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7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44篇
测绘学   43篇
大气科学   100篇
地球物理   33篇
地质学   57篇
海洋学   15篇
天文学   33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3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由于1∶500与1∶5 000两种比例尺地形图中等高线的技术指标差别极大,因此要实现从1∶500到1∶5 000地形图的缩编,如何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高效地对等高线进行缩编,是一个难度很大的技术问题。文章通过探索和实验,总结出基于GeoTIN的等高线缩编技术方法,这种方法在实际生产中被证明是有效的、可靠的和具有实用性的。  相似文献   
52.
Yasu'uchi  Kubota  Toru  Takeshita 《Island Arc》2008,17(1):129-151
Abstract   The Median Tectonic Line (MTL) in southwest Japan, a major east–west-trending arc-parallel fault, has been defined as the boundary fault between the Cretaceous Sambagawa metamorphic rocks and Ryoke granitic and metamorphic rocks, which are unconformably covered by the Upper Cretaceous Izumi Group. The juxtaposition by faulting occurred after the deposition of the Izumi Group. Based on detailed fieldwork and previous studies, the authors reconstruct the kinematic history along the MTL during the Paleogene period, which has not been fully understood before. It is noted that although the strata of the Izumi Group along the MTL dip gently, east–west-trending north-vergent folds with the wavelength of ∼300 m commonly develop up to 2 km north from the MTL. Along the MTL, a disturbed zone of the Izumi Group up to 400 m thick, defin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boudinage structures with the transverse boudin axis dipping nearly parallel to the MTL, occurs. Furthermore, east–west-trending north-vergent folds with the wavelength of 1–5 m develop within the distance up to 60 m from the MTL. The disturbed zone with the map-scale north-vergent folds along the MTL, strongly suggests that they formed due to normal faulting with a top-to-the-north sense along the MTL. Considering that the normal faulting is associated with the final exhumation of the Sambagawa metamorphic rocks, and its juxtaposition against the Izumi Group at depth, this perhaps occurred before the denudation of the Sambagawa metamorphic rocks indicated by the deposition of the Lower Eocene Hiwada-toge Formation. Dynamic equilibrium between crustal thickening at depth (underplating) and extension at shallow level is a plausible explanation for the normal faulting because the arc-normal extension suggests gravity as the driving force.  相似文献   
53.
介绍了一种非均介质中电场响应的数值模拟方法.传输线模型法是以惠更斯原理为基础,通过建立麦克斯韦方程中电场和磁场与传输线方程中电压和电流的等效关系,按时间步进的办法来模拟电磁场响应的一种电磁场数值计算方法.从一维介质中电场传播的物理过程出发,导出了点电流源情形下地质介质中电场响应迭代方程;编程计算了非均匀介质中的电场响应,其结果表明,用这种方法对非均匀介质中的电场响应进行数值模拟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54.
在广泛收集资料和野外调查工作的基础上,经综合分析控制和影响区域地壳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和内外动力地质的耦合作用,基于ArcGIS平台采用多因素加权叠加分析方法开展了沈抚新区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研究.评价因素主要选取活动断裂、 地震活动性和深部地球物理以及工程岩组、 地形地貌与地表地质灾害等共12个影响因子,并依据评价因素的关...  相似文献   
55.
针对气象资料难以满足高斯分布的情况,引进了具有耐抗性的三组耐抗线方法,分析了满足不同信度情况下最小二乘回归和三组耐抗线的差异,并用西藏近30 a气温资料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三组耐抗线方法比最小二乘法研究气候变化趋势有明显优势;采用最小二乘法得到的西藏气候变暖估计偏高。  相似文献   
56.
张铭 《大气科学》1992,16(5):565-572
本文提出了一个飑线的非线性重力波行波解模型,并将该模型与实际飑线作了比较,结果表明,该模型可反映出飑线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57.
受东北冷涡与副热带高压西北部暖湿气流影响,2015年7月27日北京地区爆发了一次具有明显对流单体合并特征的强飑线灾害性强对流天气过程。利用北京闪电定位网(BLNet)总闪定位、多普勒雷达和探空资料等,详细分析了此次飑线过程整个生命史期间不同对流区的总闪活动特征。结果表明,整个飑线过程以云闪为主,地闪活动以负地闪为主;对流单体合并时云闪数量激增,飑线过程后期正地闪比例跃增。93%的闪电主要分布在距对流线10 km范围内,层云区闪电较少;层云区的闪电电荷来源主要是由对流区的电荷经过过渡区输送而来,正地闪更易发生在过渡区和层云区。对流合并过程中有大量的水汽集中,垂直积分液态含水量(VIL)峰值超前闪电峰值24 min。利用变分多普勒雷达分析系统(VDRAS)对这次过程的三维风场进了反演,据此对单体合并期间闪电增强的动力原因进行了研究。根据VDRAS反演的动力场来看,对流云单体合并主要发生在低层辐合区内,合并后上升运动加强,上升气流范围变大,闪电活动显著增强,并主要发生在具有较强垂直风切变的区域,少部分闪电发生在对流区后部开始出现下沉气流的区域。  相似文献   
58.
李永振  李薇  孙海燕  刘岩  崔莲 《气象科学》2008,28(1):105-108
本文对2005年6月10日受东北冷涡影响所发生的吉林省南部大范围降雹雷暴天气,利用CINRAD/CC若干产品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飑线上,雷暴单体在南部新生、中部成熟、在北部消散,整个生命期长达5 h;在飑线的成熟期中低层至中上层可观测到中气旋(M),并伴随着大范围雷雨大风和降雹天气.  相似文献   
59.
一次罕见飑前强降雹超级单体风暴特征分析   总被引:15,自引:14,他引:15  
戴建华  陶岚  丁杨  王元  陈雷 《气象学报》2012,70(4):609-627
2009年6月5日,受一个飑线前超级单体雷暴的影响,上海部分地区出现了直径25—30mm的冰雹,随后,飑线尾随该超级单体扫过上海,造成大风、雷电和强降水天气。基于常规天气观测、多普勒天气雷达、风廓线仪和自动气象站等资料分析发现,该超级单体发生在东北冷涡西南侧的高空强冷平流与低空暖平流形成的强不稳定层结背景下,超级单体风暴发生、发展在飑线前的暖区中,经过由"热岛效应"和海陆风锋共同形成的低空辐合线时明显加强发展;该风暴呈现出"指"状、"楔"状、弱回波区(WER)等超级单体雷达反射率特征,"指"状回波处出现了中气旋的径向速度特征,具有标志大冰雹的三体散射长钉(TBSS)特征回波,通过三体散射长钉多普勒速度发现了大冰雹的下降区和增长区。分析还表明:东北冷涡西南侧横槽南摆导致中空降温,0℃层和-20℃层高度明显下降,为冰雹的空中增长提供较好的温度环境条件,较低的0℃层也保证冰雹在空中下落中融化较少。双风廓线仪对比观测表明,超级单体发展的低空风场环境中具有较大的垂直风切变和风暴相对螺旋度,中尺度对流系统与环境场的相互作用形成了有利于风暴发展和维持的正反馈机制。飑线前超级单体雷暴与飑线主体关系密切,起到类似"箭"与"弓"的引导作用,飑线主体的一部分进入超级单体所遗留下的"冷"区后明显减弱,东侧入海后也逐渐减弱,其余部分仍在发展加强;最终,强风暴逐渐减弱,超级单体特征也开始消失,飑线与之合并形成新的"人"字型中尺度对流系统,新的"弓"形回波带与原回波带相比移动方向发生右偏,因此,飑前超级单体在飑线主体移动和演变的临近预报中有重要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60.
一次雷暴大风的物理环境场和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9年8月27日15-18时,石家庄地区出现雷暴大风等灾害性强对流天气过程,石家庄地区北部新乐县境内的多普勒雷达探测到了此次天气过程中完整的阵风锋、飑线、中气旋等中尺度天气系统,并对此次雷暴大风的环境场和多普勒雷达产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低层逆温、中低层垂直风切变较强的不稳定层结为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阵风锋对对流风暴发展强度具有反馈作用,当二者逐渐远离时,对流风暴强度减弱甚至消亡;当二者逐渐靠近时,对流风暴发展加强,甚至发展为超级单体对流风暴。多单体对流风暴带状排列构成飑线系统,所经测站出现风速突增、风向急转、气压涌升、气温下降,钩状回波、人字型回波、弓形回波和深厚持久发展的中气旋是本次天气过程中的超级单体对流风暴所具有的典型特征。地面破坏性大风主要由超级单体对流风暴所引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