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594篇 |
免费 | 1316篇 |
国内免费 | 289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54篇 |
大气科学 | 1629篇 |
地球物理 | 1409篇 |
地质学 | 4708篇 |
海洋学 | 2040篇 |
天文学 | 23篇 |
综合类 | 325篇 |
自然地理 | 61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5篇 |
2023年 | 161篇 |
2022年 | 243篇 |
2021年 | 255篇 |
2020年 | 272篇 |
2019年 | 348篇 |
2018年 | 300篇 |
2017年 | 344篇 |
2016年 | 359篇 |
2015年 | 338篇 |
2014年 | 459篇 |
2013年 | 554篇 |
2012年 | 456篇 |
2011年 | 445篇 |
2010年 | 388篇 |
2009年 | 529篇 |
2008年 | 481篇 |
2007年 | 517篇 |
2006年 | 503篇 |
2005年 | 415篇 |
2004年 | 396篇 |
2003年 | 361篇 |
2002年 | 364篇 |
2001年 | 292篇 |
2000年 | 275篇 |
1999年 | 248篇 |
1998年 | 226篇 |
1997年 | 197篇 |
1996年 | 185篇 |
1995年 | 142篇 |
1994年 | 150篇 |
1993年 | 125篇 |
1992年 | 89篇 |
1991年 | 78篇 |
1990年 | 63篇 |
1989年 | 54篇 |
1988年 | 36篇 |
1987年 | 28篇 |
1986年 | 15篇 |
1985年 | 20篇 |
1984年 | 11篇 |
1983年 | 7篇 |
1982年 | 13篇 |
1981年 | 9篇 |
1980年 | 4篇 |
1979年 | 1篇 |
1973年 | 1篇 |
195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内蒙古"宝音图隆起"的归属讨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比研究表明,内蒙古"宝音图隆起"和狼山地区的古元古代宝音图岩群与新太古代色尔腾山岩群都是由中低级变质的各种片岩、大理岩组成,一致的岩石组合和变质相暗示二者可能是等同物而不是两个岩群.以物探资料为据的构造研究也证实,"宝音图隆起"与狼山地区之间并无槽-台级的大型断裂构造分开,二者实为统一的构造整体而不是分属槽台,只因两侧被两条近于平行的NE向断裂围限,使其总构造线方向呈NE或NNE向而与色尔腾山的构造线不同.结论认为,"宝音图隆起"仍是华北陆块的一部分,不属于内蒙古-大兴安岭地槽褶皱系. 相似文献
52.
Zircon U–Pb and pyrite Re–Os age constraints on pyrite mineralization in the Yinjiagou deposit,China
《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2012,54(13):1616-1625
We report new zircon U–Pb and pyrite Re–Os geochronological studies of the Yinjiagou poly-metallic deposit, sited along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SMNCC). In this deposit, pyrite, the most important economic mineral, is intergrown/associated with Mo, Cu, Au, Pb, Zn, and Ag. Prior to our new work, the age of chalcopyrite–pyrite mineralization was known only from its spatial relationship with molybdenite mineralization and with intrusions of known ages. The U–Pb and Re–Os isotope systems provide an excellent means of dating the mineralization itself and additionally place constraints on the ore genesis and metal source. Zircons separated from the quartz–chalcopyrite–pyrite veins include both detrital and magmatic groups. The magmatic zircons confine the maximum age of chalcopyrite–pyrite mineralization to 142.0 ± 1.5 Ma. The Re–Os results yield an age of 141.1 ± 1.1 Ma, which represents the age of the chalcopyrite–pyrite mineralization quite well. The common Os contents are notably low (0.5–20.1 ppt) in all samples. In contrast, the Re contents vary considerably (3.0–199.2 ppb), most likely depending on intensive boiling, which resulted in an increase of Re within the pyrite.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the main chalcopyrite–pyrite mineralization occurred late in the magmatic history and was linked to a deeper intrusion involving dominant mantle-derived materials. This mineralization event might be related to the Early Cretaceous lithospheric destruction and thinning of the SMNCC. 相似文献
53.
2006年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川西地区(26°N~32°N,100°E~105°E)布设了由297台宽频带数字地震仪组成的流动观测台阵.利用该密集台阵29°N以北156个台站2007年1~12月份的地震环境噪声记录和互相关技术,我们得到了所有台站对的面波经验格林函数和瑞利波相速度频散曲线,并进一步反演得到了观测台阵下方2~35 s周期的瑞利波相速度分布图像.本文结果表明,观测台阵覆盖的川滇地块、松潘-甘孜地块和四川盆地的地壳速度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1)短周期(2~8 s)相速度分布与地表构造特征相吻合,作为川滇地块、松潘-甘孜地块和四川盆地之间的边界断裂,龙门山断裂带和鲜水河断裂带对上述三个地块上地壳的速度结构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四川盆地前陆低速特征表明相应区域存在较厚的(约10 km)沉积盖层;(2)中周期(12~18 s)相速度分布表明,川滇地块和松潘-甘孜地块中上地壳速度结构存在明显的不均匀横向变化,并形成了尺度不同且高、低速相间的分块结构,而四川盆地中地壳整体上已经表现出相对高速;(3)长周期(25~35 s)相速度分布表明,松潘-甘孜地块,特别是川滇地块中下地壳表现为广泛的明显低速异常,意味着它们的中下地壳相对软弱,而四川盆地的中下地壳呈现整体性的相对高速,意味着四川盆地具有相对坚硬的中下地壳,并且以汶川地震的震中为界,龙门山断裂带的地壳结构显示了北段为高速异常,南段为低速异常的分段特征. 相似文献
54.
影响我国热带气旋活动的气候特征及其与太平洋海温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13,他引:12
基于小波包分解重构方法,利用NCEP/NCAR逐丑再分析资料,讨论了南亚夏季风与季内西太平洋副高活动的关系,提出和定义了用以诊断副高活动的夏季风频域能量判据。诊断结果除佐证了副高已有的一些研究结果和变化规律外,还揭示出副高与季风间一些新的关系特征。 相似文献
55.
支持向量机与卡尔曼滤波集合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数值预报误差修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T106数值预报产品资料,提出了支持向量机和卡尔曼滤波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数值预报的误差修正与预报优化.首先采用支持向量机方法建立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面积指数的误差修正模型.基于支持向量机预报优化模型尽管有比较好的拟合精度和预报效果,但与实际副热带高压指数尚有一定的差异.究其原因,除预报对象(副热带高压)本身比较复杂、模型优化因子不够充分以及数值预报误差自身的随机性以外,优化模型的输入、输出基本上是一个静态映射结构,因此前一时刻的预测误差难以得到有效的反馈、调整和修正.为考虑前一时刻预报误差的反馈信息,动态跟踪副高的变化趋势,随后引入卡尔曼滤波方法建立支持向量机-卡尔曼滤波模型,对支持向量机模型的输出结果作进一步的调整和优化.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模型的预报优化效果优于T106数值预报产品以及单纯的神经网络修正模型和卡尔曼滤波修正模型的优化效果,能够较为客观、有效地修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指数的数值预报误差,改进和优化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数值预报效果.该方法为副热带高压等复杂天气系统和要素场预报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表现出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6.
利用华北地区255个一般站和国家基本、 基准站1961\_2000年的实测资料, 经过质量检验和均一性订正后, 将所有台站根据人口和台站地理位置分为5个类别, 分析了这5个类别台站和国家基本、 基准站地面平均气温、 最高、 最低气温的年和季节变化趋势以及城市化影响。结果表明: 华北全部台站的年平均气温、 最高、 最低气温均呈增加趋势, 且以最低气温上升最为明显, 导致年平均日较差呈现明显下降。就城市化影响而言, 平均气温、 最低气温变化趋势中城市热岛效应加强因素的影响明显, 但城市化对最高气温趋势影响微弱, 个别台站和季节甚至可能造成降温。在国家基本、 基准站观测的年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最低气温上升趋势中, 城市化造成的增温分别为0.11℃·(10a)-1和0.20℃·(10a)-1, 对全部增温的贡献率分别达39.3%和52.6%。各类台站的四季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序列中城市化影响均造成增温。城市化增温以冬季为最大, 夏季最小。城市化还导致乡村站以外的各类台站日较差减小, 近40年华北地区国家基本、 基准站年平均和秋、 冬季平均气温日较差明显下降均由城市化影响造成的。 相似文献
57.
采用一个开边界海盆尺度环流模式研究人为CO2在北太平洋的吸收和分布,并与闭边界模式的模拟结果进行了比较.模拟结果表明,西北太平洋和赤道东太平洋是两个重要的人为CO2汇.使用较大的等密度面扩散系数使得西北太平洋人为CO2通量增大,而赤道海区通量减小(RUN2).与闭边界模式相比,开边界模式中该两个区域的人为CO2通量都增加了.1800~1997年间,北太平洋共吸收人为CO2 23.75GtC(1Gt=1×1015 g, RUN1).副极地海区是人为CO2的一个重要输出区,能输出人为CO2吸收量的38%~54%,而20°N~30°N海区是人为CO2的一个重要贮存区,占整个北太平洋的24%.开边界对于10°N以南太平洋吸收和贮存人为CO2有很大影响.与基于观测资料的估计相比,虽然模式低估了西北太平洋的人为CO2的穿透,高估了东北太平洋的人为CO2的穿透,但总的说来,模式比较好地估计了人为CO2在北太平洋的贮存. 相似文献
58.
北秦岭存在A、B、C三类火山岩系列,对应着幔源型、壳幔混染型和壳幔混合型成因类型。火山岩系列和成因类型的系统变化,反映了多旋回壳幔物质迁移特证。 相似文献
59.
Apparent oxygen utilization (AOU),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DOC), coloured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CDOM) absorption spectra, and CDOM fluorescence characteristic of aromatic amino acids (excitation/emission 280 nm/320 nm; F(280/320)) and marine-humic like substances (320 nm/410 nm; F(320/410)) were measured in full depth during a cruise in the temperate Eastern North Atlantic (ENA). An optimum multi-parameter (OMP) inverse method was run to calculate water mass proportion-weighted average (archetypal) concentrations of these chemical parameters for all water masses and samples. Archetypal concentrations retain the variability due to water mass mixing and basin scale mineralization from the water mass formation sites to the study area. Conversely, the difference between measured and archetypal concentrations, retain the variability due to dissimilarities in mineralization processes within the study area. Our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DOC supported 26±3% of the AOU in the dark temperate ENA and that basin scale processes occurring at and from the formation area of the water masses explained 63% of the total DOC variability. Our data also suggests that DOC remineralized at the basin scale was of lower molecular weight, and with a lower proportion of fluorescent aromatic amino acids than found within the study area.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bsorption coefficient at 254 nm (aCDOM(254)) and AOU indicates that aCDOM(254) was consumed during organic matter remineralization in the dark ocean, with 55% of the variability being explained by basin scale processes. The relationships of F(320/410) with AOU and DOC confirmed that marine humic-like substances are produced by microbial degradation processes, at a rate of 6.1±0.9×10−3 mg equivalents of QS mol AOU−1. Our results also indicate that basin-scale remineralization processes account for 85% of the total variability of F(320/410), emphasizing that large scale processes control the formation of humic-like substance in the dark ENA. 相似文献
60.
2021年10月3—6日,我国北方地区经历了历史罕见的持续性极端强降水过程,暴雨中心稳定维持在陕西中部、山西、京津冀、辽宁等地南部和山东北部,给上述地区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严重的人员伤亡。基于台站观测降水、NCEP/NCAR和ERA5再分析资料诊断了本次降水过程的极端性。结果表明,本次暴雨过程无论是降水强度、持续时长还是经向水汽输送均表现出典型北方夏季暴雨和大气环流配置特征。上述五省二市区域平均的过程累计雨量强度远远超过秋季其他暴雨个例,即使在夏季也位列第二。本次过程的极端性与强降水中心稳定在上述地区密切相关。上述五省二市区域平均降水连续4日均超过15 mm,这在秋季历史上从未出现过。除过程的极端性强外,9月山西等地降水异常偏多对10月初秋涝也起到了叠加作用。本次秋涝对应的大气环流呈现出典型的北方夏季主雨季环流型,表现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偏西偏北,副高西侧的经向水汽输送异常强盛,同时10月4—6日北方地区发生一次强冷空气过程,冷暖气流交汇在上述地区。水汽收支计算表明,本次过程的经向水汽输送强度为秋季历史之最,甚至超过了盛夏时期北方大部分暴雨过程水汽输送强度。上述分析结果表明,即使在仲秋时节亦可产生有利于北方极端持续暴雨的环流形势和水汽输送,并导致秋涝发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