均气温均表现为增加趋势,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21和0.13 ℃/10 a,其中冬季变暖最明显。城市气温的增温率和增温幅度都高于乡村,城市化、工业化和人类活动引起的城市热岛效应对城市气温变化有重要影响,年和四季城市热岛效应的增温贡献率为28.9%~56.3%。1990年代中期开始的10 a与前34 a相比,城市年和四季热岛效应增温幅度平均为0.19~0.27 ℃,全球变暖效应增温幅度平均为0.17~0.73 ℃。城市热岛效应对1990年代城市气温突变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89.
应用1871—2008年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研究了1948—2008年期间全球纬向平均大气环流基本模态的年代际变化.小波凝聚谱的结果表明全球纬向平均大气环流基本模态存在显著的20年左右周期的年代际变化.小波凝聚位相的结果清楚地显示了纬向平均大气环流基本模态的变化顺序.在20年左右的年代际变化时间尺度上,全球纬向平均温度超前纬向平均位势高度2个月,同时超前纬向平均流10个月出现变化;全球纬向平均位势高度又超前纬向平均流8个月出现变化.全球温度上升(下降), 将使高纬度的纬向平均位势高度降低(升高),中低纬度的纬向平均位势高度升高(降低);进而使得中高纬和热带的纬向平均西风加(减)速或东风减(加)速,同时使极地和副热带的西风减(加)速或东风加(减)速.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全球显著增暖的异常信号最早出现在南半球对流层顶附近,其次出现在南半球对流层低层、北半球对流层顶附近和北半球对流层低层.  相似文献   
990.
An extreme drought appeared in South China from October 2020 to March 2021. During that tim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 exhibited an unprecedented warm center over the northwest Pacific (NWP) and a cold center over the tropical eastern Pacific (La Ni?a).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an exceptionally warm NWP and a moderate La Ni?a are closely linked to the anomalous drought in South China. Th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y in these two regions induced a steeper horizontal geopotential height gradient over South China. As a result, anomalous northeasterly winds prevailed over South China, altering water vapor transport and moisture convergence. A simplified atmospheric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also verifies the influence of the NWP warm anomaly on South China precipitation. This study points out that th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variation in the NWP was important to the occurrence of extreme drought in South China from October 2020 to March 202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