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7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77篇
测绘学   36篇
大气科学   304篇
地球物理   139篇
地质学   123篇
海洋学   76篇
天文学   38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2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741.
^40Ar/^39Ar测年中的冷却年龄和变形年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王勇生  朱光 《地质通报》2005,24(3):285-290
^40Ar/^39Ar法年龄数据的解释与Ar同位素在矿物中的封闭温度有关。冷却年龄只能限制变质——变形事件发生的时间区间,不能真正代表地质事件的发生时间。因此,必须想办法得到变形年龄。本文从封闭温度概念出发,探讨了压力、冷却速率、有效扩散范围和几何形态、颗粒大小、动力学参数等对矿物封闭温度的影响,介绍了新近提出的“封闭窗”概念,并讨论了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获得变形年龄。  相似文献   
742.
草原生长期地表辐射和能量通量月平均日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利用2008年5—9月锡林浩特国家气候观象台辐射和通量观测资料,分析了锡林浩特典型草原生长期各辐射分能量和同期能量通量的月平均日变化以及地表能量闭合度.结果表明:草原生长期总辐射月平均日最大值出现在7月,平均日最大辐射强度达到753.14W·m-2,最小值出现在5月,为697.27W·m-2.受地表反照率和太阳总辐射的影响,生长期反射辐射最大值出现在5月份,平均日积分值为4.92MJ·m-2;9月份最小,平均日积分值为3.76MJ·m-2.生长期获得的辐射能量为1385.67MJ·m-2,平均净辐射(Rn)强度为104.52W·m-2;感热通量(H)共支出640.39MJ·m-2,日平均强度为53.40W·m-2;潜热通量(LH)共支出772.96M·m-2,日平均强度为55.10W·m-2.Rn和H+HL+G线性回归的结果显示,草原生长期日平均能量闭合率为90%,能量不闭合程度为10%.  相似文献   
743.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低压异常研究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砂泥岩压实特征、压力成因的研究,结合上古生界不同岩性的组合关系分析,认为上古生界非烃源岩与烃源岩、砂岩和泥岩的地层压力成因有明显区别。非烃源岩系统泥岩的异常高压主要由“非均衡压实”作用产生;而生气作用是烃源岩增压的关键因素,同时也是上古生界天然气运移、成藏的主要动力源;砂岩与泥岩弹塑性有明显差别,构造抬升剥蚀成为砂岩降压的主要机理,而对泥岩影响有限,石千峰-上石盒子组非烃源岩目前仍具明显非均衡压实特征,多处于高压异常,而储层表现为低—正常压力,目前上古生界为一个高低压相间共存的复杂压力系统。上古生界压力的形成与演化历史表明,对于上古生界用流体势的高低来研究互不连通砂体之间的区域运移可能并不适宜。利用Berg临界烃类柱高度的公式计算,上古生界储层能引起天然气运移需要的最小连续气柱高度在22.07 m~67.36 m,远大于砂岩的单层厚度(5 m~15 m)。从天然气的生产能力、天然气聚集、成藏角度分析,山2段毛管中值压力平均值小于6.21MPa、砂岩厚度大于4 m以上的优质储层,才具有聚集、成藏和产出天然气能力,而排驱压力大、孔隙结构差、厚度小的砂岩,由于成藏动力小于成藏阻力,难于形成具规模的气层。  相似文献   
744.
季学武 《水文》1999,(1):2-5
长江三峡工程大江截流的水文泥沙实时信息与预报成果是大江截流优化设计、科学研究,安全度汛,施工组织和调度决策的重要依据。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根据与中国长江三峡开发总公司鉴定的合同,在总结葛洲坝等工程截流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应用当今世界上可靠、先进的技术,创建了三峡大江截流水文泥沙监测系统和龙口水文预报模型,及时提供了各项水文信息预报成果,技术资料齐全,成果可靠,圆满地完成了合同所确定的各项任务,为  相似文献   
745.
The Mesozoic evolution of the Mongol-Okhotsk Ocean (MOO) ha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the configuration of the modern Asian continent. Although a scissor-like closure of the MOO has long been proposed, when and how the MOO closed are still hotly debated, especially the timing of initial closure of the MOO in its western segment, hindering our understanding of both the evolution of the MOO and tectonics of the northern Asian continent. In order to uncover the timing of initial closure of the MOO, we performed a multidisciplinary study in sedimentology, detrital zircon U-Pb dating and paleomagnetic on the Late Triassic clastic strata from the Tarvagatay Block and the Amuria Block (AMB) on the both sides of the Mongol-Okhotsk Suture. The upper Triassic strata on both sides of the suture were dominated by plant fossil-bearing alluvial-fluvial facies sediments, which unconformably overlain pre-Triassic geological units, indicating a terrestrial setting after the closure of the MOO. Detrital zircon U-Pb dating results revealed consistent age distribution patterns for samples from both sides of the suture with a predominant peak at ∼253–251 Ma and a secondary peak at ∼359–357 Ma, representing two main arc magmatic events during the bidirectional subduction of the MOO in the Late Devonian-Early Carboniferous and Late Permian-Early Triassic. Coeval Late Triassic paleomagnetic poles were obtained from the northern AMB and Tarvagatay Block, revealing a comparable paleolatitude of the AMB (∼31–33°) and Tarvagatay Block (∼32–34°) in the Late Triassic, arguing for that the western segment of the MOO should have closed at the Late Triassic. The compilation of sedimentology, detrital zircon U-Pb dating, magmatic and paleomagnetic evidence provides integrated constraints on the Late Triassic initial closure of the MOO in its western segment.  相似文献   
746.
本文利用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WRF)并采用谱逼近方法,对2021年冬奥测试赛期间的一次冷湖过程进行模拟研究,探究了冷湖发展前后风温场的垂直变化规律,揭示了冷湖形成及消亡的具体原因。研究结果表明,静稳的天气形势是冷湖过程维持及发展的大背景条件。冷湖发展期间,逆温层由上至下迅速建立,谷底出现偏东—东南向的冷径流。受重力下坡风的影响,冷空气不断向谷底堆积,冷湖深度增加。日出后,越山的系统风重新建立,逆温层从底部消蚀,冷湖结构破坏。夜间的强辐射冷却作用是冷湖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辐射冷却强度的差异会引起冷湖降温幅度的差异,后半夜辐射冷却作用的突然加强为冷湖中后期的维持及发展创造有利条件。通过分析冷湖发生前后位温廓线、摩擦速度及边界层高度随时间的演变,均可印证湍流活动的发展是逆温消散、冷湖结构破坏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