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52篇
  免费   756篇
  国内免费   870篇
测绘学   312篇
大气科学   672篇
地球物理   1359篇
地质学   2763篇
海洋学   794篇
天文学   44篇
综合类   393篇
自然地理   1041篇
  2024年   34篇
  2023年   65篇
  2022年   126篇
  2021年   186篇
  2020年   184篇
  2019年   196篇
  2018年   147篇
  2017年   208篇
  2016年   229篇
  2015年   248篇
  2014年   366篇
  2013年   300篇
  2012年   283篇
  2011年   374篇
  2010年   290篇
  2009年   382篇
  2008年   427篇
  2007年   407篇
  2006年   392篇
  2005年   338篇
  2004年   282篇
  2003年   236篇
  2002年   245篇
  2001年   208篇
  2000年   212篇
  1999年   151篇
  1998年   154篇
  1997年   116篇
  1996年   104篇
  1995年   76篇
  1994年   77篇
  1993年   62篇
  1992年   67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31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23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1篇
  1977年   11篇
  1976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莱芜煤矿区矿井水资源综合利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山东省莱芜煤矿区矿坑水排放量大,仅四处国有煤矿排放量即达1700×10  相似文献   
52.
对河西走廊地区石炭系—二叠系沉积演化、生烃条件、储集条件、生储盖组合类型和保存条件进行了研究,认为区内石炭系—二叠系具有良好的油气地质条件,是值得重视的油气勘探新层系。研究区早石炭世—早二叠世早期,以浅海相—海陆交互相沉积为主,前黑山组—太原组发育多套暗色泥岩或炭质泥岩为主的烃源岩,有机质含量中等—较高,以Ⅱ~Ⅲ型干酪根为主,烃源岩演化进入成熟—高成熟阶段;储集层以碎屑岩为主,成岩作用强烈,原始粒间孔隙不发育,但不乏溶蚀孔隙较发育的中等—较好的碎屑岩储集层,而且碳酸盐岩也是区内重要的储集层类;中生界为区域盖层,石炭系—二叠系内部的砂泥岩组合构成纵向上的储盖组合;可形成内生连续式、上生下储式、潜山式等多种生储盖组合类型。石炭系—二叠系广泛分布的油气苗或钻井油气显示,为存在油气生成、运移与聚集的过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3.
南岭地区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是中国主要的钨矿产区,近年来的地质找矿又取得了新的突破.笔者从成矿地质背景分析、矿床类型划分入手,在成矿地质条件优越,钨矿资源丰富,矿床类型复杂,工作程度较高的区域,运用"三步式"资源评价方法,结合地质类比法与及综合地质法等多源地学综合预测理论,采用MRAS资源量评价系统对南岭钨资源潜力进行预...  相似文献   
54.
世界水溶气资源分布、现状及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世界水溶气资源及国内外勘探开发现状统计结果表明,全世界水溶气资源丰富,总量达33 837×1012m3,这比常规天然气资源量(293×1012m3)高两个数量级;中国主要的含油气盆地中水溶气资源也很丰富,43个盆地的水溶气资源量的估算结果达到19×1012m3。对水溶性气藏成藏条件的分析研究认为:丰富的气源、异常高地层压力、储集层和保存条件是形成该类气藏的主要条件。根据天然气溶解的Henry经验定律、分子间隙溶解机理分析,认为溶解和脱气过程中除了考虑温度和压力变化,还存在构造震荡脱气等脱气过程。由于对不同的地层水条件下,天然气的溶解度变化的认识尚不太清晰,且富集条件及静态气藏形成条件是否能够促成动态气藏的形成,以及其他因素对气藏有何影响亦需要深入研究,对国内水溶性气藏资源需要进行系统的评价,确定气藏的有效开发技术方法,以促进水溶性天然气的勘探和开发,增加我国天然气供给的途径。  相似文献   
55.
基于ArcGIS图解建模的水系自动提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丹  曹佳云  付晓婷  唐新庄 《地下水》2011,33(3):128-130
以DEM数据为基础,根据水系自动提取原理和过程,利用ArcGIS模型生成器构造水系自动提取的图解模型,依次实现洼地填充、水流方向计算、汇流累积量计算、矢量河网的生成,从而完成自然水系的一步提取.  相似文献   
56.
顾新鲁  曾永刚 《新疆地质》2011,29(2):226-230
新疆温泉县地处多个构造体系交汇部位,发育多条断裂(裂隙)带,控制着温泉县基底构造及地热资源展布.在充分收集区域地质、水文地质、物探及地热资料基础上,通过对断裂构造特征研究,分析了温泉县地热资源的形成背景、赋存条件、分布规律及特征,为进一步研究、勘探及开发地热资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7.
山东金刚石资源分布规律与结晶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是我国金刚石资源的重要产地,分析了成矿分布规律及结晶学特征。原生矿体产出于金伯利岩体中,具成带成群特点;次生矿赋存于粗碎屑沉积岩中及河流阶地的松散砂矿层中。金刚石由单晶平面晶体、溶解形态的曲面晶体、再生形态的带壳晶体等组成,以浅色为主,尤以盛产彩色金刚石为特色。  相似文献   
58.
面临21世纪的中国水资源问题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9  
新中国成立后,水利建设成绩巨大,面临21世纪,中国水资源的除害兴利,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我国是缺水严重的国家,工农业和城市生活都缺水,而用水十分浪费,水污染很严重;我国又是洪水灾害频发的国家,因此迫切需要组织多学科研究水利建设的新战略;将建立节水型社会作为基本国策,防治江河洪水灾害。  相似文献   
59.
中国海域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   总被引:5,自引:7,他引:5  
天然气水合物是甲烷等天然气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冰状固体物质。据估算,全球天然气水合物中碳的含量等于石油、煤等化石能源中碳含量的2倍。在人类面临化石能源即将枯竭的时候,各国科学家和政府都把目光投向这一未来能替代化石能源的新能源。新生代构造演化历史、沉积条件、沉积环境等显示,南海具有生成和蕴藏巨大天然气水合物资源的条件;南海海域的地震反射剖面多处显示存在BSR反射波;2007年已钻探见到水合物样品。东海冲绳海槽在第四纪的沉积速率高(10~40cm/ka),槽坡存在泥底辟构造和断裂活动,从上新世以来发生过两次构造运动,这些对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是十分有利的;因此,中国海域的天然水合物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在不远的将来它可能成为新的替代能源。  相似文献   
60.
The analysis of the history of the management and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ity, water and sanitation networks in Santiago de Chile throws light on a problem which is central to thinking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services management and territorial splintering: what is the impact of urban policy, in particular housing policy and urban planning, on access to services and on the potential levels of social segregation and institutional splintering of metropolises?The Chilean example is eminently anchored in its political and institutional history. We shall see, for example, that the authoritarian urban policy of the military government, associated with early liberal reform, enabled the improvement of access to networks in every municipality of the Greater Santiago area. However, this success, leading to the integration by urban services of a large territory, does not signify that networks remained neutral as regards the process of spatial segregation. Inversely, we can defend the theory that the presence of an integrated service was a necessary condition and a reinforcing factor of the process of urban spread and residential segregation. This paradoxical argument is a result of the ambivalent liberal network and urban policies of the military government. Urban expansion was largely sustain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integrated infrastructures and universal services. The processes of liberalising land and urban services were mutually sustaining and provided the necessary conditions for the birth of an extremely intense movement of urban sprawl and segregation between 1985 and 20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