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2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24篇
地球物理   29篇
地质学   52篇
海洋学   2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91.
闵凡花  王盘兴 《气象科学》2004,24(3):373-378
简要总结了近年来北半球春季平流层环流季节转换研究的若干进展。涉及平流层环流季节转换的特征、某些影响因素、与对流层环流的关系及平流层环流季节转换的应用。由于平流层季节转换早于对流层,其深入研究可为短期气候预测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92.
用国家气象中心1995-1997年6-9月份的T106数值预报产品,运用统计,分析的办法,对晋中市11个县市的温度,降水,风向风速的24,36,48,72h的预报进行了试验研究,并建立了《晋中市分县气象要素短期预报系统》,本文统直接挂接在MICAPS系统下,自动处理数值预报产品资料,制作晋中市11个县市的温度,降水,风向风速的24-72h滚动预报,预报结果以晋中市区域图为底图显示,该系统运行稳定,速度快,对各气象要素均有较高的预报水平。  相似文献   
93.
印尼苏门答腊大地震和珠江大洪水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1991年,郭增建发现1912~1914年缅甸、云南峨山和安达曼群岛3次7级以上地震发生后产生大量水汽,导致1915年珠江特大洪水.2005年3月26日,王涌泉向有关方面反映苏门答腊巨震后,珠江可能发生大洪水,6月珠江果然出现了大洪水.巨震引起地壳释放出携热水汽,叠加到西南气流上,季风爆发后,被带到中国的华南地区形成暴雨.由于地下裂隙复杂和不畅,放气可滞后1 a.2004年12月~2005年12月南海地区850 hPa水汽通量距平明显呈现出高峰值.杜乐天等判读美国MOPITT的850 hPa高度地球排气图,发现2002年9~11月印尼上空几百万km2有高出常年10倍以上的C0强烈排气.震前数月,印度洋东北部有持续性“长波辐射“.对苏门答腊震区地震前后的潜热通量的时空变化过程的分析,发现了在地震前20 d里,震中附近潜热通量发生了显著的异常变化.巨灾预测属世界科学难题.重大自然灾害一经发生,极易借助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依存、制约关系,引发出一系列灾害-由损失较轻灾害扩展为损失较大灾害,从一个地域空间扩散到另一个更广阔的地域空间.因此,利用卫星遥感、红外技术分析大地震前后水汽变化,进一步探索地气耦合机制,是一个关键科技问题.  相似文献   
94.
利用2003—2005年法库县气象站的地面常规气象资料和2006年12月在调兵山地区进行的低空污染气象探测资料,分析了调兵山地区低空污染气象特征。结果表明:该地区各类型风廓线出现频率比较均匀,而且由于下垫面相对平坦,因此风廓线指数与国标推荐值类似;文中定义N,NE,NNE和ENE四个方位的风向为对调兵山市区大气污染的不利风向,而其他方位为有利风向,按地面风统计本区不利风向的频率为20.88%,有利风向的频率为79.12%。  相似文献   
95.
青藏高原科研文献地理信息空间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多学科的协同、渗透、交叉已成为当代科学发展的重要趋势,文献计量学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集成是拓展GIS应用领域的一个新兴方向。许多与地理空间位置有关的信息包含在大量地学科研文献中。从CNKI文献数据库收录的研究青藏高原的科研文献中提取研究区、样带和采样点等位置相关信息,运用GIS技术进行空间分析和展现。结果显示,青藏高原研究的主要学科领域集中在生态环境及其变化、地质与地球物理特征及其演化、资源及其勘探、地质工程等方面。有关青藏高原的研究在空间分布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对青藏高原的研究从西南、西北到东南、东北区域,其受关注的程度逐渐增加。祁连山脉、羌塘高原、青海湖、青藏公路、青藏铁路和川藏公路等是研究的热点区域。沿经度和纬度方向不同区间研究的分布也不同,研究热点区域呈现出从青藏高原中部向东北部转移的趋势。多数采样点和观测点沿交通干线分布,并且随着与交通干线距离的增加数量明显减少。GIS技术在关于青藏高原的文献计量分析中得到了有效应用,有助于挖掘出大量与空间位置相关的信息,从而深入分析青藏高原研究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96.
用新老两台高频大地电磁仪,在同一测点上进行一致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新款仪器在50Hz频率的陷波能力较强,老款仪器陷波能力相对较弱.在200~63100Hz频段上两台仪器一致性较好.两台仪器在同一测点同时观测时相互之间存在干扰.  相似文献   
97.
贺斌英  巴建文  张雁  张彦莉 《地下水》2011,(4):61-62,126
通过系统分析张掖城市湿地水文地质条件,采用DRASTIC法,选取了地下水位埋深、净补给量、含水层介质、土壤介质、地形、包气带介质和渗透系数共七项影响因子对张掖城市湿地城市区地下水防污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张掖城市湿地地下水防污性较好地带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南部新墩镇——二十里铺一带地下水深埋区,水位埋深一般大于10 m,...  相似文献   
98.
广花盆地西北部赤坭镇岩溶发育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现场综合岩溶地质调查结果,分析了广花盆地西北部赤坭镇的自然地质环境条件、岩溶发育程度和地面塌陷分布特征,探讨了岩溶在水平面上及垂向上的分布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广花盆地西北部赤坭镇存在大面积的隐伏岩溶分布区,岩溶发育程度严重不均;区内岩溶发育往往受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以及水文地质条件等多种因素控制;岩溶发育程度的差异是控制地面塌陷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9.
100.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e value of child-centred migration studies which highlight children’s role in shaping the migration journeys of their families, as well as their own projected journeyings. It examines the case of children from China who move to Singapore, an aspiring global education hub, expressly for the purpose of an overseas education that will facilitate longer-term migration and life goals. Focus is given specifically to the children of ‘study mothers’ or peidu mama (literally: ‘mothers accompanying their children who are studying’). Through interviews with the teenagers and the conceptual optic of ‘social navigation’, our paper demonstrates that children are resilient and creative beings able to navigate the twists and turns of their immediate trajectories, as well as develop their own goals and projected destinations for their futures. The paper calls for a refinement in the way we understand children’s mobilities. First, in arguing that their spatial journeying across the terrains of transnational education cannot be decoupled from their process of social becoming and emotional development from passive followers to active negotiators, we wish to disrupt hegemonic discourses and dominant representations of children in migration as simply ‘migrant’s children’ and restore them to the status of ‘migrant children’. Second, adopting the concept of social navigation as an analytical lens allows us to highlight the fluid ways that young people think about their futures and the different pathways by which they can get there. This leads us to conceive of social and cultural capital accumulation through transnational education as a process with many more degrees of provisionality than what is often presented in the literature as a ‘strategic project’ with a fixed and abstract goa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