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13篇
  免费   514篇
  国内免费   800篇
测绘学   72篇
大气科学   1133篇
地球物理   959篇
地质学   523篇
海洋学   361篇
天文学   20篇
综合类   117篇
自然地理   342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44篇
  2022年   86篇
  2021年   123篇
  2020年   133篇
  2019年   135篇
  2018年   125篇
  2017年   110篇
  2016年   118篇
  2015年   144篇
  2014年   162篇
  2013年   166篇
  2012年   171篇
  2011年   178篇
  2010年   130篇
  2009年   181篇
  2008年   130篇
  2007年   159篇
  2006年   145篇
  2005年   112篇
  2004年   97篇
  2003年   82篇
  2002年   79篇
  2001年   61篇
  2000年   81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72篇
  1997年   82篇
  1996年   78篇
  1995年   66篇
  1994年   69篇
  1993年   40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41.
利用激光强度信息分类激光扫描测高数据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三维机载激光扫描测高数据中不仅含有每个激光脚点的位置和高程信息,而且越来越多的系统同时能提供激光脚点回波信号的强度信息。不同反射面介质对激光信号的反射特性不一样.用实测的数据对激光回波信号的强度信息进行统计标定,并基于标定结果.实现了联合激光强度信息和高程信息进行分类的算法.获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42.
春季北方气旋活动的气候特征及与气温和降水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利用1948-2002年NCEP/NCAR再分析逐日海平面气压资料以及中国160站的降水和气温资料,分析了春季北方气旋活动频数和强度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两者与中国降水和气温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春季北方气旋活动频繁,存在明显的两个高值中心,分别位于蒙古国的中部和我国东北北部地区。春季北方气旋活动频数和强度均存在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伴随着一次全球性的年代际气候跃变,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无论是频数还是强度均出现了显著的突变。春季北方气旋活动频数主要对我国北方地区的降水和气温有一定影响,活动频数多(少)年,我国华北大部、新疆北部降水偏少(多);北疆地区气温回升(下降),甘、宁、陕、内部分地区偏冷(暖)。80-90年代春季北方气旋活动频数的偏少,强度的减弱,导致我国北方地区沙尘暴次数比70年代减少.  相似文献   
43.
非地转强迫对Fitow(0114)暴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利用非静力中尺度模式MM5对 0 114号台风Fitow从 2 0 0 1年 8月 31日 0 0时~ 9月 2日 0 0时 (UTC ,下同 )的降水过程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 ,MM5对Fitow登陆过程中暴雨落区和强度的模拟与实况比较一致。模拟结果较好地再现了暴雨的中尺度特征。正是维持少动的台风倒槽和嵌入其中的中小尺度系统相互作用造成了暴雨的发生、发展 ,而高、低空中尺度散度场的配置对暴雨有很好的指示意义。在华南台风暴雨区无论是高层还是低层 ,都存在很强的非地转作用 ,非地转涡度项对散度倾向项是重要的强迫因素 ;但非地转作用的实现与中高纬度地区有本质的区别 ,在低层非地转作用是由于强的位势场气旋涡度 (- 2  <0 )与弱的流场气旋涡度 (fζ >0 )不平衡产生的 ;而高层非地转作用是由于强的位势场反气旋涡度 (- 2  >0 )与弱的流场反气旋涡度 (fζ <0 )不平衡产生的。非地转作用是暴雨中尺度系统上升运动发展的触发机制。从动力学角度解释了用非地转 Q矢量散度场来判断暴雨落区要比用准地转 Q矢量散度场好的原因。  相似文献   
44.
用SSM/I微波遥感图像分析海上台风的螺旋云带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游然  许健民  张文建 《气象学报》2002,60(4):477-485
文中介绍了美国国防气象卫星专用微波成像仪 (SSM /I)上各通道的特性 ,分析了大气中各种粒子 (尤其是云滴和降水滴 )对各通道辐射的吸收和散射效应。通过对SSM /I图像上台风单通道剖面、双通道散点图的分析 ,揭示了台风在微波图像上表现形式的内在物理原因。在此基础上 ,设计了一个降水指数 ,方法是 :将 85 .5GHz的吸收段对称拉伸到散射段的延长线上 ,然后求归一化后的 19.35 ,37.0GHz和经拉伸处理的 85 .5GHz图像 3者的平均值。 3个通道合成降水指数克服了 37.0GHz对大雨滴不敏感 ,和 85 .5GHz对中等大小雨滴不敏感的缺点 ,比原始单通道微波图像更清楚地显示了台风的螺旋云带结构  相似文献   
45.
登陆台风Winnie(1997)的数值模拟研究Ⅱ:结构演变特征分析   总被引:26,自引:14,他引:26  
利用“登陆台风Winnie(1997)的数值模拟研究Ⅰ”的数值模拟结果 ,讨论了Winnie(1997)台风在登陆后变性阶段和重新加强阶段的环流、动力和热力结构特征以及演变过程。在结构上 ,变性阶段主要完成了从基本对称的垂直分布到斜压非对称分布的转换。在变性阶段的初期 ,热力和动力以及环流结构上都还留有一些热带气旋的影子 ,但是在强度和空间分布上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同时也反映了台风登陆后由于下垫面的变化 ,使来自海面的暖湿水汽输送呈明显的不对称分布 ,导致热力结构上的不对称分布。到变性阶段的后期 ,无论从环流结构还是动力结构上 ,都形成了和冷暖锋相对应的倾斜分布特征 ,并且和冷空气对应的锋区在低层侵入到气旋中心 ,使热带气旋经过变性阶段最终演变为锋面气旋。在重新发展阶段 ,通过与西风带低槽的结合 ,变性后的气旋获得了重新发展的机会。并且在此过程中得到了一次来自附近洋面的高暖湿能量的输送 ,也为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使变性后的气旋进一步加强为成熟的温带气旋。  相似文献   
46.
台风活动对副热带高压位置和强度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7,他引:9  
利用一个浅水模式,实施了6组时间积分为4-5个模式日的试验,研究了台风对副热带高压中心位置及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台风和副热带高压的相互作用可以使高压中心位置西移,强度增加。据此讨论了台风活动和西北地区东部干旱之间统计联系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47.
According to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ctivities of summer monso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Standardized index,Is,has been designed that integrates a dynamic factor(southwesterly component) and a thermodynamic factor(OLR) for the indication of summer monso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With the index determined for individual months of June,July and August and the entire summertime from 1975 to 1999,specific months and years are indicated that are either strong or weak in monsoon intensity,The variation is studied for the patterns and Is‘s relationship is revealed with the onset of summer monsoon and the precipitation in Guang-dong province and China.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quasi-10 and quasi-3-4 year cycles in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the monsooon over the past 25 years.When it has an early(late)onset,the summer monsoon is usually strong (weak),In the strong(weak)monsoon,years,precipitation tends to be more(less)in the first raining season of the year but normal or less(normal)in the second,in the province,but it would be more(less) in northeastern China and most parts of the northern china and south of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and less(more)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river,western part of northern China and western China.  相似文献   
48.
从一般的热力学原理或其它自然原理对唯象关系所强加的限制,能够演绎出大气系统的一系列热力学性质。利用非平衡态线性热力学导出了湍流K闭合理论中湍流交换系数同唯象系数的关系,从理论上证明大气系统热量湍流输送同水泡之间存在交叉耦合,还导出了湍流强度同速度和位温梯度的关系,从而证明速度和位温空间分布的非均匀性是湍流之源。并证明湍流强度定理,不可压缩气体和各向同性湍流大气中,湍流强度正比于速度与位温梯度的标积。进而证明大气涡旋定理,位温的切变将导致涡旋运动或各种环流运动,速度涡度等于速度同位温相对梯度的矢积。展现了线性热力学在大气系统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9.
呼伦西白金矿点外围异常查证工作中,采用围山短水系沉积物测量为主,土壤测量为辅的方法,圈定以金为主的综合异常8处,发现金矿脉4条(III~VI号)、锑矿化带1处,取得了较为明显的地质找矿效果。该方法可供同类地区开展异常查证时参考。  相似文献   
50.
1999年山西大同Ms 5.6地震的震源断层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大同震区先后在 1989、1991和 1999年发生MS >5地震 ,利用大同遥测地震台网的记录资料进行比较精确的地震序列震源定位 ,结合宏观烈度分布和震源机制解资料 ,详细地分析对比了 3次子序列的异同。结果显示 ,1999年MS5 .6地震的震源断层是走向NWW、长 16km、宽12km、埋深 5km以下、倾角近直立的左旋走滑断层。而前 2个子序列是NNE为主的右旋走滑断层活动所致 ,表明地震破裂方向发生了变化。这种 2个以上方向先后出现、并且强弱有别的地震破裂是普遍存在的 ,表明震源环境的复杂程度与地震序列的类型有关。虽然震区存在NE向的大王村断裂和NW向的团堡断裂 ,但目前没有证据说明震源断层和 2条构造断层连通。 3次子序列的震源断层都是走滑断层 ,也和 2条构造正断层有别。 1999年的子序列可能属于新破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