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2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45篇
测绘学   26篇
大气科学   90篇
地球物理   21篇
地质学   39篇
海洋学   13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4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利用雨雪分寸重建福州前汛期雨季起始日期的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阐述清代福州雨雪分寸记录的特点;并利用福州1961-2010年器测降水记录,分析福州3~7月降水特征,提出辨识福州前汛期雨季开始日期的指标。在此基础上,根据清代福州雨雪分寸记录的内容和形式,分类构建利用雨雪分寸辨识福州前汛期雨季起始日期的方法;依据日降雨分寸、降雨日期和强度、时段的降水日期(或时段起止日期)及降水日(次...  相似文献   
92.

亚洲夏季风强弱、雨季来临早迟与我国夏季旱涝的关系密切,因此深入探究亚洲季风的长期变化规律及其各子区域季风系统的相互联系与稳定性具有重要科学意义。文章在参考中国气象局据气象观测资料制定的西南地区雨季开始期行业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历史文献清代雨雪分寸的记载特点,重建了1736~1911年成都地区的雨季开始日期序列,分析了其年际-年代际变化的基本特征,并与昆明、华南、长江中下游和华北等地的雨季开始日期序列进行了对比。发现:历史时期成都雨季的初始日与1951~2015年一致,均为5月6候;1740s~1790s、1840s~1850s、1880s~1890s、1960s~1970s和2000s雨季来临较早,而1800s~1830s、1860s~1870s、1900s、1950s和1980s~1990s雨季则推迟;尽管中国东部季风雨带在历史时期的推进过程与现代基本一致,差异为1~3天,但随着季风强度的变化,表现出明显的年代际波动;成都雨季受到南亚季风和东亚季风的共同影响,其雨季来临早晚的变化与昆明相关性更高,与长江中下游梅雨季开始的早晚关系不明显。此外,研究结果还显示亚洲季风在1980~2000年减弱的现象,也曾经发生在1810~1830年。

  相似文献   
93.
PhotoScan是俄罗斯生产的一套用于摄影后处理软件,具有自动化、并行处理等特点。本文基于PhotoScan与无人机遥感影像进行测试,结合实际经验提出一种快速生产DOM的方法,可为相关部门生产提供一定的指导与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4.
求算界限温度日期的一种新方法──样条函数插值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某站点各月平均气温,通过计算机,用样条函数插值法模拟年温变化曲线,进而直接求算出主要界限温度初终日期、间隔日数及其相应积温,并与用滑动平均法得出的结果进行了比较检验。  相似文献   
95.
利用1951~2000年的NCEP/NCAR逐日再分析风场、比湿和海平面气压资料,得到南海区域的整层水汽通量。根据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后水汽通量的特征分析,定义了南海夏季风爆发指数IVIMT,并确定出1951~2000年南海夏季风的爆发日期。通过分析发现,利用该指数可以合理地确定南海夏季风的爆发时间。  相似文献   
96.
Recent explorations in Cueva Charles Brewer, a large cave in a sandstone tepui, SE Venezuela, have revealed silica biospeleothems of unprecedented size and diversity. Study of one — a sub-spherical mass of opaline silica — reveals a complex, laminated internal structure consisting of three narrow dark bands alternating with two wider light bands. Uranium-thorium dating has produced 3 stratigraphically correct dates on the light bands from 298 ± 6 (MIS 9) to 390 ± 33 ka (MIS 11). U concentration is only 30-110 ppb. Initial 234U/238U ratios are high and increase over time from 1.8 to 5.3. Growth rate is very low, the fastest, at 0.37 ± 0.23 mm/ka, in MIS 9. Trace element and heavy metal content of the dark bands is distinc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light bands. It is hypothesized that the dark and light bands correlate with drier/glacial and wetter/interglacial periods, respectively, and that this sample probably began to grow in MIS 13. The cave is in a region that straddles a regionally important ecotone: the speleothem isotopic and trace element variations may preserve a useful paleoclimatic signal. This is the first published suite of U-Th dates from a single silica speleothem and the longest Quaternary record for this region.  相似文献   
97.
The Mendocino Fracture Zone, a 3,000-km-long transform fault, extends from the San Andreas Fault at Cape Mendocino, California due west into the central Pacific basin. The shallow crest of this fracture zone, known as the Mendocino Ridge, rises to within 1,100 m of the sea surface at 270 km west of the California Coast. Rounded basalt pebbles and cobbles, indicative of a beach environment, are the dominant lithology at two locations on the crest of Mendocino Ridge and a40Ar/39 Ar incremental heating age of 11.0 ± 1.0 million years was determined for one of the these cobbles. This basalt must have been erupted on the Gorda Ridge because the crust immediately to the south of the fracture zone is older than 27 Ma. This age also implies that the crest of Mendocino Ridge was at sea level and would have blocked Pacific Ocean eastern boundary currents and affected the climate of the North American continent at some time since the late Miocene. Basalts from the Mendocino Fracture Zone (MFZ) are FeTi basalts similar to those commonly found at intersections of mid-ocean ridges and fracture zones. These basalts are chemically distinct from the nearby Gorda Ridge but they could have been derived from the same mantle source as the Gorda Ridge basalts. The location of the 11 Ma basalt suggests that Mendocino Ridge was transferred from the Gorda Plate to the Pacific Plate and the southern end of Gorda Ridge was truncated by a northward jump in the transform fault of MFZ.  相似文献   
98.
广东开汛日期的多尺度物理统计预测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小波分析、Lanczos滤波器、相关分析、最优子集回归和交叉检验等方法,研究了广东开汛日期的多尺度变化特征及其与全球不同地区前期海温场、500hPa高度场的关系,建立了广东开汛日期的多尺度最优子集回归预测模型并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广东开汛日期存在显著的准6年和较明显的准17年周期振荡。广东开汛日期在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尺度上与前冬海温场和500hPa高度场上共有20个显著相关区域,分别取对应时间尺度上显著相关区域的平均值作为预报因子,对相应时间尺度的广东开汛日期做最优子集回归,建立了相应的预测模型,以年际和年代际尺度上的预测值之和为广东开汛日期的预测值。所建立的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效果,其中拟合值与实况值相差在5天以内的事件命中率为41.5%,10天以内的为60.4%。1951—2010年的交叉检验结果表明,广东开汛日期预测值和实况值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33,通过了α=0.0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预测值与实况值相差在5天以内的事件命中率为26.7%,10天以内的为45.0%,因此,所建立的多尺度最优子集回归预测模型对广东开汛日期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99.
利用1979—2018年青藏高原(简称高原,下同)卫星积雪数据集、华南地区261站逐日降水及ERA5再分析资料,探讨了高原冬季积雪与华南前汛期降水的联系。结果表明:1)高原西部积雪与华南前汛期降水的正相关关系最为稳定,其主要影响前汛期的锋面降水,对夏季风降水的影响较小;2)华南前汛期在高原西部积雪偏多年比偏少年偏早20 d,使得前汛期降雨日数偏多,持续时间偏长,总降水量偏多,而降水强度受积雪的影响较小;3)高原积雪偏多年,积雪的冷却作用形成了低层异常反气旋环流,而东亚沿岸为“+-+”的位势高度异常,中纬度“西高东低”的环流配置有利于中高纬冷空气南侵,使得华南上空温度偏低,同时偏强偏南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了低纬地区偏南气流和水汽输送。3—4月锋面在华南北部南北摆动,4月初偏北干冷空气南侵和偏南暖湿气流的持续北推使得锋面加强,触发了前汛期的较早建立;积雪偏少年冷空气和偏南暖湿气流均较弱,华南北部锋面在4月初中断,4月中下旬华南北部锋面在偏北弱冷空气和偏南暖湿气流的共同作用下重新建立,从而华南前汛期开始偏晚。  相似文献   
100.
人参和西洋参冬季需要覆盖防寒才能安全越冬, 覆盖时间和揭膜时间对安全越冬及出苗影响很大, 为确定最佳防寒覆盖时间和揭膜时间, 2021年11月—2022年6月在吉林省抚松县开展分期覆盖和分期揭膜试验, 研究不同覆盖时间和揭膜时间对人参和西洋参越冬期地温及出苗影响。结果表明:人参和西洋参出苗率随着覆盖时间推迟而下降。5 cm地温降至0℃时覆盖防寒, 人参和西洋参出苗率最高, 是最佳覆盖防寒期;5 cm地温降至-12℃以下覆盖西洋参大部或全部冻死;5 cm地温瞬时低至-14℃时人参出苗率仍达75%;5 cm地温在-14~-8℃之间波动, 极端最低为-16℃的裸地人参全部被冻死。人参出苗时5~20 cm地温约为8~9℃, 西洋参略高于人参。用高绝热纤维被覆盖防寒, 揭膜越晚地温越低, 出苗越晚, 揭膜时间影响出苗进度, 与最终出苗率相关不明显;最佳揭膜时间需根据地形具体分析, 早春常发生霜冻地块可结合气候预测, 通过揭膜时间控制出苗进度避免春季冻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