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50篇 |
免费 | 109篇 |
国内免费 | 15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1篇 |
大气科学 | 87篇 |
地球物理 | 181篇 |
地质学 | 287篇 |
海洋学 | 134篇 |
天文学 | 9篇 |
综合类 | 49篇 |
自然地理 | 25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7篇 |
2023年 | 27篇 |
2022年 | 48篇 |
2021年 | 45篇 |
2020年 | 30篇 |
2019年 | 37篇 |
2018年 | 30篇 |
2017年 | 30篇 |
2016年 | 31篇 |
2015年 | 37篇 |
2014年 | 49篇 |
2013年 | 45篇 |
2012年 | 45篇 |
2011年 | 49篇 |
2010年 | 35篇 |
2009年 | 47篇 |
2008年 | 46篇 |
2007年 | 32篇 |
2006年 | 34篇 |
2005年 | 32篇 |
2004年 | 41篇 |
2003年 | 29篇 |
2002年 | 30篇 |
2001年 | 31篇 |
2000年 | 24篇 |
1999年 | 19篇 |
1998年 | 20篇 |
1997年 | 17篇 |
1996年 | 11篇 |
1995年 | 7篇 |
1994年 | 12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高砷地下水研究的热点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的高砷地下水给人们的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高砷地下水的形成机理是一项世界性的科学问题.介绍了高砷地下水的分布特点、富集机理,阐明了溶解性有机物、地下水流动特征对高砷地下水形成的影响机制.现今的研究揭示了有机物和微生物协同作用下高砷地下水的形成过程,并且在高砷地下水的空间分布、时间变化特征以及人类活动对高砷地下水形成的影响等方面取得了一些创新性成果.这3方面的研究也逐渐成为近些年高砷地下水研究的热点.这些研究不仅丰富了砷迁移转化的理论成果,而且有助于开辟低砷水源,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2.
区域环境变迁与持续发展的互动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历史进程中持续发展与环境变迁表现出了复杂的互动关系,两种动态过程紧密地交织在一起,通过人类活动互相作用,互相影响,持续发展,环境变迁与人类活动的内容在不同时代表现出不同的主题,并受到自然和人为因素的调节与控制,文中还简要阐明了当代可持续发展的主题,指出解决PRED问题要注意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消除贫困,达到全球环境共有共治共保共享。 相似文献
53.
Eleven surface soil samples from calcareous soils of industrial areas in Hamadan Province, western Iran were analyzed for
total concentrations of Zn, Cd, Ni, Cu and Pb and were sequentially extracted into six fractions to determine the bioavailability
of various heavy metal forms. Total Zn, Cd, Ni, Cu and Pb concentrations of the contaminated soils were 658 (57–5,803), 125.8
(1.18–1,361), 45.6 (30.7–64.4), 29.7 (11.7–83.5) and 2,419 (66–24,850) mg kg−1, respectively. The soils were polluted with Zn, Pb, and Cu to some extent and heavily polluted with Cd. Nickel values were
not above regulatory limits. Copper existed in soil mainly in residual (RES) and organic (OM) fractions (about 42 and 33%,
respectively), whereas Zn occurred essentially as RES fraction (about 69%). The considerable presence of Cd (30.8%) and Pb
(39%) in the CARB fraction suggests these elements have high potential biavailability and leachability in soils from contaminated
soils. The mobile and bioavailable (EXCH and CARB) fractions of Zn, Cd, Ni, Cu, and Pb in contaminated soils averaged (7.3,
40.4, 16, 12.9 and 40.8%), respectively, which suggests that the mobility and bioavailability of the five metals probably
decline in the following order: Cd = Pb > Ni > Cu > Zn. 相似文献
54.
成都市民消费结构与休闲活动关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城市居民消费水平,消费结构会影响其休闲消费能力,消费意愿,消费方式,消费态度和休闲时空结构,文章以成都市7个城区歌舞,茶棋牌,电影及城市公园休闲活动调查为基础,探讨了城市居民消费结构及其变化与休闲活动特征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居民消费结构的改变对歌舞,茶棋牌娱乐活动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55.
56.
生态模型在河口管理中的应用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口作为河流和海洋的交汇地,具有生态交错带特性,其在自然和人类活动双重压力下发生着演变.生态模型是研究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其时空演变规律以及生物过程对于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反馈机制的重要手段.采用不同方法对生态模型进行分类,综述各类生态模型的特性、优缺点及应用领域.讨论建模过程中模型变量与函数、模型整合及时空尺度、模型参数取值及不确定等关键技术问题.分析各类生态模型在河口生态工程设计、生态系统修复、生态系统评价、系统决策支持等管理领域的应用.尽管中国河口生态模型构建及应用已有一些成果,但与国外相比,在理论生态学及数据积累方面仍有一定差距. 相似文献
57.
熔体及其活动在造山带的演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熔体活动发迹了地壳应力作用方式而诱发形成剪切带或断层;熔体活动调整块体间的位移而影响造山带的变形; 相似文献
58.
近百年来湖北太白湖沉积通量变化与流域降水量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湖泊沉积通量蕴含了流域降水量及人类活动的丰富信息.依据太白湖沉积岩芯210Pb定结果及CRS模式,建立了近百年来的沉积年代序列,对比分析了不同时期沉积通量变化与流域降水量及人类活动的关系.1900-1920、1928、1937-1942、1953-1954年沉积通量较高的四个时段,分别对应于夏季降水较多的1900-1920、1931、1938-1939、1954年,沉积通量增加主要与夏季降水量偏多,被带入湖泊的泥沙量增加有关.1958-1963年,太白湖流域上游兴建三座水库,对洪水及入湖泥沙起到了调蓄作用,自此之后,太白湖的平均沉积通量减小,降水量已不再是影响沉积通量的主导因素;1958-1970年沉积通量较高,主要是太白湖围垦导致的入湖泥沙量的增加及湖泊面积减小所致;1983-1993年沉积通量的增加则反映了农业生产方式由集体转为个体生产模式后,耕作业的快速发展所导致的水土流失的加重.研究结果证明,采用210Pb强度及CRS模式所建立的太白湖近百年来的沉积年代标尺精度较高(误差小于4年),太白湖沉积环境稳定,可采用其沉积指标进行流域及湖泊环境演化重建. 相似文献
59.
基于产业活动的城市边缘区空间划分方法——以北京主城区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城市边缘区是客观存在但却难以精确刻画的空间实体。现有划分方法往往难以兼顾研究精度和空间属性数据的匹配。本文以产业空间特征为主要依据,借助非线性回归、空间自相关和GIS等分析手段,建立了一种单因素的城市边缘区空间划分方法。并利用1996年和2001年基本单位普查数据,以邮政编码区为精细的空间基本单元,对北京主城区城市边缘区进行了实证研究。划分结果表明,北京主城的城市边缘区是环绕在主城区周边的宽窄不一、空间不连续的带状实体地域,该区域面向东、南方向的扇形拓展是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 相似文献
60.
人类活动对黄河中游高含沙水流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以黄河中游干流和渭河、无定河的资料研究了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河流高含沙水流的发生频率的影响。人类破坏森林植被,大量拦截黄河上游清水来源区的清水基流,使得高含沙水流发生频率增大,大规模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则使高含沙水流发生频率迅速减小。近50年来黄河干流和一些支流的高含沙水流随时间的变化可以用一个三阶段模式来概括,即20世纪50-60年代,由于人类破坏植被,使高含水流频率增大;20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大规模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使高含沙水流发生的频率减小;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人类大量拦截利用清水资源,使高含沙水流的发生频率又复增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