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4篇
  免费   149篇
  国内免费   79篇
测绘学   616篇
大气科学   61篇
地球物理   199篇
地质学   282篇
海洋学   52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156篇
自然地理   4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58篇
  2021年   83篇
  2020年   74篇
  2019年   67篇
  2018年   50篇
  2017年   85篇
  2016年   81篇
  2015年   78篇
  2014年   85篇
  2013年   80篇
  2012年   77篇
  2011年   78篇
  2010年   63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72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90 毫秒
861.
In this study ascending and descending passes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InSAR) techniques are used for glacier surface velocity estimation in the Himalaya. Single-track interferometric measurements are sensitive to only a single component of the three dimensional (3-D) velocity vectors. European Remote Sensing satellites (ERS-1/2) tandem mission data in ascending and descending tracks provide an opportunity to resolve the three velocity components under the assumption that glacier flow is parallel to its surface. Using the surface slope as an essential input in this technique the velocity pattern of Siachen glacier in Himalaya has been modelled. Glaciers in the Himalayan region maintain excellent coherence of SAR return signals in one-day temporal difference. As a result we could obtain spatially continuous surface velocity field with a precision of fraction of radar wavelength. The results covering the main course of glacier are analysed in terms of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s. A maximum velocity of 43 cm/day has been observed in the upper middle portion of the glacier. This technique has been found accurate for monitoring the flow rates in this region, suggesting that routine monitoring of diurnal movement Himalayan glaciers would be immensely useful in the present day context of climate change.  相似文献   
862.
基于SBAS的矿区形变监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由于使用的SAR图像较少,缺乏多余观测,传统的DInSAR测得的形变可靠性较差.此外,受InSAR观测周期以及空间和时间基线的限制,多数情况下很难将离散的DInSAR观测连接起来,获得时间上连续的沉降场,从而揭示研究区域的沉降演化情况.运用小基线集(SBAS)技术,通过虚拟观测值的方法,对DInSAR获取的相位进行后处...  相似文献   
863.
航空重力向下延拓病态问题的求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将广义岭估计用于求解航空重力向下延拓病态问题,研究了求解逆Poisson积分问题的3种正则化方法:Tikhonov正则化、岭估计和广义岭估计。利用EGM2008地球位模型设计模拟数值实验,将飞行高度处含白噪声的2.5′×2.5′重力扰动向下延拓至大地水准面上,与参考值作外部检验,全面检验、比较了各向下延拓方法的可靠性、精度和稳定性,数值结果表明基于多个最优正则化参数的广义岭估计在延拓精度、稳定性和抗差性等方面要显著优于基于单个正则化参数的Tikhonov法和岭估计。  相似文献   
864.
雷达干涉测量技术获取多分辨率山区高程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一组间隔仅为一天的高分辨雷达卫星COSMO-Skymed影像获取西部某山区4个不同分辨率(4m、10m、20m、50m)的数字高程模型(DEM)。由于西部高山空白区缺乏实测资料,所以以航天飞机雷达地形测绘(SRTM)为参考数字高程模型(DEM)并从其中获取较为可靠的足量地面控制点,从图像中选取高坡度、低坡度、低相干性三个区域,分别从坡度、相干性、分辨率三个方面,比较、分析山区DEM的精度。研究表明:利用合成孔径雷达干涉(InSAR)技术获取的与SRTMDEM基本一致;低坡度区域比高坡度区域的精度更高;相比于低坡度地区,高坡度地区的高程差值对分辨率的变化更为敏感;DEM分辨率越高,与SRTMDEM的差值就越大,与SRTMDEM本身的分辨率较小有关;对于低相干区域,其可靠性有待商榷,即使其50m分辨率的DEM与SRTMDEM也存在较大差距。  相似文献   
865.
一种新的InSAR相位质量图生成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何平  唐劲松  陈鸣 《遥感学报》2011,15(4):766-777
针对传统质量图易受干涉条纹宽度影响,及其在真实相位差等于2kπ的陡峭区域的低识别能力,提出了一种依靠法向量一致性来度量相位质量的方法.在33的缠绕相位窗口中,以中心点为参考点,进行局部相位解缠.解缠后,中心点与每对窗口边界上的相邻点构成8个三角形,将8个三角形的单位法向量合成后的法向量作为局部解缠相位平面的法向量,8个...  相似文献   
866.
航空重力测量测线编辑数据处理中,要求输入的文件项和参数项数目较多,当解算中出现错误时,软件无法给出具体的提示信息,降低了作业效率。本文分析了各类观测数据文件,利用GPS文件中周秒所含带的信息,既能有效定位错误来源,快速解决计算中碰到的问题,又可以对外业观测记录进行正确性检核。  相似文献   
867.
通过均匀分布在研究区内一定数量的稳定地面控制点的信息,利用最小二乘方法对雷达干涉测量的基线进行精确估计,并用插值方法进行误差反演,实现了干涉测量误差的去除,通过ALOS-PALSAR实际数据的误差去除试验,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868.
将差分滤波思想引入到多基线InSAR相位解缠中,以较短基线干涉图解缠结果指导较长基线干涉图的相位解缠,从而扩展相位解缠的非模糊区间,解决较长基线干涉图中欠采样区域的相位解缠难题。利用由SRTM DEM和SIR-C/X-SAR干涉数据获取的DEM进行实验,得到了满意的相位解缠结果。  相似文献   
869.
提出了一种抑制InSAR干涉图噪声并保持干涉图条纹细节的算法,该算法改进了Goldstein滤波的参数α,将干涉图的相位标准偏差函数模型作为参数。相位标准偏差是相位噪声的体现,以干涉图的相位噪声强弱来决定滤波的强弱,噪声强的局部区域强滤波,噪声弱的局部区域弱滤波。实验结果表明,此方法改善了滤波效果,增强了滤波的局部自适应性和条纹细节的保真性。  相似文献   
870.
介绍了COSMO-SkyMed对地观测系统,分析了高分辨率SAR传感器和Tandem观测星座与相干性之间的关系,并利用间隔1 d的COSMO-SkyMed Tandem数据生成了祁连山区的DEM。提出通过对无地形变化的差分干涉相位进行滤波来提取大气和轨道误差引起的测量偏差,探讨了实验干涉数据去相干的因素,并将生成的DEM与ASTER GDEM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