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0篇
  免费   101篇
  国内免费   100篇
测绘学   199篇
大气科学   294篇
地球物理   130篇
地质学   346篇
海洋学   7篇
综合类   66篇
自然地理   48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60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94篇
  2016年   61篇
  2015年   71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106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66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84篇
  2008年   108篇
  2007年   80篇
  2006年   88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的理论基础与规律性分析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推动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既是一项国家重大战略,又是一个复杂的长期博弈过程,需要遵循科学理论,尊重科学规律,推动京津冀城市群实现共同繁荣昌盛、共享蓝天白云、共担发展风险、共建世界都会的战略目标。本文从理论上提出了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的科学理论基础与科学规律。认为推进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应以协同论、博弈论、耗散结构理论和突变论作为科学理论基础,其中协同论为核心理论。京津冀城市群的协同发展过程是一个博弈、协同、突变、再博弈、再协同、再突变的非线性螺旋式上升过程,每一次博弈—协同—突变过程,都将城市群的协同发展推向更高级协同阶段,并呈现出阶段性规律。具体包括协助阶段、协作阶段、协调阶段、协合阶段、协同阶段、协振阶段、一体化阶段和同城化阶段共8大阶段。进一步分析认为,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的真正内涵是推动城市群实现规划协同、交通协同、产业协同、城乡协同、市场协同、科技协同、金融协同、信息协同、生态协同和环境协同,建设协同发展共同体。本文成果旨在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科学基础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2.
长株潭城市群污染空间识别与污染分布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何甜  帅红  朱翔 《地理科学》2016,36(7):1081-1090
利用Arc-GIS空间分析软件对各类型污染进行空间识别和分布模拟,探究长株潭城市群污染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 该区大气环境污染以扬尘和煤烟型为主,主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和二氧化硫,重点污染区域在长沙、株洲、湘潭三市主城区,呈点状分布;该区水域整体水质基本达标,水体环境污染以氨氮和各类重金属为主,且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 土壤污染覆盖范围较广,以株洲市的石峰区为代表,以镉污染最为严重,主要原因为重化工业排污累积。总之,株洲污染最严重,湘潭和长沙次之。污染空间的形成与长株潭城市群的地形地势及三类污染元素之间的转化有较大关联。  相似文献   
193.
孙阳  姚士谋  张落成 《地理科学进展》2016,35(11):1381-1387
高铁作为城市群内部物质与信息交流的基础设施,是城市扩展和城市间相互联系的重要通道,而城市群则是被高铁系统压缩了空间的众多城市空间。本文通过采集长三角城市群380个高速铁路客运数据建构20×20的矩阵,建立了基于高铁客流的长三角城市群城市间联系的矩阵,并在此基础上对长三角城市群内外空间结构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①长三角城市群核心城市上海、南京、杭州、宁波间城市网络联系密度高于其他廊道城市间联系;②长三角城市群核心城市向外延伸的轴线联系加强,主要表现为上海与镇江、嘉兴,南京与丹阳、湖州,苏州与常州、昆山等城市间联系紧凑;③在城市群“空间流”分层方面:第一层级主要分布在长三角地区“沪—苏—锡—常”及其沿线;第二层级城市网络主要由“沪—宁”及其沿线路线构成;第三层级城市网络主要由“沪—杭—甬”及其沿线路线构成;第四层级城市网络主要由上海—金华—义乌及其沿线路线构成。  相似文献   
194.
城市地形图数据库建设是城市测绘部门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回顾了地形图数据库建设的历史,分析了城市地形图数据库建设中存在的供求关系、生产和管理关系、各道工序间的关系、质量和效率的关系等4个关系及其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95.
数字城市信息共享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简要评述数字城市概念、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数字城市的核心是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数字城市的灵魂是信息共享,并从信息共享理念、政策与组织保障、公共信息平台支撑、信息更新保证、技术标准支持和持续资金保障等方面,讨论了实现数字城市信息共享需要采取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6.
试论经济中心型城市旅游的商务主导模式--以汕头市为例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彭华 《地理科学》1999,19(2):140-146
城市旅游是当代旅游的主体,旅游职能也是当代城市的一个重要职能,提出考虑城市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必须分析影响产业发展的诸因素,以针对性地找到推动城市旅游发展的主动因素。经济中心型的城市旅游主体市场产生于以大流通为标志的广泛经济联系,以商贸为代表的大流通业是经济活力的核心,商务旅游是这一类城市旅游发展的主导。  相似文献   
197.
陈彦光  刘继生 《地理科学》1999,19(2):114-118
城镇体系在理论状态下的三角点阵格局暗示着现实中的交通网络在一定时空条件下具有DBM模型的某些特征。从形态分析和维数对比两个方面论证了区域交通网络扔Laplacian分形性质,认为可用DBM模型模拟城镇体系-交通网络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从而揭示其动力学机制。  相似文献   
198.
绿洲型城镇体系的空间组织格局--以甘肃省酒泉地区为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绿洲城镇体系表现出明显的地域个性。就酒泉地区而言,疏密相间、 反差极大的窨密度组织,“团块-轴各”的空间网络组织及松散的空间相互作用是绿洲区域城镇体系空间组织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99.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理  邓毛颖 《热带地理》1999,19(1):71-75
城市的发展基于对环境资源的利用,但这一利用的同时又造成了对环境资源不可避免的破坏,如何维持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就成为当今城市研究的主题。本文就当今城市发展中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做了较深入的探讨,并相应提出了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种种对策。  相似文献   
200.
Diving has become a booming branch of the tourism business. The economies of many countries with reef-lined coasts depend on high numbers of tourist divers; the resultant degradation of reefs by mechanical damage is accepted due to the short-term gain from the tourism business. Many activities of recreational diving do not particularly require coral reefs – any varied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e.g. a wreck) may be sufficiently attractive.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needs of nature conservation and the economic interests of diving tourism can be mitigated by the formation of artificial underwater attractions as reef substitutes. Based on experiments in the northern Red Sea, we propose to deposit calcium minerals from the seawater in situ by electrolysis on a template of any desired shape. After transplantation of living coral fragments, a diverse community will develop. With this method different modules can be designed and formed on the seabed which can serve different needs such as diver training,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d recreation as well as reef rehabilitation. By a combination of such modules, a recreational underwater park can be formed well suited to function as a DAD (diver aggregation device) and therefore, divert diver pressure from the natural reef.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