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9篇
  免费   73篇
  国内免费   117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204篇
地球物理   50篇
地质学   157篇
海洋学   30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18篇
自然地理   9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论中部崛起的背景及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具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和扎实的现实基础,中部崛起既面临千载难逢的机遇同时又面临许多严峻的挑战。应当明确中部崛起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思路,实施差异化的省域发展战略,推进中部地区各省互动崛起;实施重点带动战略,发挥中心城市、城市群、经济带的带动作用,走多中心发展之路;实施经济集群化发展战略,提升产业竞争优势;实施“开放带动”战略,推进东融西进,拓展中部地区的国际国内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92.
1981-2010年三江平原40~320cm深地温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利用1981-2010年黑龙江佳木斯气象站40~320cm逐月平均地温观测资料,研究了三江平原地温变化规律、气候突变、异常年份及冻融特征等.结果表明:40~320cm年平均地温呈极显著升温趋势,升幅为0.496~0.574℃.(10a)-1,其中夏季升幅最大;月平均地温呈波形变化,振幅随深度增加而减小;1月随着深度的增加地温逐渐增大,7月地温随深度增加而减小,维持正梯度.除秋季40cm和80cm,冬季320cm平均地温变化相对平稳,未出现地温突变现象,其他各层年、季平均地温均发生了突变;40cm和80cm年平均地温在1981年出现了异常偏冷,320cm年平均地温在20世纪90年代末出现了异常偏冷,40cm和160cm年平均地温在2004年出现了异常偏暖;80cm土壤较40cm冻融时间出现晚,冻结期缩短18d左右,土壤的冻结过程比消融过程要快.  相似文献   
193.
包含  伍法权  郗鹏程 《岩土力学》2016,37(9):2505-2512
结构面是影响岩体弹性模量的主要因素。基于岩体结构面参数统计,结合岩体应变能推导出的节理岩体本构关系,能够真实地反映岩体弹性模量的弱化和各向异性。在此基础上,以吉图珲铁路隧道围岩为例,研究了岩体弹性模量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该岩体弹性模量的弱化和各向异性程度随应力轴线与结构面法线的夹角而变化,并在夹角值为54.5°时达到最大;同时,岩体弹性模量的弱化与结构面内摩擦角和黏聚力成反相关,与结构面平均半径和密度呈正相关。当结构面半径超过3 m时,岩体弹性模量弱化趋于稳定。应力环境对弹性模量同样有影响,围压的增大,可使岩体弹性模量增大,同时减小了其各向异性和弱化的程度。当围压达到2.32 MPa时,各向异性及弱化现象消失。  相似文献   
194.
简述了最近20年来国内外岩石高速摩擦实验研究领域的进展和动态:岩石高速摩擦实验技术的发展实现了对高滑动速率、大位移的地震过程的实验模拟;其结果揭示了岩石和断层泥在地震滑动速率下的力学性状,深化了对断层滑动弱化机制、临界滑动距离、以及地震发生过程的认识和理解;实验在假玄武玻璃成因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并提出了断层发生地震滑动可能留下的其它地质证据,可望为研究断层滑动性状与地震物理过程提供新的思路和信息.岩石高速摩擦实验今后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发展具有加温系统和孔隙压系统的岩石高速摩擦实验装置,研究水热作用下岩石和断层泥的高速摩擦性状;室内实验和地震资料分析相结合研究断层滑动和地震机制;室内实验和野外地质调查相结合探索断层发生地震错动的地质证据等等.  相似文献   
195.
From the last deglaciation to the Holocene, the Greenland Ice Core (GISP2) δ 18O records as well as the records of ice-rafted debris on the surface of the North Atlantic have revealed a succession of sudden cooling events on the centennial to millennial scales. However, the temperature proxy records are rarely studied systematically and directly to ensure that this air temperature cooling pattern simultaneously existed in the East Asian Region, in addition to the repeated pattern occurring in the Greater Atlantic Region. A peat cellulose δ 18O temperature proxy record proximately existing for 14000 years was picked up from the Hani peat in Jilin Province, China. It suggests by comparison that the sudden cooling events, such as the Older Dryas, Inter-Allerød, Younger Dryas, and nine ice-rafted debris events of the North Atlantic, are almost entirely reiterated in the temperature signals of Hani peat cellulose δ 18O. These cooling events show that the repeatedly occurring temperature cooling pattern not only appeared in the North Atlantic Region in the high latitudes, but also in the Northwest Pacific Region in the middle latitudes. The climate change events marking the start of the Holocene Epoch, the Holocene Megathermal, the “8.2 kyr” event, the “4.2 kyr” event, the Medieval Warm Period, and the Little Ice Age are further discussed. The sensitivity response of Hani peat cellulose δ 18O to the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and the reason for the age accuracy of peat cellulose 14C are also discussed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eat bog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196.
1981-2010年西藏霜冻日数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西藏38 个气象站点1981-2010 年的逐日最低气温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累积距平、信噪比和R/S 分析等气候统计方法,分析了霜冻日数的年际、年代际、异常、突变等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西藏霜冻日数都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减少趋势,减幅为3.3~14.6 d/10a(37个站P < 0.01);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霜冻日数减幅在增大。在10a 年际变化尺度上,大部分站点霜冻日数20 世纪80 年代为正距平、21 世纪初为负距平;90 年代霜冻日数以正距平居多。有8 个站点霜冻日数存在突变点,发生在20 世纪90 年代,以1997 年居多。特多霜冻日数发生频数为0~3 次,多发生在20 世纪80 年代;特少霜冻日数频数介于0~4 次,以21 世纪初居多。特多霜冻日数发生频次与经度、纬度和海拔高度的关系不密切,而特少霜冻日数发生频次与海拔高度呈极显著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197.
1 IntroductionThe U niversity of A rizona Laboratory of Tree-Ring Research collected tree-ring sam ples from anum ber of long-lived trees, dating back thousands of years, from eight states in the w esternU nited States. H ughes and G raum lich (1996) pres…  相似文献   
198.
高远  于永堂  郑建国  梁谊 《岩土力学》2019,40(10):3833-3843
为探究压实黄土Q2在溶滤作用下可溶盐对强度的影响,开展了12种应力组合的溶滤试验,测定了不同溶滤时长的离子浓度、可溶盐量与极限正应力。试验结果表明,各离子浓度、可溶盐量及极限正应力均具阶段性减少的特点。应力组合中,溶滤应力水平s影响离子和可溶盐变化曲线的形式及滞后性, 影响溶盐曲线的平滑度,而最终溶盐残余量与s和 均呈正相关。为衡量不同 时的溶盐溶解差异,定义了平均差异性指标 ,其值与s呈正比。为评价溶滤进程,将各溶滤阶段溶盐相对变化量定义为溶盐比 ,其值小于1%时判定溶滤进程结束。在强度方面,极限正应力 随相对可溶盐量 的减少而减小,s决定弱化初期的剧烈程度,不同围压时 值的差异性随s的增大而减弱。 的这3种弱化特性表明,溶滤变形及强度弱化是可溶盐和应力组合共同作用的结果。最后,建立了考虑可溶盐与应力组合影响的强度弱化公式。  相似文献   
199.
西北干旱区极端气候水文事件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中国西北干旱区是对全球变化响应最敏感地区之一。气候变化导致气候水文系统的不稳定性加剧,极端气候水文事件的频度和强度增大、重现期缩短,灾害程度加重。借助资料分析和文献阅读,对过去50 a中国西北干旱区极端气候/水文事件的发生规律、影响机制及未来趋势进行了梳理总结,主要结论如下:(1)西北干旱区的极端气候/水文事件呈逐年增加趋势,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增加显著;气温和降水极值都表现为一致的增强趋势。降水量的增多是降雨频率和强度共同增加的结果。(2)中国西北干旱区低温、降水极值在1986年左右发生了明显的突变,高温极值在1996年左右发生突变。突变后,气温和降水极值均发生了显著增强变化。(3)北半球极涡面积指数和青藏高原指数对西北干旱区气候极值变化具有重要影响,冬季极值还受冬季北极涛动和北大西洋涛动等影响。(4)新疆地区有变暖湿趋势,而河西走廊东部则为变干趋势。强大的西伯利亚高压和增强的贝加尔湖气流造成新疆地区降水增加,而河西走廊干旱增加是由东亚夏季风减弱引起的。  相似文献   
200.
黑河上游多年基流变化及其原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华  张勃  赵传燕 《地理研究》2011,30(8):1421-1430
利用递归数字滤波法分割黑河上游主要水文站点的基流量,用移动平均、曼-肯德尔(Mann-Kendall)突变检验,小波分析方法分析研究区多年基流变化特点,并对基流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黑河上游祁连、扎马什克、莺落峡三站多年平均基流指数均大于0.4;祁连与莺落峡多年基流量呈上升趋势,二者都在1979年发生增加到显著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