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5篇
  免费   402篇
  国内免费   428篇
测绘学   13篇
大气科学   357篇
地球物理   239篇
地质学   1356篇
海洋学   114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53篇
自然地理   66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65篇
  2018年   66篇
  2017年   94篇
  2016年   91篇
  2015年   76篇
  2014年   85篇
  2013年   118篇
  2012年   90篇
  2011年   122篇
  2010年   82篇
  2009年   132篇
  2008年   120篇
  2007年   103篇
  2006年   115篇
  2005年   89篇
  2004年   76篇
  2003年   65篇
  2002年   54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42篇
  1998年   46篇
  1997年   39篇
  1996年   45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4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应用1979-2005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资料和OLR,NCEP/DOE AMIP-Ⅱ再分析逐日资料,探讨南海-西北太平洋季风槽中TC(简称MTTC)群发的可能机理,得到以下几点结论:(1)5~10月季风槽强度及形态与索马里越赤道气流的强弱、副高的位置以及南半球澳洲冬季风的强弱密切相关,不同区域季风槽强度增强都...  相似文献   
102.
冲绳海槽轴线地质特征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冲绳海槽位于东海大陆架与琉球岛弧之间,海槽中发育着一系列平行轴向延伸的地堑型正断层。穿越海槽的地震剖面证实了海槽扩张中心的存在,扩张轴沿海槽轴线方向延伸。由于地堑构造中心的扩张速率较大,由某引起的海槽中心下陷的速率大于沉积作用的补偿速率,使海槽中心海底出现明显的下陷。在轴线的大陆坡一侧,陆源沉积占绝对优势;轴线的岛坡一侧,以火山坡碎屑、浮岩、有孔虫软泥为沉积特征。  相似文献   
103.
结合野外露头层序地层研究,探讨了羌塘盆地龙尾错地区中上侏罗统地层层序地层划分及其C、O、Sr同位素响应.认为自中侏罗统布曲组(J2b)-上侏罗统雪山组一段(J3xs1)可划分出三个三级层序.其中布曲组-索瓦组二段下部,C、O、Sr同位素在同一层序内呈有规律变化:在TST体系域内δ13C、δ18O、87Sr/86Sr均值较高,在纵向变化曲线上表现为正偏,而在HST体系域内表现为相对的负偏.其纵向上的三次明显正偏与负偏可分别对应于三次海底的停滞与扩张.文章同时分析了个别异常样品的数据特征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104.
在区域构造变动、岩性组合、沉积相构成、测井曲线特征等研究基础上,利用层序地层学原理,对苏里格庙地区上古生界层序地层进行了研究.将在苏里格庙含油气区上古生界划分出5个层序组,并在晋祠组到石盒子组中划分出14个三级沉积层序,分别发育于陆表海、三角洲、河流3种沉积背景之下.建立层序地层格架,以体系域为单位探讨了层序地层格架内主要含气层段-层序8、9的砂体展布规律.研究表明,以体系域为单位编制的砂体等值线图,更细致地刻画了砂体的展布,砂质储集体的发育和空间展布受控于沉积环境,主要发育在低位体系域中.  相似文献   
105.
东海西湖凹陷第三系反转构造及其对油气聚集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东海西湖第三纪凹陷经历了早期裂陷和晚期挤压的构造作用,形成了现今规模宏大的反转构造。反转构造是先存的张性断裂后期受到挤压逆冲反转而形成的一种挤压构造与拉伸构造在垂向上叠加的复合构造。按反转强度的差异,本区的反转构造可划分为简单断展型和穿透断展型2种基本类型;按反转构造的几何样式,又可分为简单后冲反转、复合“Y”字型反转、“火”字型反转和花状反转等。凹陷内发育有东缘、中部、西斜坡边缘等3个反转构造带。沿中央凹陷带的反转作用最强,东缘次之,西斜坡边缘最弱。  相似文献   
106.
墨西哥湾南部晚侏罗纪主力烃源岩的形成条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墨西哥湾不同时代可采储量的分布特征和油源对比资料的分析认为,晚侏罗纪烃源岩是墨西哥湾南部最主要的烃源岩。资料显示,晚侏罗纪优质烃源岩形成的主控因素是稳定的构造和沉积条件以及超咸的还原环境,其中,"世界顶级"的晚侏罗纪提塘阶烃源岩主要形成于超咸的碳酸盐岩和/或蒸发岩沉积环境,属半深海还原环境,有机质以藻类为主,推测烃源岩中的有机质可能与极端干旱气候条件下的藻类勃发有关。  相似文献   
107.
位于右江造山带北缘的毛安、播老等地,发现了上二叠统吴家坪组灰岩中的卡林型金矿,丰富了黔西南卡林型金矿的赋矿层位,本文从描述该类型金矿的矿床地质特征,分析了该类型金矿的成矿地质条件,探讨其地质意义,并对下步找矿提出建议,可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8.
The diagnosis of the conchostracan genus Tenuestheria from the Lanxi Formation in Jinhua, Zhejiang Province in Southeast China is revised following an examination of the type species under a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which revealed some morphological features on the carapace that had not been recognized previously. The importance of the Tenuestheria Fauna is considered in the context of correlation of six Turonian–Santonian formations in this region of China. The value of the Cenomanian Nemestheria and Turonian Linhaiella faunas in correlating the underlying early Late Cretaceous formations is also noted.  相似文献   
109.
梅冥相 《古地理学报》2007,9(2):117-132
上扬子区特别是贵州及其邻区的寒武系娄山关群发育一套化石贫乏的浅水台地相白云岩,横跨中、上寒武统,厚度上千米,自北西向南东随着沉积环境水体的加深逐渐相变为开阔海台地相灰岩、陆棚相泥页岩等。由于化石贫乏难以进行详尽的年代地层划分,但是发育石盐假晶泥晶白云岩所反映的沉积环境水体变浅以及发育颗粒白云岩所反映的水体加深,表明可以应用从岩相序列到沉积相序列的方法对该套白云岩进行层序地层划分,成为在“海平面变化的框架内探讨沉积相迁移”的典型代表。巨厚的贫乏化石的娄山关群白云岩与下伏厚度较小、产三叶虫化石的陡坡寺组白云质细粒混合岩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它们组成了1个二级层序,并可以划分为7个三级层序。陡坡寺组细粒混合岩系代表了二级海侵作用所造成的水体加深,而娄山关群白云岩自北西向南东进积尖灭则代表了二级海退过程所造成的水体变浅。该二级层序本身即是1个总体向上变浅的沉积相序列,其相序组构与三级层序相似,三级层序的相序组构与那些由岩相序列所组成的若干环潮坪型米级旋回也具有相似性。因此研究区娄山关群白云岩构成了1个复杂而有规律的、独特的层序地层格架,并由此反映了沉积物的时间演变序列和沉积相的空间展布特征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代表了其古地理演变过程既受制于海侵加深和海退变浅的时间过程,同时又受控于沉积环境水体自北西向南东由浅变深的空间变化过程。娄山关群白云岩的层序地层研究表明:层序地层学研究的核心是沉积物的时间演变序列以及沉积相的空间展布形式所代表的规律性,并根据这种规律性进行地层划分和对比。  相似文献   
110.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ancaster Sound Trough Mouth Fan (TMF) and glacial history in Arctic Canada were studied using a high‐resolution seismic profile across the entire fan and two piston cores. Stacked tills separated by erosion surfaces on the shelf pass seaward through till deltas into thick transparent glacigenic debris flow (GDF) deposits on the slope, separated by thin, well‐stratified glaciomarine layers. An age model was built by ties to the Ocean Drilling Program Site 645. The deepest GDF on the seismic profile was indicative of the onset of shelf‐crossing glaciation in the Early Pleistocene. The transition of the growth of Lancaster Sound TMF from an aggradational sequence (unit M) to an aggradational–progradational sequence (unit F) occurred at the Middle Pleistocene transition in glacial cyclicity. In the most recent glacial cycle, GDF sheets were deposited during Heinrich events 4 and 2 according to the correlation of the main detrital carbonate beds in two piston cores. The outmost till wedge reflects the maximum advance of the grounding glacier, far seaward of previously proposed Last Glacial Maximum ice extent. Copyright © 2011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