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31篇
  免费   511篇
  国内免费   1100篇
测绘学   327篇
大气科学   1969篇
地球物理   337篇
地质学   415篇
海洋学   225篇
天文学   51篇
综合类   112篇
自然地理   106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68篇
  2022年   85篇
  2021年   121篇
  2020年   129篇
  2019年   176篇
  2018年   101篇
  2017年   129篇
  2016年   118篇
  2015年   140篇
  2014年   192篇
  2013年   179篇
  2012年   186篇
  2011年   161篇
  2010年   158篇
  2009年   200篇
  2008年   160篇
  2007年   202篇
  2006年   197篇
  2005年   128篇
  2004年   136篇
  2003年   98篇
  2002年   64篇
  2001年   75篇
  2000年   55篇
  1999年   53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介绍了综合物探中几种常用的方法技术,并结合具体实例说明各方法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综合物探技术在水利工程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92.
根据平面电磁波在具有不同物理性质的介质分界面发生的反射规律,利用雷达实测信号的幅值信息,实现了公路层介电常数的自动计算。并根据物理模型实验结果,建立了沥青材料含水率与介电常数之间的数学关系模型。利用这二项技术可以实现应用探地雷达技术检测沥青公路的含水状况。  相似文献   
993.
粘土中电磁波速度与含水量关系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室内不同含水量情况下粘土中电磁波速度的测试,研究了探地雷达电磁波在粘土中的传速播度,提出了粘土中电磁波速度随着含水量增加呈一阶负指数规律下降的理论模型,实际工作中,粘土中电磁波的传播速度可取80~200mm/ns。这一模型应用于某水库大坝探测漏水通道的工程实际中。开挖验证的结果表明:用探地雷达测量资料解释的该大坝漏水通道在平面上的投影位置与开挖结果相符合,漏水通道深度与实际开挖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994.
一种捷变调频斜率极性和限幅相结合的SAR抗干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伟  梁甸农  董臻 《遥感学报》2007,11(2):171-176
针对合成孔径雷达(SAR)系统面临的场景散射等干扰无法使用传统时、空、频域技术抑制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线性调频(LFM)信号调频斜率极性捷变和限幅过程相结合的抗干扰方法。该方法首先在慢时间域捷变雷达发射信号的调频斜率极性,其次在接收脉冲后首先对转发的干扰信号进行匹配、限幅,然后在逆滤波之后正常成像。仿真验证了捷变方法的抗干扰性能。  相似文献   
995.
许可  王志森  杨双宝 《遥感学报》2007,11(3):380-384
延时多普勒雷达高度计(Delay Doppler Radar Altimeter,DDA)是采用孔径合成技术进行高度测量的雷达高度计。与传统雷达高度计相比,DDA沿航迹方向分辨率提高了10倍,发射峰值功率降低了10dB,测高精度提高到2cm。采用DDA技术可以使仪器测量精度更高、空间分辨率更高、功耗更低,易于实现小型化。DDA代表了新一代的卫星测高技术,特别适合海洋、海岸带和极冰的测量。该文就DDA测量机理、波形仿真和精度分析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996.
曾尚春  朱兆达 《遥感学报》2007,11(4):481-486
本文研究了如何使用基于小波变换的块自适应量化(WT-BAQ)算法压缩合成孔径雷达原始数据。结合一组实测SAR原始数据,进行了压缩和解压缩,并计算了数据域及图像域评价参数,给出了压缩算法最终所成的图像。并与块自适应量化(BAQ)、块自适应矢量量化(BAVQ)以及小波包变换块自适应量化(WPT-BAQ)方法进行了性能比较。实验表明,在相同比特率条件下,本文算法得到的数据域信噪比和图像域信噪比均比另外三种算法高。本文算法具有一定实用价值。最后文章给出了结论和将来进一步的工作。  相似文献   
997.
InSAR技术及其在地质灾害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nSAR是在太空对地球进行3维成像技术,它标志着空间遥感从2维信息获取进入到3维信息获取的新阶段,也为大地测量带来了一场革命。该技术为地质灾害的研究提供一个全新的工具。运用InSAR和D-In-SAR技术进行地面微位移监测,是近年来发展起来并得到日益重视的新方法。本文例举了InSAR技术在地震、火山喷发和滑坡等地质灾害应用的实例。表明它在形变监测研究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相似文献   
998.
李柏  周玉淑  张沛源 《大气科学》2007,31(5):826-838
利用时间尺度密集的长沙、常德、合肥、南昌、南京、武汉和宜昌共7个站的新一代天气雷达(CINRAD-SA雷达)观测反演资料、TBB资料、常规的探空和地面观测资料、NCEP分析资料,与中尺度MM5模式相结合,以NCEP格点资料作为大尺度背静场,加入12 h间隔的探空、3 h间隔的常规地面观测资料及1 h间隔的雷达反演风廓线资料,进行全程四维同化模拟,考察中尺度数值模式MM5对2003年梅雨期间发生在湖南、安徽和江苏的暴雨过程(7月8~9日)的模拟能力。分析表明:除了模拟降水与实况接近以外(雨量和雨区),MM5模式输出的风廓线和从雷达观测反演得到的风廓线结果有很好的相似性,加入雷达反演风廓线资料后对模拟结果有一定改进,为进一步利用模式输出结果研究造成2003年江淮流域暴雨洪涝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结构和机理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999.
Ground-penetrating radar (GPR) is used to image and characterize fall and pyroclastic flow deposits from the 1815 eruption of Tambora volcano in Indonesia. Analysis of GPR common-mid-point (CMP) data indicate that the velocity of radar in the sub-surface is 0.1 m/ns, and this is used to establish a preliminary traveltime to-depth conversion for common-offset reflection profiles. Common-offset radar profiles were collected along the edge of an erosional gully that exposed approximately 1–2 m of volcanic stratigraphy. Additional trenching at select locations in the gully exposed the contact between the pre-1815 eruption surface and overlying pyroclastic deposit from the 1815 eruption. The deepest continuous, prominent reflection is shown to correspond to the interface between pre-eruption clay-rich soil and pyroclastics that reach a maximum thickness of 4 m along our profiles. This soil surface is distinctly terraced and is interpreted as the ground surface augmented for agriculture and buildings by people from the kingdom of Tambora. The correlation of volcanic stratigraphy and radar data at this location indicates that reflections are produced by the soil-pyroclastic deposit interface and the interface between pyroclastic flows (including pyroclastic surge) and the pumice-rich fall deposits. In the thickest deposits an additional reflection marks the interface between two pyroclastic flow units.  相似文献   
1000.
对多普勒天气雷达、卫星以及高空地面等各种探测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2007年7月27日发生于武汉地区的局地强对流天气过程主要是在500 hPa副热带高压边缘反气旋性弯曲的西南气流中,受午后下垫面强烈加热、对流不稳定增强、局地中尺度辐合系统加强等共同作用下,产生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直接造成的。雷暴云中宏尺度(Macro-scale)、微尺度(Micro-scale)的下击暴流在近地面形成的破坏性直线风是导致武汉地区大风灾害的直接物理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