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50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151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7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1.
韩桂荣  何金海  梅伟 《气象科学》2008,28(6):649-654
本文对2003年7月4日-5日江淮梅雨期间的一次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多尺度的详细分析.环流背景、中尺度对流云团和水汽条件分析表明,这次特大暴雨是在典型梅雨的有利环境背景形势下,由梅雨锋上的中尺度对流系统造成的,地面低压、低层切变线及西南低空急流与这次特大暴雨过程有着密切的关系.强降水中心与中尺度对流云团的关系十分密切,中β尺度云团的生成合并增强,和其中中γ降水系统的存在,导致了降水强度的局地性差异.江淮流域主要表现为经向水汽通量的辐合区,强水汽通量舌与低层高θse的舌区一致,暴雨过程中水汽的快速集中主要是通过风场散度项造成的,局地风场的辐合在水汽快速集中起主要作用.低层充沛的水汽则通过气旋性涡度柱中的强上升气流输送到对流层的中高层.  相似文献   
42.
利用MICAPS3.0常规天气图、中尺度WRF模式﹑海南岛自动站资料对第0907号热带风暴"天鹅"异常路径及造成海南省北部﹑西部地区特大暴雨降水过程的原因进行分析,分析表明,造成0907号热带风暴"天鹅"的移动路径复杂变化和"莫拉克"的云系影响有关,两个热带气旋在一定距离内产生"双台风"效应;此次特大暴雨降水过程是由于中低空海南岛北部及西部有偏北气流与西到西南气流强辐合,西南气流把孟加拉湾东移来的水汽,聚积于海南省北部﹑西部地区,增强了水汽辐合;涡度场反映对流云团云顶高度深厚有利于强降水云团的发展及维持。另外,海南岛地形抬升作用使得西部地区降水明显增幅。  相似文献   
43.
利用Micaps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加密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和GOES卫星资料,从环流背景、水汽条件、动力条件、不稳定机制等方面,重点对2008年7月22日襄樊罕见特大暴雨的中尺度观测特征与物理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特大暴雨是在副热带高压、高空槽、西南低涡、切变线和地面倒槽的共同作用下发生的:切变线上对流云团在暴雨区合并、加强是造成襄樊罕见特大暴雨天气的直接原因,强降水发生在TBB低值中心;沿低空急流建立的从南海到华中地区的水汽通道,为暴雨发生发展直接输送暖湿空气;低层强烈的水汽输送和水汽辐合使暴雨区大气湿层迅速增厚,为暴雨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和整层正涡度的配置以及强的垂直上升运动,为暴雨发生提供了动力条件;能量锋锋生、湿度锋锋生对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发展具有触发作用.  相似文献   
44.
两次西南低涡造成广西暴雨差异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ECMWF 2.5°×2.5°客观分析资料和MICAPS常规资料,对2008年6月12日和16日两次西南低涡影响,造成广西暴雨范围和强度明显差异的成因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6.12"过程西南低涡深厚,其发展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强盛的西南低空急流;而"6.16"过程西南低涡较浅薄,其发展过程中无西南低空急流的配合;(2)"6.12"过程低涡发展强盛,涡旋度大,正涡度值达200 hPa高度,上升运动强烈;而"6.16"过程低涡发展较弱,涡旋度小,正涡度值只到500 hPa高度,上升运动相对较小;(3)"6.12"过程水汽来源于孟加拉湾和南海,水汽辐合强;而"6.16"过程水汽仅来源于孟加拉湾,水汽辐合较弱;(4)两次西南低涡影响,对流层上下之间的风垂直切变小,有利于中尺度对流云团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45.
46.
The spring persistent rains (SPR) over southeastern China (SEC) is a synoptic and climatic phenomenon that is unique in East Asia. Su cient evidence proves that it results from the mechanical and thermal effects of the giant Tibetan Plateau (TP), but its temporal span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are not clear at present.A climat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NCEP/NCAR circulation and sensible heat data shows that at the 13th pentad of the solar year (1st pentad of March) there are remarkable increases in the sensible heating over the main and southeastern part of the TP, the southwesterly velocity over the southeastern flank of the TP and SEC, and rainfall over SEC, indicating the onset of the SPR.However, after the 27th pentad of the solar year (3rd pentad of May), these variables, except for the sensible heating over the main part of the TP, decrease rapidly. The ridge line of the subtropical high in the mid-low troposphere over the South China Sea (SCS) slopes northward instead of southward as before. The rain belt center over SEC shifts to the SCS and the SCS monsoon breaks out, indicating the end of the SPR. Hence, it is reasonable to define the SPR temporal span from the 13th to 27th pentad of the solar year. Data analysis and numerical sensitivity experiments show that, although the warm and cold airs converge at about 30°N in the SPR period, the distribution and intensity of the SPR rain belt are obviously in influenced by the topography of the Nanling and Wuyi Mountains (NWM). The mountains can block and lift cold and warm airs, strengthening frontogenesis and rainfall. As a result, the axis of the SPR rain belt is superposed over that of the mountain range. Accordingly,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SPR extends over most of the SEC, more speci cally, to the south of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30°N), and to the east of 110°E.  相似文献   
47.
用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理论第二方法的概念,找出一个与大气扰动微分方程组有关的李雅普诺夫函数δ ̄2S,用δ ̄2S与其导数乘积的符号确定系统的稳定性,诊断暴雨落区和强度。在1993年6~8月暴雨预报试验中,三峡地区发生8次暴雨过程,报出5次。  相似文献   
48.
徐宝祥  周秀骥 《高原气象》1999,18(3):436-440
“海峡两岸及邻近地区暴雨试验研究”项目经数载酝酿,筹划,在各界气象同行和有关人干的积极推动和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最后获批准并列为国家“九.五”攀登计划志项,并在1998年取得了重要进展。本文概要介绍这一项目的科学目标,研究 近期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49.
徐群  施丹平 《大气科学》1993,17(4):462-468
上年6月南方涛动指数(SOI)和盛夏(7-8月)我国东部季风雨带位置及江淮下游雨量存在显著的相关,经过分析,发现此种遥联是通过长达15个月的如下海-气相互作用形成的:偏强(弱)的南方涛动会伴随着赤道中-东太平洋海面水温偏低(高);此种趋势会从上年6月持续到次年初春,而同时冬季中太平洋中低纬经向海温梯度(△T)即趋向减弱(增强),向中高纬的热量输送偏少(多).△T和随后春夏各月北半球100hPa高度场和500-100hPa厚度场的相关计算表明,正高相关区从热带中太平洋区逐步向东亚中纬输送,这可能反映出高空热量经由一系列行星波西传并于盛夏抵达东亚中纬,从而影响到100hPa层青藏高压东部的伸缩、我国东部季风雨带的南北位置和江淮下游的旱涝趋势.  相似文献   
50.
该文分析了1991年7月中国江淮暴雨洪水期间赤道太平洋沃克环流及沿115°E哈得莱环流的逐日演变特征。结果发现在暴雨时期赤道东风减弱,西风加强,反哈得莱环流(即季风环流)在中国东部上空加强。在暴雨期间,高低空散度风场的分析指出,在低空出现明显的散度风越赤道气流,而在对流层上部出现散度风的流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