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2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57篇
测绘学   25篇
大气科学   138篇
地球物理   52篇
地质学   93篇
海洋学   13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8篇
自然地理   5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61.
新疆积雪对气候变暖的响应   总被引:38,自引:1,他引:38  
李培基 《气象学报》2001,59(4):491-501
积雪对全球变暖的响应是当前正在争论的问题。文中通过地面气象台站和 SMMR微波卫星遥感两种积雪资料所建立的两个独立的积雪序列的一致性 ,证明前者在表现新疆积雪长期变化能力方面具有可靠性。阐明了积雪年际变化特征及其与冬季气温和降水量年际波动的关系 ,检验了积雪长期变化趋势。研究表明 ,虽然近 5 0 a来新疆冬季变暖十分显著 ,尤其 2 0世纪 90年代为最温暖的时期 ,但是积雪并未出现持续减少的现象 ;积雪长期变化表现为显著的年际波动过程叠加在长期缓慢的增加趋势之上。积雪年际波动是冬季降水量和气温两者年际波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冬季气温和降雪量变化受不同的欧亚环流振荡所控制 ;积雪增加趋势与降雪量趋势相一致 ,这可能是由于全球变暖导致海洋蒸发量增加 ,以及在寒冷干燥气候下积雪对降雪量变化更为敏感的缘故。  相似文献   
62.
基于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MIP5)历史模拟试验(historical run)的模式输出结果以及遥感数据,采用相关分析、均方根误差、标准差等统计方法,评估了13个气候(或地球)系统模式对欧亚大陆积雪覆盖率的模拟能力,在此基础上,采用多模式集合平均的方法对未来不同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rcp2.6、rcp4.5和rcp8.5)欧亚大陆积雪覆盖率的变化进行预估。结果显示:尽管各模式模拟的积雪覆盖率在高原地区与观测差异较大,但总体看来模式能够对欧亚大陆积雪覆盖率的空间形态、季节变化及年际变化特征做出较好地模拟。未来预估结果表明,多模式集合平均预估的欧亚大陆积雪覆盖率从2006年到2040年左右减少趋势非常明显,且不同排放情景下模式模拟的积雪减少速率非常接近;然而,大约从2040年之后,不同排放情景下的积雪覆盖率减小趋势的差异越来越大,rcp2.6和rcp4.5下积雪覆盖率的变化趋于平缓,而rcp8.5情景下,积雪覆盖率一直减少,冬季、春季和秋季都明显减少,减少最显著的区域位于西欧和青藏高原地区。由此可见,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对于未来欧亚大陆积雪的变化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63.
利用IAP2-LAGCM进行了青藏高原冬春季雪盖异常对东亚夏季大气环流、加热场和降水影响的数值试验。结果表明,该影响十分显著,持续性很强。当高原冬春季雪盖异常增厚、范围扩大时,夏季(JJA)高原地区及我国北方500hPa位势高度降低,南方变高,西太平洋副高减弱。大气对雪盖异常的响应呈明显的波列特征。我国北方大部地区土壤温度降低,南方土壤温度升高。夏季各月降水异常分布形势并不完全一致,但与同期500hPa高度场异常分布形势有关。  相似文献   
64.
近50年中国地面气候变化基本特征   总被引:403,自引:14,他引:403  
采用国家基准气候站和基本气象站的地面资料,系统地分析了中国大陆地区1951年以来近地表主要气候要素演化的时间和空间特征。结果表明,中国近50 a来年平均地表气温变暖幅度约为1.1℃,增温速率接近0.22℃/(10 a),比全球或半球同期平均增温速率明显偏高。地表气温增暖主要发生在最近的20余年,其季节和空间特征与前人分析结论基本一致。降水量变化趋势对所取时间段和区域范围敏感。1951年以来全国平均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但1956年以来略有增加。降水变化的空间特征明显而相对稳定,东北北部、包括长江中下游的东南部地区和西部广大地区降水增加,而华北地区以及东北东南部和西北东部地区降水明显减少。分析还发现,近50a来全国平均的日照时数、平均风速、水面蒸发等气候要素均呈显著下降趋势,但积雪地带的最大积雪深度却有所增加。中国日照时间和水面蒸发量变化的空间特征很相似,减少最明显的地区均发生在华北和华东,新疆次之。影响中国年代以上尺度气候变化的因子错综复杂,人类活动引起的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高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近50 a来的气候,但考虑到尚存的不确定性,目前仍不能给出明确结论。中国东部大部分地区日照时间和水面蒸发量减少可能均起源于人为排放的气溶胶影响,平均风速减弱也有利于水面蒸发量下降,而在西部地区云量和降水量的变化可能更重要。  相似文献   
65.
2008年1月我国南方冻雨过程的热力异常及其形成原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洋  吴统文  陈葆德 《高原气象》2011,30(6):1526-1533
利用中国604个地面台站的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 2.5°×2.5°再分析各等压面温度和环流场资料,从地面和大气垂直热力结构配置及其气候异常的角度出发,诊断分析了2008年1月我国南方雨雪冰冻过程的形成。结果表明,冻雨受灾的核心区域约为108°~113°E和25°~28°N范围,在该区域内2008年1月平均地面气温〈0...  相似文献   
66.
廖玉芳  郭庆 《气象》1999,25(1):55-56
利用沅水、澧水流域近50年气象、水文、地理等方面的资料,分析了常德地区洪涝灾害的时空分布,着重探讨了90年代洪涝灾害加剧的原因。  相似文献   
67.
甘肃地质灾害气象等级预报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利用甘肃省近40a地质灾害相关资料,介绍了甘肃省地质灾害的现状、地理分布特征和发生地质灾害的特点,阐明暴雨等气象因素是诱导甘肃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研究了甘肃省地质灾害气象预报的方法,建立了地质灾害气象预报的初步模式,并利用甘肃省2003年地质灾害实况进行效果检验,发现准确率达到73.3%以上,证明其预报模式具有一定的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68.
文章应用常规资料,从天气环流形势演变、物理量等方面,对2000年1月10—11日包头地区普降大雪过程作了客观的分析,揭示了大雪过程的发生、发展机制,对今后分析大雪过程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9.
中国西部积雪对我国汛期降水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6,他引:19  
韦志刚  罗四维 《高原气象》1993,12(4):347-354
本文利用台站及卫星资料建立了中国西部积雪30年逐月时间序列。该序列是目前资料时间最长、最好的序列,为研究该区积雪月际和年际变化及其影响提供了较可靠的依据。中国西部冬春积雪对我国汛期降水的影响平均为负相关趋势,与6月降水的相关分布较有规律,冬春多(少),其它地区6月降水偏多(少)。我国西部多(少)雪对6月从份500hPa高度的变化是:高原北边高纬高度降低(升高)及副热地区升高(降低),有(不)利于高  相似文献   
70.
The Summer Surface Energy Balance of the High Antarctic Plateau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summertime surface energy balance (SEB) at Kohnen station, situated on the high Antarctic plateau (75°00′ S, 0°04′ E, 2892m above sea level) is presented for the period of 8 January to 9 February 2002. Shortwave and longwave radiation fluxes were measured directly; the former was corrected for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the cosine response of the instrument. Sensible and latent heat fluxes were calculated using the bulk method, and eddy-correlation measurements and the modified Bowen ratio method were used to verify these calculated fluxes. The calculated sub-surface heat flux was checked by comparing calculated to measured snow temperatures. Uncertainties in the measurements and energy-balance calculations are discussed. The general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were not extraordinary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experiment, with a mean 2-m air temperature of −27.5°C, specific humidity of 0.52×10−3kg kg−1 and wind speed of 4.1ms−1. The experiment covered the transition period from Antarctic summer (positive net radiation) to winter (negative net radiation), and as a result the period mean net radiation, sensible heat, latent heat and sub-surface heat fluxes were small with values of −1.1, 0.0, −1.0 and 0.7 Wm−2, respectively. Daily mean net radiation peaked on cloudy days (16 Wm−2) and was negative on clear-sky days (minimum of −19 W m−2). Daily mean sensible heat flux ranged from −8 to +10 Wm−2, latent heat flux from −4 to 0 Wm−2 and sub-surface heat flux from −8 to +7 W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