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11篇
  免费   336篇
  国内免费   236篇
测绘学   139篇
大气科学   157篇
地球物理   725篇
地质学   779篇
海洋学   99篇
天文学   86篇
综合类   165篇
自然地理   733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94篇
  2021年   74篇
  2020年   100篇
  2019年   104篇
  2018年   93篇
  2017年   82篇
  2016年   83篇
  2015年   106篇
  2014年   112篇
  2013年   149篇
  2012年   129篇
  2011年   154篇
  2010年   115篇
  2009年   117篇
  2008年   116篇
  2007年   129篇
  2006年   155篇
  2005年   139篇
  2004年   109篇
  2003年   97篇
  2002年   93篇
  2001年   93篇
  2000年   65篇
  1999年   60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61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40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0 毫秒
991.
美国能源部正在实施干热岩“地热能前沿瞭望台研究计划”(FORGE计划)。它是以经典干热岩定义的干热岩勘查开发为约束,通过增强型地热系统(EGS)示范工程建设实践,形成新一代EGS试验平台。美国本着“可复制的结果=巨大的潜力”的理念,实现干热岩勘查开发技术新突破,以满足美国1亿家庭绿色电力供应为实际应用目标。中美典型EGS场地勘查现状对比结果表明:犹他州米尔福德与青海省共和县恰卜恰两个典型EGS场地具可比性,大致处于“并跑”的水平;在天然裂隙系统、原位地应力场、压裂参数获取与压裂方案制定等方面,米尔福德EGS场地有所超前。据此建议有关部门加快青海省共和县恰卜恰EGS场地进入勘查开发阶段,以提高我国干热岩勘查开发技术水平,早日实现EGS工程化。  相似文献   
992.
地貌变迁与古人类活动的关系一直是地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科学问题。仰韶文化是黄河流域最为重要的新石器人类 文明之一,文章以河南渑池仰韶遗址区内西沟冲沟为研究对象,尝试建立仰韶人类活动与遗址区内冲沟地貌形成的先后关 系。渑池仰韶遗址区地处黄土高原东南缘黄土堆积区,文章利用释光测年方法测定了西沟冲沟阶地上覆堆积黄土的年代, 粗略重建了阶地形成的时间为大约距今3万年和12万年前,分别对应深海氧同位素(MIS) 3阶段和5阶段。而该时期渑池 仰韶区域尚无古人类活动记录,所以释光测年结果证明仰韶遗址区内的冲沟完全是自然成因的,与遗址区仰韶人的地表活 动无关。  相似文献   
993.
The Qinling Mountain Range (QMR) spans a large region in China and is an im-portant area of hominin activities.Many Paleolithic sites are found in Bahe,South Luohe,and Hanjiang river valleys in the northern,eastern,and southern part of the range,respectively.The Danjiang River valley acts as a channel connecting these valleys and stretches from the north to the south of the QMR.The previous dating of the Paleolithic sites in the Danjiang valley mainly relied on geomorphologic comparison,stratigraphic correlation,fossil charac-teristics,and Paleolithic artifacts,indicating a lack of absolute data.In this study,we con-ducted a detailed geochronolog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entire valley,and selected an ideal site--the Miaokou profile.Based on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Ioess-paleosol sequences,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and magnetostratigraphy,the Paleolithic artifacts of the Mi-aokou site located within the S5 and S6 layers of the profile belong to ~0.6-0.7 Ma.This suggests that the Paleolithic site is an old site in the Danjiang River valley,and this period also witnessed a rapid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hominin sites during the Middle Pleistocene.Combining our results with previous reports across the QMR,we propose that the Danjiang River valley might have been a corridor for hominin migration,and is worthy of further inves-tigation.  相似文献   
994.
强潮河口建港水域条件分析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了以往港口码头水域位置的选择方法,对潮汐河口潮位和地形冲淤变化频繁的水域,初步探讨了港口选址方法,提出了典型潮保证率、低水位水深保证率、中水位水深保证率、典型年水深历时保证率等分析统计方法,并用码头计算实例分别加以说明,这对强潮河口中小型码头的选址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95.
线形区域的主辅线反射地震调查方法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提出主辅线反射地震法, 它由一条主测线和1~2条辅测线共同组成一个反射地震观测系统,其中辅线位于主线的一侧或两侧,大致与主线平行,只在辅线上观测而不放炮.这种系统的成本仅比原常规单线增加20%左右,但是,它却可以同时取得三方面的调查成果:(1)主线常规反射地震剖面,(2)主线与辅线之间区域的表层地震波速层析图,(3)主线与辅线之中线上的反射地震剖面.用比地震剖面略高的费用,主辅线反射地震实现了了解线形区域下方侧向可对比的地质构造变化的目标, 对线形区域的调查尤其适用,而且在中国大陆科学深钻孔区完成的主辅线反射地震调查证实了这一论断.这次主辅线反射地震法调查说明科学深钻孔区地下3000~3600m 深度还可能有规模较大的榴辉岩体存在, 现有金红石矿体储量有可能扩大若干倍.同时,主辅线反射地震法调查提供了一个后备孔位,它是将来扩大矿区储量的首选勘探孔位.  相似文献   
996.
本文结合国家重点工程——句容抽水蓄能电站工程的具体情况研究了地震地质条件、地震活动环境及断裂构造对建设抽水蓄能电站工程的影响,研究了场地的稳定性及地形地貌对场地地震动效应的影响。经二维波动有限元分析,主坝坝基处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要比地震危险性分析给出的平坦基岩场地放大11.6%~14.5%,地形地貌对场地地震动效应的影响是存在的,但相对较小,对本工程的抗震设防影响不大。本文研究成果已在工程设计中采用,该成果对其它同类工程也有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97.
Recording-based identification of site liquefaction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Reconnaissance reports and pertinent research on seismic hazards show that liquefaction is one of the key sources of damage to geotechnical and structural engineering systems. Therefore, identifying site liquefaction condition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seismic hazard mitigation. One of the widely used approaches for detecting liquefaction is based on the time-frequency analysis of ground motion recordings, in which short-time Fourier transform is typically used. It is known that recordings at a site with liquefaction are the result of nonlinear responses of seismic waves propagating in the liquefied layers underneath the site. Moreover, Fourier transform is not effective in characterizing such dynamic features as time-dependent frequency of the recordings rooted in nonlinear responses. Therefore, the aforementioned approach may not be intrinsically effective in detecting liquefaction. An alternative to the Fourier-based approach is presented in this study, which proposes time-frequency analysis of earthquake ground motion recordings with the aid of the Hilbert-Huang transform (HHT), and offers justification for the HHT in addressing the liquefaction features shown in the recordings. The paper then defines the predominant instantaneous frequency (PIF) and introduces the PiF-related motion features to identify liquefaction conditions at a given site. Analysis of 29 recorded data sets at different site conditions shows that the proposed approach is effective in detecting site liquefaction in comparison with other methods.  相似文献   
998.
1 Introduction Agriculturallandscape is the m osaics ofnaturaland hum an-managed patches thatvary in size, shape and arrangement(Forman and Gordron,1986).The spatialpattern in the landscape may influence a variety of ecological processes,such as water run…  相似文献   
999.
高放废物深地质处置: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王驹 《铀矿地质》2009,25(2):71-77
文章对我国高放废物地质处置研究的历史进行了回顾,并对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我国的高放废物深地质处置研究开发从1985年开始,迄今为止可初步分为3个阶段:①起步和跟踪研究阶段(1985~1998);②逐步发展阶段(1999~2005);③政府规划指导阶段(2006至今)。20多年来,我国在国家法律法规、战略规划、选址、工程屏障、核素迁移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我国已经提出在2020年前建成地下实验室、21世纪中叶建成高放废物处置库的目标。研究开发和处置库工程建设分成3个阶段:试验室研究开发和处置库选址阶段(2006~2020);地下现场试验阶段(2021-2040)和处置库建设阶段(2041~本世纪中叶)。经过全国筛选对比,已初步选定甘肃北山地区为重点预选区,系统的场址评价工作正在进行。已确定采用膨润土作为处置库的回填材料,并初步确定内蒙古高庙子膨润土为我国高放废物处置库的首选缓冲回填材料。工程设计、核素迁移研究和安全评价也取得了一定进展。1999年起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开展了3期高放废物地质处置技术合作项目,对提高我国的技术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20多年的研究开发工作为我国在21世纪完成高放废物地质处置任务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00.
基于土层结构的场地分类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在详细研究了不同土层结构在不同地震动输入下的地表反应谱的平台值和特征周期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土层结构的场地分类的初步方案。本方案给出了在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四类场地划分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软弱夹层在底部、中部和上部3种情况的场地分类方法。本文的结果对进一步推动场地分类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