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40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51篇
地球物理   10篇
地质学   117篇
海洋学   4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10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66 毫秒
11.
1986/1987厄尔尼诺期间的西风强化和海气相互作用过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惠苓  蒲书箴 《大气科学》1992,16(4):427-435
本文利用欧洲中期数值天气预报中心(ECMWF)西北太平洋上空(25°—35°N,110°—180°)850 hPa客观分析的西风分量,计算了1986/1987厄尔尼诺期间的西风强度.结果表明1986年12月—1987年5月西风的累计强度比1986/1987厄尔尼诺前后诸年份同期的西风更强,这种强化与历次厄尔尼诺期间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加强是一致的,都反映了哈德莱环流的强化.为了探讨大气环流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作者利用中美海气观测期间的海洋资料,说明了热带两太平洋东部对低纬度大气异常的加热和西部边界流向中纬度海洋输送热量的减少是两个十分重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对2004年鲁西南两次台风影响造成的大~暴雨过程分析结果表明,西风槽作用下的降水,若有台风低压参与,系统均得以发展,雨势进一步加强。台风低压与西风槽结合及结合点位置,对鲁西南暴雨的形成均很重要。如副高强盛西进时,一般台风低压偏西,与西风槽结合点偏西;副高东退时,结合点一般偏东。  相似文献   
13.
鱼田堡煤矿水文地质特征及深部突水模式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通过对鱼田堡煤矿各生产水平、开采区域、开采煤层涌水观测资料,以及水质化验、连通试验等资料的分析与研究,查明了该矿深部煤层开采的突水水源及突水通道——浅部与采空区融为一体的“地下水库”及深部K3(4#煤层)开采时在煤层顶板以上发育的采动离层裂隙带,为防治矿井深部突水提供了较为切合实际的水文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4.
宜万铁路马鹿箐隧道岩溶突水来源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马鹿箐隧道是宜万铁路22座长、特长隧道之一,全长7 879m,最大埋深600m。2006年1月21日发生特大突水事故,最大突水量达30×104m3/h,造成重大损失。为查明突水来源,在突水区附近约5km2范围内采集不同类型的水样21个,淤泥样2个,采用水文地球化学方法对这些水样进行水化学分析和同位素分析,还对淤泥和部分水样做了14C测年。通过对比样品分析结果,运用水文地球化学理论和同位素水文地质方法,认为突水来源为年代较老的溶洞封存水。  相似文献   
15.
在分析矿区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以冯家塔煤矿1201工作面为例,论述了府谷矿区矿井突水因素,认为大气降水、岩溶水和地表水是矿井充水的主要水源,断层、采煤形成的裂隙带是矿井充水的通道,小煤矿采空区是未来煤矿安全生产的重大隐患。运用突水系数和水文地质实验法,对矿区的突水危险区域进行了评价,指出井田西北部突水系数大于0.6,可能存在突水危险;清水川地堑断裂带内富水性及导水性弱,对煤层开采不会造成威胁。最后提出了加强矿井水文地质勘查、做好矿井涌水量观测等矿井防治水建议。  相似文献   
16.
我国许多煤矿区,由于地下水频繁突入,造成淹井或因突水威胁使大量煤炭资源难以开发。因此,准确预测矿井涌水量,为矿井防治水提供依据,对煤矿床安全开采和长远发展至关重要。以宁东煤炭基地麦垛山煤矿为例,采用解析法、水文地质比拟法和三维渗流数值法等六种预测方法,对该煤矿11采区110203、110208工作面2#煤顶板直罗组底部砂岩含水层进行了涌水量预测。通过各种方法的分析比较,最后推荐采用最小二乘比拟法预算结果做最终矿井涌水量。  相似文献   
17.
新阳矿9-10-11号煤层底板低于奥灰岩溶水位,承受水压较高,存在带压开采问题。依据矿区水文地质勘查资料,通过对9-10-11号煤层底板隔水岩层隔水性能、奥灰岩溶水富水程度、底板断裂构造发育情况、煤层底板承压大小以及采煤扰动底板破坏深度等突水因素分析,表明井田西南部断裂构造发育地段为突水危险区。分别采用突水系数法和突水危险度法对全井田9-10-11号煤层底板突水危险性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显示井田南部及断裂构造发育地段为突水危险区。理论分析与定量评价结果基本一致。针对9-10-11号煤层底板突水安全评价结果,提出了相应的防突水对策。  相似文献   
18.
青藏高原大地形对华南持续性暴雨影响的数值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钰  李国平 《大气科学》2013,37(4):933-944
利用新一代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WRF3.2及NCEP/NCAR 逐日4次1°×1°的FNL再分析资料,通过有、无青藏高原以及将高原高度降低到临界高度的数值试验,研究了青藏高原大地形对我国华南地区2010 年5 月一次持续性暴雨过程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高原大地形对降水的影响显著,随着高原高度的升高,降水增多,高原以东地区的雨带也由北向南移动;高原地形的机械阻挡作用使迎风坡一侧的近地面层附近为强上升运动,背风坡为下沉运动,并分别对应降水的峰值和谷值区;高原对西风气流的爬流、绕流作用明显,高原升高后爬坡作用减弱,以绕流作用为主;高原的加热作用使气流过高原时南支减弱,北支加强,并加强了高原及其东部地区低层的正涡度和高层的负涡度,使高原上空为强烈的上升运动;高原的热力作用使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南、偏西并稳定维持;高原大地形对形成稳定的高原季风环流圈有重要作用;高原地形高度的作用有利于定常波的形成,波动中心对应强上升运动,形成降水的大值区,稳定维持的定常波使得降水持续集中在同一地区,造成持续性暴雨。  相似文献   
19.
The atmospheric stable boundary layer (SBL) with a low-level jet is simulated experimentally using a thermally stratified wind tunnel. The turbulence structure and flow characteristics are investigated by simultaneous measurements of velocity and temperature fluctuations and by flow visualization. Attention is focused on the effect of strong wind shear due to a low-level jet on stratified boundary layers with strong stability. Occasional bursting of turbulence in the lower portion of the boundary layer can be found in the SBL with strong stability. This bursting originates aloft away from the surface and transports fluid with relatively low velocity and temperature upward and fluid with relatively high velocity and temperature downward. Furtherm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ccurrence of turbulence bursting and the local gradient Richardson number (Ri) is investigated. The Ri becomes larger than the critical Ri, Ricr = 0.25, in quiescent periods. On the other hand, the Ri number becomes smaller than Ricr during bursting events.  相似文献   
20.
研究海洋的波候变化是了解海洋动力过程对气候变迁响应的关键。渤海所处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波候在长期风场变化影响下存在阶段性变化特征。文章采用1950~2011年NCEP再分析资料中的渤海海域10 m风场资料,利用SWAN模式模拟逐月渤海波浪的有效波高、波向、波周期,分析该海区波候的变化特征。分析结果显示:1950~2011年期间渤海海域的有效波高呈现下降的趋势;波向角度均呈现上升的趋势,波周期相对平稳,略有上升;有效波高平均下降0.3 cm/a,波向角度平均增加0.12°/a。有效波高在1968年前后显现突变点,波向角度约在1960年突变,波周期在1965年左右出现突变点。渤海波候变化与海气振荡密切相关,是大尺度的大气环流变异导致的结果,长期气候变化背景下,东亚环流天气系统的长期变化(包括东亚季风强度、夏季风北界的移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面积与强度的变化、脊点位置西伸与北进,以及西风指数的强弱变化等),是影响和控制渤海海域波气长期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