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56篇
  免费   977篇
  国内免费   1729篇
测绘学   57篇
大气科学   310篇
地球物理   348篇
地质学   6056篇
海洋学   292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302篇
自然地理   1695篇
  2024年   36篇
  2023年   113篇
  2022年   255篇
  2021年   311篇
  2020年   320篇
  2019年   348篇
  2018年   230篇
  2017年   351篇
  2016年   298篇
  2015年   317篇
  2014年   460篇
  2013年   357篇
  2012年   513篇
  2011年   490篇
  2010年   360篇
  2009年   370篇
  2008年   392篇
  2007年   432篇
  2006年   370篇
  2005年   357篇
  2004年   284篇
  2003年   291篇
  2002年   203篇
  2001年   205篇
  2000年   177篇
  1999年   210篇
  1998年   151篇
  1997年   168篇
  1996年   128篇
  1995年   98篇
  1994年   111篇
  1993年   68篇
  1992年   107篇
  1991年   58篇
  1990年   56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一系列的黑色岩系多金属矿床广泛分布于中国南方地区寒武系底部,前人对多金属矿特征、成因等方面进行许多研究,但对Mo-Ni、V、P和Ba矿的成矿顺序研究较少。本文对云南德泽、贵州纳雍-坝黄-天柱及湘西柑子坪等地区的寒武系底部黑色岩系多金属矿的成岩成矿环境、矿石矿物微观特征、成矿地球化学等方面研究,结合元素富集层出现先后可将寒武系底部成矿作用自下而上分为四个成矿序列:即磷矿成矿序列、重晶石矿成矿序列、钒矿成矿序列、镍钼矿序列。同时,根据岩石组合、矿物组合、含矿性等特征,将贵州境内Mo-Ni、V、P和Ba矿床划分为三个成矿区,即纳雍-遵义-福泉黔中镍钼成矿区、铜仁-镇远-岑巩黔东南钒(镍钼)成矿区、天柱-新晃重晶石成矿区。  相似文献   
962.
甘肃白石头沟石墨矿位于阿尔金南缘敦煌地块,赋存于前寒武纪敦煌岩群大理岩和石英片岩之中,目前圈定矿体33条,主要矿体2条。作为研究白石头沟石墨矿理想地层的敦煌岩群,是一套以变质碎屑沉积岩和变质基性岩为主的变质岩浆杂岩。本文从矿床角度出发,立足于区域地质勘查资料,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在对白石头沟石墨矿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及矿体特征、组合样化学分析、矿石矿物赋存状态及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对矿床的成因进行初步探讨并归纳区域找矿标志。研究表明,白石头沟石墨矿可分为大理岩型和石英片岩型两种类型,是古元古代经历区域动力热液变质作用而形成的沉积变质型矿床,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变质碎屑沉积岩类的原岩(海相陆源碎屑岩和碳酸盐岩)本身,成矿环境为古老活动大陆边缘。找矿标志具有特定层位、岩性、矿化及物探特征。  相似文献   
963.
广西宜州市龙头锰矿是我国石炭系锰矿的典型代表。2014~2016年,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广西地质勘查院在南丹-宜州地区开展矿产地质调查工作取得了新的突破,圈定了弄竹、塘岭找矿靶区。两个靶区经后续广西地勘资金勘查,在里苗-塘岭一带估算锰矿资源量达8000多万吨,成为我国石炭系最大的锰矿。为了揭示该矿床的成矿机制,本文从区域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构造环境、岩相古地理、锰质来源、矿化富集规律等方面分析了其控矿因素,圈定了成锰盆地边界线,建立了成矿模式。认为里苗-塘岭锰矿床是受NE向同沉积断裂控制的海底热水沉积矿床,是走滑拉张断陷-含锰热水-台沟相沉积环境耦合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964.
中国东部中生代发生的大规模岩浆活动是地学界长期以来关注的课题之一。本文通过对浙东地区晚中生代火山岩锆石U-Pb年代学、主量、稀土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的研究,讨论其岩石成因及形成的构造环境。研究表明,大爽组底部火山岩年龄为155.2±1.4 Ma(MSWD=0.83),显示浙东地区晚中生代火山岩的形成时代并不限于白垩纪,火山喷发至少于晚侏罗世就已经开始;岩石总体属高钾钙碱性系列,少量属钾玄岩系列;基性岩石、中性岩石与中酸性(酸性)岩之间不具有同源演化关系,基性岩石来源于富集地幔,并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地壳混染,中性岩石可能来源于先存于下地壳深部的新元古代岛弧岩石,中酸性(酸性)岩石来源于地壳,中酸性岩浆与酸性岩浆之间存在演化关系;岩石总体形成于地壳幕式减薄环境,而其弧岩浆岩特征主要反映源岩属性。  相似文献   
965.
A Paleozoic subduction complex dominates the Mossman Orogen developed at the northern extremity of the Tasmanides, eastern Australia. Its southern part, displayed in the Broken River Province, is characterised by dismembered ocean-plate stratigraphy in which turbidite-dominated packages and widespread tectonic mélange development are characteristic. The Broken River complex is characterised by formations with quartzose sandstone alternating with those largely formed of sandstone of more labile character. The two compositional groups are considered to reflect separate, age-significant sedimentary regimes, but their ages have hitherto been poorly constrained. With the use of 1082 concordant detrital zircon ages from 13 samples we provide age control for the complex and track its sedimentary provenance. Of quartzose units, the Tribute Hills Arenite and Pelican Range Formation are late Cambrian–Early Ordovician, and the Wairuna Formation is Middle to Late Ordovician, in age. The more labile units (Greenvale, Perry Creek and Kangaroo Hills formations) are collectively of late Silurian–mid-Devonian age. Development of the complex spanned some 130 Myr. Continent-derived sediment involved in accretion of much the complex, from mid-Ordovician to mid-Devonian, was largely sourced from a nearby magmatic arc of late Cambrian–Devonian age, now represented by granitoid plutons of the Macrossan and Pama igneous associations. An older far-field Pacific-Gondwana sediment source is characteristic of early-phase (late Cambrian–Early Ordovician) accretion, in common with sedimentary units of this age generally developed in the Tasmanides. We consider the complex to have grown largely by underplating that positioned younger components beneath those that are older, with out-of-sequence thrust interleaving of these components occurring late in the accretionary history. A Late Devonian contractional folding and cleavage development (Tabberabberan orogenesis) is uniformly expressed across the entire complex and reflects an abrupt change in plate engagement with imposition of a compressional stress regime.  相似文献   
966.
塘唇钨(锡)矿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个具有大型规模找矿潜力的石英脉型矿床.矿床产于粤东龙窝花岗闪长岩岩体西部外接触带,赋矿地层为下侏罗统金鸡组碎屑岩,该层位是南岭及邻区石英脉型钨锡矿的最新赋矿地层.在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对矿床含钨石英脉中的白云母进行40Ar-39Ar测年,获得白云母40Ar-39Ar坪年龄为150±1 Ma,等时线年龄为149±2 Ma(MSWD=1.20),它们在误差范围内一致,为南岭地区燕山早期大规模成岩成矿作用高峰期的产物.塘唇钨(锡)矿的发现,不仅拓宽了石英脉型钨锡矿的找矿视野,还有助于完善石英脉型钨锡矿成矿规律和成矿模式,对区域下一步找矿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67.
华北陆块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大的克拉通地块之一。蚌埠隆起作为华北陆块的组成部分,其初始陆壳的形成时限为中太古代晚期,随着扬子陆块与华北陆块碰撞、拼接,经历了较为复杂的演化过程。为了深入探讨蚌埠隆起带古元古代岩浆活动,更新补充年代学及岩石地球化学分析数据,本次通过对区内古元古代侵入体的野外观察、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在庄子里岩体和磨盘山岩体中分别获得锆石U-Pb年龄为(2089±44)Ma、(2133±27)Ma。地球化学研究显示两岩体明显富钠贫钾,总体铝碱比偏高,钙碱比偏低,属准铝—铝过饱和类型;轻稀土相对富集,具明显的铕负异常,铈异常不明显或无异常;K、Nb、Sr、P和Ti有较明显的亏损,Rb、Th、U、Nd、Zr和Sm相对富集,成因类型具备造山后A型花岗岩特征。ε_(Nd)(t)值介于-3.87~+3.20,暗示侵入体可能来源于同一源区,Nd两阶段模式年龄(2.37~2.84 Ga)与华北克拉通主体形成于太古宙,并以2.40~2.50 Ga为主体相一致。ε_(Hf)(t)值介于-9.77~+9.59,且差别较大,说明其具物质起源的复杂性,古老的两阶段Hf模式年龄(2.27~2.96 Ga)说明其物质起源主要为新太古宙,与蚌埠隆起拉张背景时间上具有一致性。构造环境判别属板内花岗岩范畴,表现为非造山构造环境,暗示其伸展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968.
黄勇  陈能松  白龙  刘豪  刘国付  张欧邦  刘俊 《贵州地质》2019,36(2):120-127, 136
罗甸滑石矿是贵州首次发现的白滑石矿,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产于辉绿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带内,与罗甸玉共生。罗甸滑石为低铝、低铁质矿石,MgO含量接近滑石的理论值,结晶细、质纯、白度高,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填补了贵州没有优质滑石矿的空白。罗甸滑石矿与罗甸玉矿的地质背景及其空间产出部位相同,并且具有相似的稀土元素组成及配分模式,揭示二者为相同成因,属于接触交代型矿床。  相似文献   
969.
青田石品种众多,从颜色角度出发选取代表性的4个青田石品种:紫罗兰、荠菜绿、红花星、红木冻,通过偏光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粉末衍射、电子探针、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等测试方法,对其矿物学特征进行研究,对其颜色成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紫罗兰主要矿物为伊利石,含蓝线石、高岭石,Ti、Mn、Fe含量高,使其整体呈蓝紫色;荠菜绿主要矿物为叶蜡石,与绿泥石伴生,Fe、Cr、Ni含量高呈绿色,但Fe含量过高使整体带灰色调;红花星主要矿物为叶蜡石,含高岭石,主体Ti、Fe含量极少,但红色包裹体Ti、Fe含量较高,再加上Cr元素的作用,使其呈鲜艳红色;红木冻主要矿物为叶蜡石,Fe、Ti含量最高,使其呈现深红褐色。  相似文献   
970.
碱性暗色矿物作为具有特殊指示意义的矿物,其存在对岩浆演化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毛家屯花岗岩体位于兴蒙造山带东部的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南段,岩体内部发育碱性暗色矿物。以毛家屯岩体内部发育的碱性暗色矿物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矿物学和矿物化学电子探针分析。研究表明,碱性角闪石的类型为铁-镁铝钠闪石,具有富碱,尤其富钠、富硅、富铁、贫钙、镁、钛等特征。辉石的类型为霓辉石,化学特征上高硅-高钠,高铁,低钛、镁、铝、锰。碱性暗色矿物主岩为碱性岩,成因类型为铝质A型花岗岩类。毛家屯花岗岩碱性角闪石具有很低的M值,证明其来源于地壳物质的熔融。毛家屯花岗岩中碱性角闪石的特征指示,在结晶过程中,岩浆体系处于封闭还原条件,且岩体从中央到边部存在偏酸性和偏基性组分分带现象。结合前人的同位素和年代学方面的分析资料,认为毛家屯碱性花岗岩形成于造山后期伸展转换环境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