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01篇 |
免费 | 544篇 |
国内免费 | 87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15篇 |
大气科学 | 1778篇 |
地球物理 | 222篇 |
地质学 | 542篇 |
海洋学 | 197篇 |
天文学 | 56篇 |
综合类 | 105篇 |
自然地理 | 40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7篇 |
2023年 | 48篇 |
2022年 | 88篇 |
2021年 | 136篇 |
2020年 | 145篇 |
2019年 | 147篇 |
2018年 | 130篇 |
2017年 | 103篇 |
2016年 | 152篇 |
2015年 | 141篇 |
2014年 | 197篇 |
2013年 | 168篇 |
2012年 | 165篇 |
2011年 | 163篇 |
2010年 | 141篇 |
2009年 | 172篇 |
2008年 | 123篇 |
2007年 | 174篇 |
2006年 | 144篇 |
2005年 | 122篇 |
2004年 | 117篇 |
2003年 | 96篇 |
2002年 | 77篇 |
2001年 | 83篇 |
2000年 | 47篇 |
1999年 | 49篇 |
1998年 | 52篇 |
1997年 | 35篇 |
1996年 | 31篇 |
1995年 | 28篇 |
1994年 | 30篇 |
1993年 | 22篇 |
1992年 | 21篇 |
1991年 | 16篇 |
1990年 | 10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9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8篇 |
1984年 | 4篇 |
1982年 | 2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78年 | 2篇 |
197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4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1.
Rajasekhar Balasubramanian Chanbasha Basheer Kang Lisa Siao Wei See 《中国地球化学学报》2006,25(B08):183-183
Microorganic pollutants such as polycy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 organochlorine pesticides (OCPs), 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 (PCBs) and total petroleum hydrocarbons (TPHs) are known to be present in urban ambient air. These organic compounds are prone to atmospheric transport and deposition over long distances, thus enabling them to accumulate even in regions remote from their sources. Deposition from the atmosphere can be via direct deposition and exchange with crops that may be directly or indirectly ingested by humans. It can also take place via wet and dry deposition and air-water exchange. Following their deposition, these microorganic pollutants tend to accumulate in soils, sediments and in human and ecological food chains. There are many reports in the literature on the atmospheric concentrations of microorganic pollutants, but there are few reports and data in Asia. This study was performed in Singapore to determine the relative amounts of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and TPHs in ambient aerosols. One of the important sources of these organic compounds in Southeast Asia is thought to be biomass burning (vegetation fires). Hence, air sampling was conducted during both smoke haze and non-haze periods. The data obtained from this study will be presented and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12.
基于1960-2012年日平均气温和日降水量数据,利用小波分析和Mann-Kendall突变分析方法,分析了西藏林芝气温和降水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林芝年平均气温增长速率0.028℃·a-1;年平均气温受3~4 a尺度波动的影响,无明显主周期;年平均气温序列有3个突变点,分别是1972-1973年、1975-1976年和1977-1978年。年降水量增长率1.218 mm·a-1;年降水量受4 a、10 a和20 a尺度波动的影响;有两个主周期,分别为2 a、19 a;年降水量序列有4个突变点,分别为1960-1961年、1965-1966年、1977-1978年、1982-1983年。 相似文献
113.
邢台市大气稳定度和混合层厚度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1981—2010年邢台市逐日4个时次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2014年的同期逐日空气污染API值及气象观测数据,运用修正的Pasquill稳定度分类法和混合层厚度计算方法得出邢台市近30年大气稳定度和混合层厚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30年邢台市大气不稳定类呈1.16%/10a增长,中性类呈-1.40%/10a下降,稳定类变化趋势不明显,月变化以中性类和稳定类为主,日变化受太阳辐射强度的影响明显。混合层厚度主要受风速影响,平均厚度460.09m,月变化呈"单峰型"分布。在02:00、08:00、14:00和20:00四个时次上混合层厚度都具有春季大于夏季大于冬季大于秋季的分布特点。经验证发现混合层厚度和不同稳定度等级的出现频率是影响空气质量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114.
近百年中国地表气温变化趋势的再分析 总被引:72,自引:5,他引:72
重新考虑了1950年前后器测资料的非均一性问题,统一采用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计算月平均温度,利用国际上通行的区域平均温度序列计算方法,建立了中国近100年的地表气温序列,并对气温变化趋势进行了再分析.结果表明,自1905年以来中国地表年平均气温明显增暖,升高幅度约为0.79℃,增温速率约为0.08℃/10 a,比同期全球或北半球平均略高.但是,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的增温似乎不比30~40年代明显,而20世纪50~60年代地表气温的变冷却比全球或北半球显著得多.和全球平均温度变化一样,近100年来中国的增温也主要发生在冬季和春季,而夏季却有微弱变凉趋势.新的全国平均气温序列与以往的研究结果比较给出了更高的增温趋势估计值,这主要与采用新的月平均气温统计方法改善了原序列的均一性有关.另一方面,由于早期资料覆盖面积比例低和后期城市化影响等问题,这里给出的增温趋势估计仍然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15.
分析了飞船主着陆场区1981—1999年1—4月和9—12月因冷空气而产生的偏北大风的过程中气候概况及其天气特征。通过分析发现:主着陆场区因冷空气引起的偏北大风以春季最频繁,秋、冬季最稀少;一天当中偏北大风以午后出现频率最大,午夜出现频率最少;对于不同季节的气压和温度,春、秋两季变化剧烈,冬季相对较小;在大风出现前24小时,主着陆场区的欧亚中高纬度大气环流以两槽一脊型、一槽一脊型、贝湖低压型为主;冷空气入侵前24小时,欧亚天气图上主着陆场区上游低层850hPa中高纬度有明显的冷中心,地面图场区上游冷高压中心的分布主要有3个区域:贝加尔湖西南至新疆、贝加尔湖到内蒙中北部、贝加尔湖西北部。大风前24小时在35~45°N、100~115°E等压线密集,等压线一般都在4根以上。 相似文献
116.
以高山站为背景研究城市化对气温变化趋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基于1957~2005年的逐日气象资料,对比分析了中国东部7组高山气象站和山下附近的城市气象站年与四季气温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利用高山站作为气候变化背景场来分析城市化对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变化趋势影响的性质和程度,及其对气温变化非对称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变化趋势城市站多比高山站大,而最高气温变化趋势高山站多比城市站大;城市站最低气温变化趋势均大于最高气温变化趋势,具有明显的非对称性现象,而高山站这种表现十分微弱.城市站气温变化受到明显的城市化影响,对于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以正影响为主,而对于最高气温为负影响为主,说明城市化对气温变化的影响也存在非对称性.城市化影响 相似文献
117.
3mm多普勒云雷达测量反演云内空气垂直速度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垂直指向的W-波段大气云雷达(WACR)不仅测量云粒子的反射率因子Z,而且测量多普勒速度谱.本文利用寿县气象站WACR在2008年11月1日一个时段的测量,进行云内空气垂直速度反演试验.首先讨论个例中反射率、Doppler平均速度及谱宽的分布特征及原因,然后利用小粒子示踪法和改进的以小粒子示踪法为基础的粒子下降速度ω0-反射率因子(ω0-Z)关系法反演了云内空气垂直速度,进而结合Doppler谱数据分析反演结果.结果显示:小粒子示踪法在湍流较弱时能比较精确地反演空气垂直速度,而湍流较强时,湍流造成的误差不可忽略;改进算法在湍流较强时能够减少湍流对反演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8.
André April 《大气与海洋》2014,52(5):384-397
Ocean convection in the Antarctic has been studied many times and has been revealed to be responsible for ice-cover reduction. In the Arctic, proof of that phenomenon has not been documented. It is believed that this phenomenon happens on a smaller scale in the Arctic when local circulation of deep warmer water melts and slows ice production. An example of this is the North Water (NOW) polynya in northern Baffin Bay. A polynya is an area of open water in an otherwise ice-covered area. As ice forms under the fast ice near the boundary of the polynya, ocean salts (brine) are ejected from the newly formed ice. This water, which has an increased concentration of salt, sinks and is replaced by warmer water from below, and this slows ice formation. In our study a coupled one-dimensional thermodynamic snow–fast ice model incorporating ocean heat flux input via a shallow convection model was used. Ice thickness was calculated using a thermodynamic model that included a current-induced entrainment model and a convection model to account for brine rejection during ice growth. Atmospheric observations from Grise Fiord and Thule and ocean profiles around the NOW polynya near these sites were used as input to the model. This purely thermodynamic study enables us to obtain ice thickness values that can be compared with qualitative observations. This modelling study compares two sites related to the NOW polynya.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shallow convection model simulates the reduction of fast ice near Thule but not near Grise Fiord. 相似文献
119.
构建表现机场腹地与其航空运输网络间相互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明确“二三产业总产值/总人口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通航机场数/航班密度/通航里程”2个变量组之间的数量关系。基于腹地陆路交通网络和机场航空运输网络,列出机场陆域可达性和航线可达性的数学表达式,并基于乘客的主观感受组合2类可达性指标得到区域航空运输可达性指标,将该指标作为比选机场空间布局方案的标准。以烟台/威海地区为例对不同机场布局方案的场景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目前的需求形态下烟台/威海地区应设置1个机场,以使旅客享有较好的航空运输服务,使整个区域的航空运输可达性最优。 相似文献
120.
利用1981—2017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ECMWF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北美洲冬季高纬度冷空气对南美洲夏季降水异常的影响。结果表明,北美洲冬季高纬度冷空气通过影响向南越赤道气流的强弱,影响南美洲热带辐合带(intertropical convergence zone, ITCZ)位置和强度的变化,进一步引起南美洲天气的变化。北美洲冬季冷空气的南下过程能够引起80°~70°W的向南越赤道气流明显加强,导致2011年南美洲热带辐合带的位置异常偏南,强度异常偏强,是造成降水异常偏多的重要成因。通过相关分析发现北美洲冬季冷空气对南美洲ITCZ位置的影响更明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