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7篇
  免费   206篇
  国内免费   243篇
测绘学   191篇
大气科学   693篇
地球物理   319篇
地质学   276篇
海洋学   231篇
天文学   35篇
综合类   74篇
自然地理   28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67篇
  2019年   63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72篇
  2016年   55篇
  2015年   77篇
  2014年   84篇
  2013年   122篇
  2012年   90篇
  2011年   93篇
  2010年   80篇
  2009年   125篇
  2008年   95篇
  2007年   106篇
  2006年   97篇
  2005年   67篇
  2004年   71篇
  2003年   73篇
  2002年   78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52篇
  1997年   47篇
  1996年   46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丘陵地区边界层风廓线雷达数据统计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采用数据获取率来分析和评价风廓线雷达的探测能力, 对通过2012年的风廓线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数据获取率和信噪比都随季节变化, 夏季探测能力大于冬季。按照数据获取率达到80%的要求, 确定边界层风廓线雷达无降雨天气有效探测高度为3 km, 并确定低模和高模最佳衔接高度为0.6 km, 能够获得更好的数据获取率。在无降雨天气, 信噪比随高度呈现对数函数单调递减的变化规律, 夏季信噪比的衰减程度比冬季大;在降雨天气, 信噪比随高度呈现一次函数的变化规律, 其斜率范围在-10.44~-2.47之间, 而夏季信噪比的衰减程度比冬季小。  相似文献   
62.
南海夏季风爆发日期和强度的短期气候预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何敏  许力  宋文玲 《气象》2002,28(10):9-14
利用合成及相关统计方法,研究冬季南海季风指数与850hPa风场、500hPa高度、海表温度、OLR等环境场的相互关系及其影响南海夏季风活动的可能机制。指出冬季南海季风指数及环境场的异常特征可以作为预测南海夏季风活动的前兆信号。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预测南海夏季风爆发日期和强度的概念模型,1998-2001年的预测试验取得了较好成绩。  相似文献   
63.
作为全球能量水分循环的关键区域,青藏高原(下称高原)气候变化对高原及周边地区气候与环境变化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从高原表面增暖、辐射变化、降水的多尺度变率、表面风速及环境变化方面回顾了高原近60年来气候变化及其环境效应与物理机制的研究进展,并基于再分析和台站观测资料讨论了近10余年来高原表面温度和风速变化的特征及原因.最后...  相似文献   
64.
西藏尼木斑岩铜多金属矿区后续地质勘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光龙 《云南地质》2011,30(4):394-397
根据前期勘查结果,岗讲Ⅰ号矿体品位偏低,矿体厚度、产状变化较大,形态较复杂,应加强矿区基础地质工作,综合地质研究工作,总结铜、钼空间富集规律,建立成矿模式,指导矿区深部及外围找矿的合理化布局。  相似文献   
65.
刘山岩铜锌矿是一座探明资源量面临枯竭的矿山。为寻求新的资源量,探讨该矿区进一步找矿的希望,解决矿山的生存问题,本文通过对刘山岩铜锌矿的地质勘察及开采期间的资料系统整理和研究,对过去的找矿思路进行仔细地分析,提出了刘山岩铜锌矿区深部找矿的具体方向,并对矿区进行了必要的物探工作,对隐伏矿体进行了矿体群的预测。  相似文献   
66.
Wind power has become one of the fastest growing renewable energy. With the large-scale deployment of wind farms in the world, people have started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impact of wind farms 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climate.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impact of wind farms on climate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by investigating relevant literature: In the areas of wind farms, on the one hand, the set-up of wind turbines changes original aerodynamic roughness height and strengthens the dragging of the land surface against turbulence, directly affecting the turbulent motion of the boundary layer, resulting in the changes of intensity and pattern of material energy and water vapor exchange between land surface and near-surface atmosphere, further affecting th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nd climate. On the other hand, wind turbines convert the majority of the wind kinetic energy into electric energy, which produces the wake effect of the wind turbine. The budget patterns and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large-scale kinetic energy in the boundary layer are changed correspondingly, generating changes in various fluxes (heat flux, water vapor flux, etc.) in the atmosphere, which affect temperature, precipitation, and wind speed. Generally, the warming or cooling effect of wind farms on the near-surface is related to the stability of atmosphere. However, simulations in the global climate model showed that the average impact of wind farms on global climate is small, much smaller than the expected changes in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and the interannual changes in natural climate.Wind power emits almost no carbon dioxide and pollutants. Compared with other traditional energy sources, it reduces water consumption but may generate some negative ecological impacts such as animal habitats, bird collisions, and noise, vision impact. However, some measures can be taken to mitigate these adverse effects.  相似文献   
67.
在了解地质环境和灾害特征的基础上,依据综合指数法,确定因子权重,通过Arcgis空间分析软件,作出宿松县斜坡单元网格并进行相应的模拟运算,得出每一个评价单元内所有影响因子的加权和。最后,依据分区标准对易发程度指数图层进行插值处理,便得到宿松县地质灾害的易发性分区。将区域的受威胁对象和易发性叠加计算,将得出各个区域的危险性等级,最后结合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得出危险性分区。分区结果反应出野外调查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68.
川西北早志留世陆源碎屑──碳酸盐混积缓坡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10  
研究区位于扬子地块西北缘,由一套巨厚的页岩、泥岩层夹生物礁及透镜状和不规则层状风暴生屑灰岩、瘤状灰岩组成。根据区内特征的岩石类型及其组合、分布和相应的化石生态,作者认为本区兰多维列期至早温洛克期时为一典型的陆源碎屑--碳酸盐混积均斜缓坡,并且从浅到深划分为滨岸、浅缓坡、深缓坡及盆地等亚环境。滨岸区位于潮间带,以潮坪碳酸盐岩为代表;浅缓坡位于浪基面至风暴浪基面之间,岩性组合为A、B类风暴岩,A、B类瘤状灰岩、生物礁灰岩及粘结岩;深缓坡位于风暴浪基面至最大风暴浪基面之间,岩性以D、E类风暴岩、C类瘤状灰岩及泥页岩组合为特征;盆地处于最大风暴浪基面之下,为黑色泥页岩沉积。结合早志留世时全球冰川作用,文中讨论了海平面变化的原因及对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69.
芦山地震前后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地应力状态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3年4月20日芦山Ms7.0级地震后,为研究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震后的地应力状态,应用水压致裂法和压磁应力解除法在该区开展了2个钻孔的原地应力测量工作。测量结果显示硗碛测点在128~188m深度范围内最小水平主应力的量值为10.47~18.47 MPa,最大水平主应力的量值为19.60~25.83 MPa,方向为N63°~85°W;天全测点在114~142m深度范围内最小水平主应力的量值为5.20~7.73 MPa,最大水平主应力的量值为8.21~9.31 MPa,方向为N59°W。两个测点水平主应力与垂直应力的关系均为σ_Hσ_hσ_v,其中硗碛测点最大、最小水平主应力与垂直应力比值的平均值分别为5.27和3.01,天全测点最大、最小水平主应力与垂直应力比值的平均值分别为2.60和1.76,表明有利于逆断层活动。通过比较该地区芦山地震前后实测地应力状态,发现芦山地震后,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的北段(即邛崃大邑西-宝兴北-汶川南一带)和南段(即天全-荥经-泸定-康定一带)应力积累量增加。相同深度范围内,北段硗碛测点震后的应力大小要比地震前有明显的提高,这也与硗碛测点地应力监测结果一致。实测应力方向与震前基本一致,都为NW-NWW。基于实测地应力资料,根据库伦破裂准则和Byerlee定律分析,位于北段的硗碛测点震前部分压裂段的最大水平主应力处于使断层滑动临界值的上下限之间,而地震后最大水平主应力则均已超过断层滑动临界值的上限。位于南段的飞仙关测点震前最大水平主应力均未达到断层滑动临界值的下限,而地震后天全测点的最大水平主应力则均处于使断层滑动临界值的上下限之间。采用最大剪应力(σ_1-σ_3)/2与平均应力(σ_1+σ_3)/2的比值μ_m(断层摩擦)参数评估研究区地应力的积累水平和地震危险性。震前硗碛测点μ_m的量值为0.16~0.72,平均为0.50,震后为0.71~0.81,平均为0.77。震前飞仙关测点μ_m的量值为0.31~0.35,平均值为0.32,震后天全测点μ_m的量值为0.53~0.57,平均值为0.55,两个研究区的μ_m的量值均变大。分析认为芦山地震后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的北段和南段的应力积累量增加,都有发生断层滑动的可能性,尤其是北段。  相似文献   
70.
利用秦皇岛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应用干模式的4DVAR系统反演发生在河北省昌黎县的一次强降水过程的二维风场,得到较为真实的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状况。强降水发生在"人"字形切变线的暖式切变线的前侧,当暖式切变线附近出现中-γ尺度闭合气旋性环流时,降水进一步增强。由于采用干模式的变分方法,每4 min就可完成一次风场的反演,其业务化前景非常乐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