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09篇
  免费   279篇
  国内免费   256篇
测绘学   625篇
大气科学   130篇
地球物理   321篇
地质学   724篇
海洋学   124篇
天文学   200篇
综合类   246篇
自然地理   1074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156篇
  2021年   156篇
  2020年   134篇
  2019年   176篇
  2018年   103篇
  2017年   160篇
  2016年   158篇
  2015年   122篇
  2014年   122篇
  2013年   177篇
  2012年   152篇
  2011年   131篇
  2010年   114篇
  2009年   131篇
  2008年   137篇
  2007年   148篇
  2006年   126篇
  2005年   115篇
  2004年   138篇
  2003年   115篇
  2002年   98篇
  2001年   78篇
  2000年   83篇
  1999年   56篇
  1998年   53篇
  1997年   43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有利于统一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强化规划实施监督,推进政府部门间的数据共享及政府与社会之间的信息交互,各级政府正在大力开展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的建设工作。目前各类规划数据类型众多,但是存在规划数据体系不科学、数据间缺乏关联、不易融合,以及难以联动更新等问题。因此,本文首次提出了规划实体,以南京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公共设施专项规划为研究对象,重点开展了规划实体编码体系、属性设计及关联关系构建等研究,并且进行了实例验证。研究表明,基于规划实体形成的规划数据体系更加科学,能够有效实现数据间的关联融合及动态更新,为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的构建提供了新的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972.
近年来,随着我国海洋开发利用规模的持续增长,不同项目重叠用海的问题开始凸显,海域立体分层使用模式得到广泛关注。海域立体分层使用以海域的立体性、多宜性等自然属性为基础,以协调竖向空间的用海活动为目的,是未来海洋空间管理制度体系变革的方向之一。现行的海域空间“平面化”管理思路,使海域立体分层使用面临竖向空间边界不清、二维海籍管理模式不适用、缺少立体空间规划及利益相关者协调难度大等问题。通过借鉴土地立体分层使用的经验,结合海域空间自然特征与开发利用特点,分别从海域分层方法、三维海籍信息表达方式、海域立体空间规划、设立海域役权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海域空间立体分层使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73.
In Singapore, owners of private housing estates reaping windfalls through collective sales have been subject to the news media's sensational coverage of the topic. While collective sales will give rise to new developments that regenerate the country's landscape to reflect the image and identity of an entrepreneurial city, efforts to resist this wealth generating urbanism are subject to erasure. Instances of minority owners disinterested in profit-making using the courts to save their homes from the collective sale juggernaut are certainly emblematic of the inherent tension between one's home as housing and home as investment repository. Drawing upon ethnographical experiences from a housing estate built for public officials in Singapore, this article's use of the Lefebvrian theory of spatial production sheds light on how minority owners unmotivated by monetary windfalls (re)produce spaces of their homes that are overtly inimical to the impulses of majority owners to monetize their homes at high premiums.  相似文献   
974.
塔娜  申悦 《地理学报》2020,75(4):849-859
在流动性不断增强与居民活动模式日益多样化的背景下,城市社会空间分异与隔离的内涵不断扩展,居民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的空间隔离受到关注。以活动空间为基础的社会空间分异研究快速兴起,以期从更加动态的视角理解城市社会空间。基于上海市郊区问卷调查数据,构建活动空间共享度指标,建立个体尺度的活动空间分异指数和孤立指数,刻画社区内不同收入群体的活动空间隔离状况,并建立活动空间共享度的多层模型分析活动空间隔离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居住在同一社区的不同收入居民之间存在活动空间隔离,居民更愿意与其社会经济属性相似的人共享活动空间。活动空间隔离程度受到个体社会经济属性、社区设施状况、社区周边环境、社区人口密度和社会混合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居住在人口密度高、社会混合度高、社区商业配置良好、公共空间充足的开放社区能提高居民的活动空间共享度,增加不同群体社会接触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75.
全球地方化视角下旅游地尺度重组——以浙江乌镇为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权力、资本与空间的作用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地理学的重要议题,近年来旅游地通过丰富的空间实践接驳全球化进程,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鲜活的案例。以浙江乌镇为研究案例,通过全球地方化的研究视角,结合Harvey的资本循环理论和Smith的尺度重组理论提出分析框架,将尺度重组理解为一种由权力、资本作用于多尺度空间而形成的复杂过程。基于质性研究方法,对乌镇从“前旅游阶段”向“旅游阶段”和“后旅游阶段”转变过程中的尺度重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乌镇尺度重组过程是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变革的微观映射;乌镇尺度重组是全球、国家、区域、地方等不同等级空间尺度“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双向综合作用的结果;乌镇尺度重组具有作为权力、资本与空间互动作用下的方式和结果的双重属性,权力、资本与空间之间的交互逻辑是其核心机制;乌镇的空间实践在微观层面上拓展了权力、资本与空间相关探讨的研究范围。作为介于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空间单元,乌镇的全球地方化实践走出了一条“兼容二元”的现实路径,这对改善中国当前城乡发展不平衡现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76.
郭文  黄震方 《地理研究》2020,39(4):907-921
采用田野调查、参与观察、深度访谈等方法,对旅游背景下竹地摩梭人“家”空间的多维生产与身份认同建构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① 竹地摩梭人的宗教信仰及其在不同时代的流转,规约着摩梭村民日常空间实践中的自然观、世界观和道德观,具有心物自洽和身心统一性;竹地摩梭人“家”空间具有系统性,体现在村外层、村寨层、家址层、祖母房和身体层不同尺度空间圈层中,其空间秩序和意义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生态意识和人地关系;② 以旅游为媒介的资本、权力和消费等结构性力量相互交织和渗透,对竹地摩梭人“家”空间带来了微观地理空间的社会关系、文化意义和人地关系的重塑,且具有多维空间的交互辩证生产性;③ 随着竹地“家”空间的多维生产和微观地理重塑,出现了以人本主义为特征的前因式认同建构、以结构主义为特征的后果式认同建构,以及以“价值认同,情感不认同”和“价值不认同,情感认同”为特征的“中间型”认同建构。竹地摩梭人对“家”空间旅游化实践的身份认同建构,暗含和折射了村民对“家园”和“家国”的认同状况。④ 竹地“家”空间的旅游化,本质上是传统民族空间资本化的实践过程,归根结底是新时代“地方”对发展路径和方式的选择,但未来需要调适“家”空间资本化和发展异化之间的矛盾。此外,竹地“家”微观地理空间的案例剖析,在理论上补充和延伸了学术界既有“家”的理论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977.
陈维肖  刘玮辰  段学军 《地理研究》2020,39(10):2330-2344
当前,以“流空间”视角阐释现代交通运输方式在实现区域一体化中发挥的作用,通过关联性描述其网络空间组织过程,能为交通与城市体系互动发展提供科学支撑。基于此,以2000年以来铁路客运班次数据为依托,应用社区发现算法分析长三角城市群铁路客运网络及空间变化特征,结论如下:① 城市群发育出京沪社区、浙江社区、皖江社区和苏中北社区等子群,各社区内部为铁路客运联系的主要范围和方向,且表现出差异性空间联系格局变化;② 高内部联系社区具有较高外部社区间联系强度,枢纽城市间多发生跨社区高联系,形成不依赖于铁路可达性的“核心-边缘”式结构;③ 按空间特征将各社区分为单核心社区、双核心社区、多核心社区和无核心社区,从社区内联系模式看,核心城市数量不断减少、较高联系通道不断发育,但两者间存在不匹配;④ 从社区间联系模式看,高速铁路在增强跨社区交流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核心城市间联系增强,客运网络由通道指向转变为枢纽指向。  相似文献   
978.
FDI技术转化及制造业集聚创新空间响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娜  伍世代 《地理研究》2020,39(6):1311-1328
基于FDI技术转化的视角,结合264个城市17年连续面板数据,运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交叉项模型、空间杜宾模型和热点探测法,分析FDI技术转化机制及制造业集聚创新空间响应路径,结论:① FDI技术转化是制造业集聚创新的重要驱动力;② 基于马歇尔外部性的分析发现集聚规模效应和FDI技术外溢的双向作用是FDI技术转化的作用机制;③ 区域、行业和区位3个视角的路径研究揭示FDI嵌入制造业集聚促进跨区域生产网络链接,推动FDI技术转化在生产网络中传导,进而促进创新生产网络形成,带动邻近空间TFP增长,缓解极化发展问题,促进区域平衡发展。该研究试图为中国构建新型开放和创新体系,促进制造业集聚转型升级和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佐证和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979.
王成  龙卓奇  樊荣荣 《地理研究》2020,39(7):1609-1624
研究在解析乡村生产空间系统适应性内涵、构建其分析框架的基础上,从易损性、稳定性、响应三个维度构建乡村生产空间系统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适应性评价模型评价重庆市江津区近11年乡村生产空间系统运行状态,辅以障碍度模型诊断并测算其适应性障碍因子和适应性障碍度,进而提出针对性策略以破解其所面临的现实困境,结果表明:2007—2017年江津区乡村生产空间系统适应性总体呈波动上升且不断增强趋势,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稳步提高;系统适应性障碍度由稳定性、响应障碍向易损性障碍转变,其关键障碍因子为化肥使用量、农膜使用量、乡村生产总耗能、城镇工矿用地面积、乡村环保投资额占比等;以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强化环境保护为前提降低系统易损性,拓展富硒特色农业增值空间和有效增加乡村资金、人才与技术投入提升稳定性与响应能力是增强乡村生产空间系统适应能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980.
在实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重大工程背景下,构建科学合理、面向区域发展与公众需求的规划策略是地理学和生态学等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基于人地系统耦合框架,分析从生态修复规划到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在规划思想、目标、性质、对象、路径等方面发生的转变。以人地矛盾突出的典型区域——粤港澳大湾区为案例,分析大湾区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形势,从发展人地和谐的生态修复战略、整体保护生态空间、充分发挥生态要素综合功能、强化机制保障等方面,构建了问题识别-战略引导-整体布局和分区施策为主线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策略和思路,以延拓人地系统论,丰富规划理论和方法,为其他地区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