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2篇
  免费   325篇
  国内免费   225篇
测绘学   83篇
大气科学   114篇
地球物理   419篇
地质学   816篇
海洋学   67篇
天文学   12篇
综合类   209篇
自然地理   522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46篇
  2022年   56篇
  2021年   55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67篇
  2018年   63篇
  2017年   72篇
  2016年   58篇
  2015年   61篇
  2014年   94篇
  2013年   91篇
  2012年   116篇
  2011年   117篇
  2010年   90篇
  2009年   118篇
  2008年   77篇
  2007年   132篇
  2006年   121篇
  2005年   111篇
  2004年   104篇
  2003年   82篇
  2002年   62篇
  2001年   52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3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51.
基于遥感技术的三峡库区土壤侵蚀量评估及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利用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对三峡库区的土壤侵蚀进行定量评估,并进一步分别利用MODIS、TRMM遥感数据对其变化影响的主要因子植被覆盖和降雨侵蚀力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5年土壤侵蚀总量为11 979.19×104t,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2 087 t/(km2·a),与2000年土壤侵蚀模数2 381 t/(km2·a)相比,减少了294 t/(km2·a).库区东部长江两岸大部分地区植被出现增长趋势,位于研究区边缘附近植被变化不明显;库区降雨侵蚀力总体呈增加趋势,同时降雨侵蚀力年际变化存在较明显的空间差异性.  相似文献   
952.
为了探索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壤中黏土矿物组成及其含量的变异规律,以贵州省普定县和荔波县不同石漠化阶段典型土壤的黏土矿物为例,采用X-射线衍射仪图谱分析方法,计算得到黏土矿物组成及其含量,探讨不同石漠化阶段黏土矿物组成变化规律及其含量之间的线性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石漠化阶段黏土矿物的组成是相同的,均为高岭石、蒙脱石和伊利石;在未石漠化、轻度石漠化、中度石漠化阶段,蒙脱石在剖面表层的质量分数分别为27.82%、29.34%、58.32%,高岭石分别为21.39%、31.81%、36.93%,伊利石分别为50.79%、38.85%、4.75%;在西南喀斯特地区,各石漠化阶段伊利石与蒙脱石的含量之间以及伊利石和高岭石的含量之间都呈显著的线性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70 3、-0.945 6;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壤相似的成土作用和成土环境造成了黏土矿物相同的组成,而黏土矿物含量的差异说明各成土作用的程度或阶段是不同的;粉粒中的黏土矿物主要为石英和白云母,而砂砾中的黏土矿物主要为石英.  相似文献   
953.
本文是继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影响的综合评价之后,针对三峡工程兴建与否和何时兴建等目标的延续课题。继承前期研究综合评价的基本框架。分为评价对象系统;时间动态系统;影响识别系统。包括3个次系统,23个子系统、100个评价因子的巨型系统工程。假设不同的变化条件,评价因子、因素和系统,在不同时间内的生态环境状况与理想状态的位差和生态的可能变化趋势,作出预警。  相似文献   
954.
长江三峡库首区近期重力场动态变化   总被引:15,自引:11,他引:4  
利用向上解析延拓方法分析了1988~2003年底(首次蓄水后)长江三峡库首区重力场的动态变化,并分析了首次蓄水过程中重力变化的基本特征。主要结论有:库区存在一定的重力变化背景和地壳密度变异条件;向上解析延拓方法能较好地分离不同波数域重力变化特征,其中长波数信息反映较深处或较大尺度异常密度体效应;首次蓄水过程中的重力变化显示强烈的库水荷载效应和明显滞后的库水渗透效应,其中江北地区水的渗透明显强于江南地区。  相似文献   
955.
长江三峡水库诱发地震的成因类型   总被引:9,自引:7,他引:2  
分析了三峡水库诱发地震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库水位变化与地震频度、强度的相关性;讨论了微震群的成因类型。其成因类型主要为岩溶陷落型、塌矿型、裂隙(层面)错动型和水诱发作用下的构造型。  相似文献   
956.
Based on the field investigations,this paper analyzes systematically the achievements and problems of constructing the demonstrating areas of the ecological rebuilding and econom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Hexi,Gansu Province,and then the thoughts on constructing the demonstrating areas are brought forward.It is considered that all kinds of ecological demonstrating areas should be merged in order to construct large-scale characterized demonstrating areas which go beyoud the district.In other words,in Hexi Region,Zhangye District should be constructed as the largest ecoagriculture demonstrating area of high technology;Wuwei District should be constructed as the largest ecological demonstrating area of agricultural comprehensive exploitation;JinJia District,which is the shortened form of Jiuquan and Jiayuguan,should be constructed as the largest ecotourism demonstating area;and Jinchang City should be constructed as the largest ecoindustry demonstrated area.At the same time,the constructing pattern should be selected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circumstances;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ould be applied to construct the demonstrating areas and accelerate the industrialization in the big market.Additionally,is is important to smooth the constructing system and implement the flexible and efficacious running mechanism,and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committee should be organized on administer the ecological demonstrating areas in Hexi Region.  相似文献   
957.
横断山区干旱河谷有四类,即干热河谷、干暖河谷、干温河谷和干凉河谷。不同河谷类型有与其相适应的果树种类,且不同河谷类型的生态条件与典型落叶果树(如梨、苹果、葡萄、石榴、桃、樱桃等)的高产优质关系密切。由此,区内发展落叶果树生产存在着潜力,并有可能建立三个落叶果树商品基地。  相似文献   
958.
从人为干扰明显、生态性脆弱、幅度范围在1 000km2的角度出发,该文选取了长三角地区无锡市为研究对象。通过采用多因子加权叠加模型方法获取了研究区的生态斑块,借助景观指数等探讨了生态斑块粒度效应及其临界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以生态斑块为研究斑块类型时,类型水平景观指数、景观水平指数和面积变化指数均具有明显粒度效应,并存在临界粒度和尺度域现象。2)三类指数的临界粒度一致为粒度2,即实际为60m;尺度域分别为(2,30)、(2,10)和(2,10),综合尺度域为(2,10),即实际为60~300m,是符合研究区特性的尺度域。在该尺度域范围内,指数粒度变化响应曲线变化平稳,蕴含的生态过程较为相似,进行尺度推绎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959.
河西内陆干旱区地表和地下水资源的相互转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根据有关台站的水文气象观测资料及"九五"国家科技重点攻关项目"96-912"专题有关成果,对甘肃省河西内陆干旱区地表水、地下水资源的数量、分布特征与变化规律及相互转化关系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内陆干旱地区的地表径流主要形成于中、高山区,散失于山前平原和沙漠。径流的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冰雪融水和地下水。降水量及其时空分布对水资源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这里降水、河川径流与地下水转化关系十分明显。内陆干旱地区水资源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从山区到平原地表水与地下水在不同地质地貌单元间的相互转化,并且由径流源区的山区到河流下游的平原,不同区域、不同地段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转化关系及地下水的流动模式亦不相同:即由降水与冰雪融水下渗所形成的山区地下水绝大部分以基流形式排泄,形成地表径流进入盆地;而河流在进入盆地或平原区流经透水性极强的山前冲、洪积平原后又大量渗漏补给地下水,山前冲、洪积扇平原的地下水沿地形坡降向冲积平原运动至冲积扇缘地带后,由于含水层土壤颗粒变细,导水性减弱,形成地下水溢出带,地下水沿沟壑呈泉水大量溢出地表,汇集成泉沟进入河流而转化成为地表水。在冲、洪积扇以下的冲积平原上,潜水含水层土壤颗粒细,地下水埋藏浅,径流水平流动缓慢,地下水以垂向水量交替为主。在自然状态下,冲积平原下游直到尾闾湖;洪水季节(洪水季节外,河川径流量很小甚至没有)河流泻洪通过河道补给地下水,余水进入尾闾湖。正是水量不大的河水及其所转化形成的地下水维系着西北内陆干旱地河流下游地区的绿州的存在和这里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这些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转化过程的这种特征直接影响本地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模式。目前,在上游地区大规模发展经济、开发水资源的情况下,随着地表径流利用率的不断提高和地下水得到的补给减少,许多地方泉水量减少甚至枯竭,原来的泉灌区被迫变为井灌区。冲积平原下游即使在洪水季节也很难接受上游地表径流的补给,造成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植被死亡,土壤荒漠化。因此,内陆干旱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必须从整个流域的角度出发进行统一的合理的规划,总结不同类型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经验教训,逐步建立不同类型最优化的水资源利用模式,这将对今后干旱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60.
This study presents a novel cloud masking approach for high resolution remote sensing images in the context of land cover mapping. As an advantage to traditional methods, the approach does not rely on thermal bands and it is applicable to images from most high resolution earth observation remote sensing sensors. The methodology couples pixel-based seed identification and object-based region growing. The seed identification stage relies on pixel value comparison between high resolution images and cloud free composites at lower spatial resolution from almost simultaneously acquired dates. The methodology was tested taking SPOT4-HRVIR, SPOT5-HRG and IRS-LISS III as high resolution images and cloud free MODIS composites as reference images. The selected scenes included a wide range of cloud types and surface features. The resulting cloud masks were evaluated through visual comparison. They were also compared with ad-hoc independently generated cloud masks and with the automatic cloud cover assessment algorithm (ACCA). In general the results showed an agreement in detected clouds higher than 95% for clouds larger than 50 ha. The approach produced consistent results identifying and mapping clouds of different type and size over various land surfaces including natural vegetation, agriculture land, built-up areas, water bodies and snow.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