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028篇 |
免费 | 720篇 |
国内免费 | 95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84篇 |
大气科学 | 1488篇 |
地球物理 | 785篇 |
地质学 | 1418篇 |
海洋学 | 545篇 |
天文学 | 23篇 |
综合类 | 162篇 |
自然地理 | 20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6篇 |
2023年 | 47篇 |
2022年 | 103篇 |
2021年 | 113篇 |
2020年 | 124篇 |
2019年 | 160篇 |
2018年 | 111篇 |
2017年 | 126篇 |
2016年 | 115篇 |
2015年 | 143篇 |
2014年 | 195篇 |
2013年 | 171篇 |
2012年 | 169篇 |
2011年 | 184篇 |
2010年 | 160篇 |
2009年 | 226篇 |
2008年 | 226篇 |
2007年 | 288篇 |
2006年 | 209篇 |
2005年 | 219篇 |
2004年 | 175篇 |
2003年 | 155篇 |
2002年 | 171篇 |
2001年 | 122篇 |
2000年 | 122篇 |
1999年 | 114篇 |
1998年 | 126篇 |
1997年 | 107篇 |
1996年 | 93篇 |
1995年 | 61篇 |
1994年 | 73篇 |
1993年 | 46篇 |
1992年 | 55篇 |
1991年 | 56篇 |
1990年 | 32篇 |
1989年 | 19篇 |
1988年 | 31篇 |
1987年 | 12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4篇 |
1979年 | 1篇 |
1978年 | 3篇 |
197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7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粘性土为主的地基强夯的时效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浦东国际机场飞行区跑道地基强夯工程(三标)实测的不同时间的静力触探资料,讨论以粘性土为主的地基强夯强度增长的时效现象,得出:粘性土为主的地基,强夯的加艇具有滞后特性。 相似文献
22.
本文用广义逆矩阵理论讨论了时间域航空电磁数据的反演方法.以水平二层大地和球体模型为例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这种方法对时间域电磁数据的反演是行之有效的.对于理论数据,一般仅需迭代数次即可稳定地收敛到真值.通过奇异值分析,可以确定一个模型中的相对重要参数和无关紧要参数;对于求解某一特定参数,可确定哪些数据起决定性的作用.由奇异值分解而得出的信息密度矩阵、模型分辨矩阵,分别给出了模型响应拟合数据和模型参数分辨率的度量.这些信息对于时间域航空电磁系统的设计、野外测量和资料解释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最后给出了实例. 相似文献
23.
开采沉陷土体变形与孔隙水压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通过实验、实测和理论分析研究了开采沉陷土体变形与孔隙水压力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随着开采的进行,土体的应力变形发生变化造成了超静孔隙水压力的产生和消散,反映在土体变形上出现随开采时间延续而发展的附加压缩和膨胀变形,这种压缩或膨胀在土体的不同部位相互叠加,有时还叠加了底部含水层水位下降引起的地面下沉。这些结果揭示了厚松散含水层地区开采沉陷特殊性的机理,对开采沉陷预测及水体下采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4.
25.
圆弧状沉积盆地与软土单覆盖层出平面地表运动对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解析方法,通过圆弧状沉积盆地与同样参数的软土均匀单覆盖层的对比,研究沉积盆地对平面SH波二维散射效应和其出平面地表运动。数值对比结果表明:(1)波垂直入射时盆地中央地表位移幅值反应,其随频率变化形式与软土单覆盖层的地表运动有较强的对应性,且此时单覆盖层地表位移幅值为其下降;(2)盆地的二维散射效应特点显著波的汇聚作用使盆地中的地表运动显著放大,总体上较软土单覆盖层的地表位移幅值要大,其频域内的最大反应则明显大于单覆盖层情况,但最大反应在盆地表面出现的位置依赖于入射波角度、盆地深宽比和盆地的软硬程度;(3)沉积盆地中地表位移运动有强烈扭转效应,且随盆地变软和入射波频率增高而增强。 相似文献
26.
火山玻璃风化层的透射电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透射电镜(TEM)和X射线能谱(EDX)研究了长白山天池火山1000年和4000年前两次大喷发产生的火山玻璃风化层特征.TEM分析显示,4000年前大喷发浮岩中的火山玻璃风化层平均厚度3.7 mm,1000年前大喷发浮岩中的火山玻璃风化层平均厚度为1.0 mm.EDX分析显示,两次大喷发浮岩中的火山玻璃风化层化学组成与火山玻璃相比富Al、Fe,而si减少.火山玻璃风化层富Al发生在Al的浓度较高的中到弱酸溶液中(pH=5~6),火山玻璃表面形成含有少量的非晶质的Al、Si、Fe物质,这些非品质的次生物质是火山玻璃风化早期阶段形成的.天池火山喷发物中火山玻璃的微观特征的差异可能与火山喷发年代和喷发后的环境有关,研究天池火山不同期次喷发物中火山玻璃的微观特征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7.
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双层柱面网壳在多点输入下的地震反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对于网壳结构的地震反应研究大部分仍然采用一致输入,特别是没有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对网壳结构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MSC.Nastran的二次开发,用等效线性化方法考虑土体的非线性,对土体采用三维实体单元建模,并对土体在基岩面上采用地震动的多点输入,计算分析了大跨度双层柱面网壳的动力反应,并且与一致地震动输入下网壳结构的地震反应进行了对比,考察了两者之间的差异,深入分析了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下,双层柱面网壳结构在多点输入和一致输入下的地震反应规律,并得出了一些重要结论。 相似文献
28.
影响北京的一例沙尘天气过程的起沙沉降及输送路径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选取2012年4月27-28日影响北京的一次沙尘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发现在本次过程中,沙源地区的沙尘暴主要发生在地面冷锋和500 hPa槽后,在近地层强烈的感热加热与中低层冷平流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不稳定层结及深厚的混合层,最高可达600 hPa,是沙尘天气能够影响下游地区的重要条件。本文还通过分析等熵混合层厚度变化及其平流过程来追踪沙尘天气的输送路径和定位沉降地,发现本次过程有两种传输路径,一种是沿辽宁北部向东而后转向东北方向,主要沿等熵混合层平流向下游移动,之后随着等熵混合层的接地沉降到近地层,该路径影响高度较高;另一种是沿辽宁南部向东南方向移动,混合层平流较清楚,但沉降时与东北路径明显不同,在辽东半岛东部地面辐散气流及下沉运动的作用下发生沉降,并随冷锋后冷高压南侧的东风回流向西输送影响北京地区。另外,由于混合层之上的稳定层明显下压,使沙尘输送高度偏低。运用HYSPLIT模式模拟的前、后向轨迹证实了上述两种输送路径,表明北京的扬沙天气是由东风回流造成的。 相似文献
29.
海水中光合作用有效光强(PAR)的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分布在海水中的悬浮颗粒物是造成PAR在水中衰减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在风与潮混合作用较强的近海。已有的研究表明:PAR在水中是呈指数衰减的,并且在悬浮物颗粒物分布比较稳定时,光衰减系数k与悬浮物体积浓度线性相关。在生态模型中,往往需要利用k获得水下光强,而衰减系数k很难直接通过观测得到,因此本文目的就是建立衰减系数与悬浮颗粒物体积浓度的关系,后者可通过观测得到。经过对2个航次与2个定点观测数据的处理,得到了PAR衰减系数分别与所有粒径悬浮物颗粒物总体积浓度以及3种粒级(黏土、粉砂、细砂)悬浮物体积浓度之间的线性关系式,并且发现相对于细砂,较小粒径的黏土、粉砂的浓度能更好的表征PAR的衰减特性。 相似文献
30.
Global seismicity catalogs are sufficient for characterizing double seismic zones (DSZs) in subducting slab and facilitate to estimate layer separation without inconsistent uncertainties as local catalogs.Previous studies have show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DSZs layer separation and plate age while correlation for those younger than ~60 Ma is suspicious.The lacking of DSZs with layer separation less than 10 km further makes it difficult to precisely estimate such correlation.Thus,we incorporate eight DSZs data determined through local seismicity into globally-determined dataset and reexamine such correlation.The best fitting results show that both a linear model and a square root of plate age can mathematically fit the layer separation well.However,it is difficult to distinguish these two models when plate age is greater than ~20 Ma since their difference is less than 2 km.However,if extrapolation is possible,both models should provide physical information thatDSZs will not form if there is no subducting lithosphere.As a result,the DSZs cannot be produced until the oceanic lithospheric age becomes greater than 0.9 Ma in the square root model while the linear model gives a misleading result.As such the square root model demonstrates the relationship physically better than the linear one,it still needs further test in the future with more available data,nevertheless,our study might also provide evidence for the suggestion that the plate age is a primary control factor of the DSZs geometry as well as the subducting process which disregards any local tectonic stresse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