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19篇
  免费   1617篇
  国内免费   965篇
测绘学   139篇
大气科学   716篇
地球物理   1392篇
地质学   3686篇
海洋学   1119篇
天文学   89篇
综合类   337篇
自然地理   1023篇
  2025年   11篇
  2024年   188篇
  2023年   224篇
  2022年   266篇
  2021年   273篇
  2020年   270篇
  2019年   275篇
  2018年   225篇
  2017年   246篇
  2016年   308篇
  2015年   327篇
  2014年   394篇
  2013年   421篇
  2012年   385篇
  2011年   429篇
  2010年   276篇
  2009年   410篇
  2008年   412篇
  2007年   352篇
  2006年   377篇
  2005年   283篇
  2004年   267篇
  2003年   212篇
  2002年   199篇
  2001年   194篇
  2000年   198篇
  1999年   169篇
  1998年   162篇
  1997年   135篇
  1996年   108篇
  1995年   89篇
  1994年   75篇
  1993年   50篇
  1992年   41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30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25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27篇
  1985年   30篇
  1984年   26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13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吸附对土壤水环境中有机污染物生物降解过程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刘凌  崔广柏 《水科学进展》2000,11(4):401-407
在土壤水环境系统中,吸附作用是影响有机污染物生物降解过程的主要制约因素。污染物的吸附性越强,则其存在于土壤水溶液的重量百分比就越小,生物降解可能性也就越低。本文建立了定量描述吸附作用对有机污染物在土壤颗粒内部传输过程影响的数学模型。通过模型计算发现,有机污染物的土壤-水吸附分配系数Kd越大,则其从土壤颗粒内部传输到外部水溶液的速率就越小,总的降解速率也就越低。  相似文献   
62.
海水贝藻类养殖碳汇是海洋渔业碳汇的重要组成,开展其碳汇研究对服务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有积极的作用.福建省的海水养殖规模和产量居于全国前列,对其海水贝藻类养殖碳汇及潜力评估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分析了2015至2020年度《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海水贝藻类养殖数据,估算了2014年至2019年全国及福建省海水贝藻类养殖碳汇强度,...  相似文献   
63.
系统报道了广西涠洲岛的潮下带海草、红树林以及互花米草的分布和群落结构特征.2019—2020年的调查结果表明,涠洲岛海草分布于南湾西侧,紧邻珊瑚礁区,面积4246 m2,为潮下带的生长形式,海草种类仅见卵叶喜盐草(Halophila ovalis);真红树植物有6种[红海榄(Rhizophora stylosa)、海漆...  相似文献   
64.
土壤碳库研究及碳汇问题是近年来土壤碳循环与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领域,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核心,研究土壤有机碳储量和碳密度的影响因素对正确评价本区碳循环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类型、地貌类型、生态系统等影响因素对研究区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和碳储量进行了评价,分析了兰州—白银地区1987年和2014年土壤有机碳储量、碳密度的变化,其中2014年土壤有机碳储量增加了3.58×106 t,说明这些年土壤固碳效果明显,土地利用方式更合理。认为研究区有机碳碳密度、碳储量在空间上的分布极不均匀,与成土母质、土壤自身理化特性、土地利用方式及自然景观条件、人类活动等因素密切相关,是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65.
Knowledge of seasonal variation in soil structural and related properties is important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critical periods during which soil is susceptible to accelerated erosion and other degradative processes.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evaluate the magnitude of seasonal variations in selected soil and deposited sediment properties in relation to soil erodibility for a Miamian silt-loam soil (Typic Hapludalf) in central Ohio. Erosion plots (USLE-type) were established on a 4·5% slope and maintained under bare, ploughed conditions from 1988 to 1991.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bulk density(ρb), percentage water stable aggregates (WSA),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and total soil nitrogen (TSN) of both soil and sediment samples were monitored between Autumn 1989 and Spring 1991. The soil and sediment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s followed no clear seasonal trends. Soil ρb increased following tillage (1·20 Mg m−3) and was highest (1·45 Mg m−3) during the autumn owing to soil slumping and consolidation upon drying. Low winter and spring values of ρb and %WSA (20–50% lower than in autumn) were attributed to excessive wetness and freeze–thaw effects. Both SOC and soil TSN contents progressively declined (from 2·18 to 1·79% and 1·97 to 1·75 g kg−1, respectively) after ploughing owing to maintenance of plots under bare, fallow conditions. Spring highs and autumn lows of sediment SOC (3·12 vs. 2·44%) and TSN (2·70 vs. 1·96 g kg−1) contents were a result of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soil microbial activity and rainfall erosivity. Soil properties such as bulk density, SOC and WSA, which vary seasonally, can potentially serve as predictors of seasonal soil erodibility, which, in turn, could improve the predictive capacity of soil erosion prediction models. © 1998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66.
The Interior Basin of Gabon, created during the break-up between South America and Africa, displays thick Neoproterozoic to Aptian p.p. fluvio-lacustrine deposits overlain by Aptian to Albian marine facies. Rock–Eval analyses from outcrop and drillhole samples show high content in organic matter (up to 25%) related to types I and II. These intervals are encountered within Permian, Neocomian–Barremian as well as Aptian siliciclastic succession. They constitute fairly good to excellent potential petroleum source rocks, which are most probably at the origin of oil indices recognized both in drillholes and in surface.  相似文献   
67.
彭雯  高艳红  王婉昭 《地球科学进展》2012,27(11):1252-1261
众多研究表明黄河源区受气候变化影响,土壤活动层逐渐下降。土壤温、湿度是陆面过程及地球系统中的重要物理量,它们通过影响地表能量和物质交换而影响大气环流和降水等。利用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选取2个典型年分别设计了2个控制试验和2个敏感性试验来探讨土壤初始状况变化对区域水循环的影响,通过再循环降水率定量描述不同气候背景下陆面对黄河源区水循环的影响,并尝试从环流角度进一步分析土壤初始状况改变对源区水循环影响的物理机制。结果表明:陆面对水循环的影响受大尺度环流背景场影响较大,较弱的环流背景下再循环降水率较强环流背景大5%左右。土壤初始状况对水循环要素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土壤初始温度升高/降低,水汽通量增多/减少,后期降水增大/减小。不同环流背景下,土壤记忆时间不同,在弱的环流背景下,土壤记忆时间要长,初始状况扰动可持续1~2个月。  相似文献   
68.
溶解性有机质与水生生物的直接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溶解性有机质广泛存在于天然水体中,具有重要的生态与环境意义.然而在环境科学领域内,天然水体中的溶解性有机质长期以来仅仅被作为惰性的吸附剂对待,其自身的与生物的直接作用却一直被忽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溶解性有机质自身即具有生物效应.它能在生物表面吸附.并影响细胞膜的电化学性质与膜渗透性,能被生物吸收,进而诱导...  相似文献   
69.
70.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原油的碳同位素组成特征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通过对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原油的饱和烃、芳烃的碳同位素组成特征、原油同位素类型和单体烃同位素特征进行研究 ,发现整个东部凹陷原油及其组分的碳同位素值偏重 ,指示其源岩有机质中藻类和低等水生生物的贡献较少 ;饱和烃—芳烃的碳同位素值关系揭示东部凹陷大部分原油样品与沙河街组沙三段烃源岩的特征相近 ,而南部和北部地区少数样品表现出负的碳同位素异常 ,与该区中生界源岩样品的接近 ,推测原油中可能混入了中生界来源的油气。南部地区各样品的碳同位素类型曲线和单体烃的碳同位素曲线均相似 ,揭示了两者具相同的油气来源。北部地区各原油样品的单体烃的碳同位素类型曲线间具有相似的分布特征 ,但茨榆坨地区的原油样品的碳同位素值比牛居地区的系统偏轻 ,可能是成熟度相对较低引起的 ,表明茨榆坨地区原油具有早期成藏的特征。原油的碳同位素组成特征是研究油气来源和成藏特征分析的一种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