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73篇
  免费   2040篇
  国内免费   3415篇
测绘学   851篇
大气科学   2835篇
地球物理   1895篇
地质学   6331篇
海洋学   1275篇
天文学   180篇
综合类   566篇
自然地理   895篇
  2024年   82篇
  2023年   183篇
  2022年   355篇
  2021年   461篇
  2020年   450篇
  2019年   523篇
  2018年   433篇
  2017年   451篇
  2016年   533篇
  2015年   535篇
  2014年   639篇
  2013年   662篇
  2012年   661篇
  2011年   603篇
  2010年   549篇
  2009年   652篇
  2008年   676篇
  2007年   724篇
  2006年   656篇
  2005年   629篇
  2004年   571篇
  2003年   476篇
  2002年   441篇
  2001年   414篇
  2000年   398篇
  1999年   346篇
  1998年   282篇
  1997年   280篇
  1996年   251篇
  1995年   180篇
  1994年   200篇
  1993年   141篇
  1992年   101篇
  1991年   80篇
  1990年   48篇
  1989年   43篇
  1988年   33篇
  1987年   25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1篇
  1971年   1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本实验选用ZLI-3654型铁电液晶(FLC)以及SE-3140型取向剂制备FLC器件样品,通过改变FLC相变过程中的降温速率以及相变前的热力学平衡态来研究FLC相变前的热力学平衡态对FLC排列的影响,共进行了十组实验.实验后,将FLC器件静态对比度进行比较,得出手性向列相到近晶A相(N*-SmA)相变前的热力学平衡态对FLC实现均匀排列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的结论.实验结果表明:器件的静态对比度可高达620 ∶1, N*-SmA相变前的热力学平衡态有利于形成高对比  相似文献   
82.
2010年西北太平洋与南海热带气旋活动异常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中国气象局热带气旋(TC)资料、NCEP/NCAR 再分析资料和美国 NOAA 向外长波辐射(OLR)等资料,分析了2010年西北太平洋(WNP)及南海(SCS)热带气旋活动异常的可能成因,讨论了同期大气环流配置和海温外强迫对TC生成和登陆的动力和热力条件的影响。结果表明,2010年生成TC频数明显偏少,生成源地显著偏西,而登陆TC频数与常年持平。导致7~10月TC频数明显偏少的大尺度环境场特征为:副热带高压较常年异常偏强、西伸脊点偏西,季风槽位置异常偏西,弱垂直风切变带位置也较常年偏西且范围偏小,南亚高压异常偏强,贝加尔湖附近对流层低高层均为反气旋距平环流,这些关键环流因子的特征和配置都不利于 TC 在WNP的东部生成。影响TC活动的外强迫场特征为:2010年热带太平洋经历了El Ni?o事件于春末夏初消亡、La Ni?a事件于7月形成的转换;7~10月,WNP海表温度维持正距平,140°E以东为负距平且对流活动受到抑制;暖池次表层海温异常偏暖,对应上空850 hPa为东风距平,有利于季风槽偏西和TC在WNP的西北侧海域生成。WNP海表温度和暖池次表层海温的特征是2010年TC生成频数偏少、生成源地异常偏西的重要外强迫信号。有利于7~10月热带气旋西行和登陆的500 hPa风场特征为:北太平洋为反气旋环流距平,其南侧为东风异常,该东风异常南缘可到25°N,并向西扩展至中国大陆地区;南海和西北太平洋地区15°N以南的低纬也为东风异常;在这样的风场分布型下,TC容易受偏东气流引导西行并登陆我国沿海地区。这是2010年生成TC偏少但登陆TC并不少的重要环流条件。  相似文献   
83.
低电阻率油气层的测井系列研究   总被引:1,自引:8,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低电阻率油气层的成因,将低电阻率油气层分为四种主要不同的类型,这四种类型的低电阻率油气层除了需要进行常规测井系列外,不同成因的低电阻率油气层应采用不同的新技术测井项目,对于高不动水含量型低阻油气层,将核磁共振测井作为解决这种类型的针对对性测井项目,而MDT测井作为选择性项目;对于粘土附加导电型低阻油气层,将极化率测井作为解决该类低阻问题的针对性测井项目,核磁共振、双频介电、MDT测井作为选择性测井项目;对于砂泥岩间互型低阻油气层,高分辨率感应测井或者阵列侧向测井是解决此类低阻油气层的关键技术;对于盐水泥浆侵入型低阻油气层,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过套管电阻率测井,同时在储层物性条件较好时还可以选测C/O或PND测井替代过套管电阻率测井项目,或者根据地面及地下地质情况,选取随钻测井系列.  相似文献   
84.
东特提斯板块会聚边缘与岛弧造山作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重点简述了特提斯构造域内古、中、新三个演化阶段的蛇绿混杂岩与岛弧带的时空展布及其沟一弧一盆体系,所识别出的蛇绿混杂岩、洋中脊拉斑玄武岩、大洋沉积物和岛弧带等地质记录,提供了东特提斯早期大洋岩石圈板块运动的有力证据。同时,与岛弧有关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各种弧前盆地、弧间盆地和弧后盆地成为造山带板块会聚边缘特征的标志。这些类型多样的沉积盆地的形成与演化也颇有特色,它们受制子东特提斯构造域内复杂的地质构造背景的影响和控制。很明显,盆地均经历了断陷拉张一稳定沉降一挤压隆升的演化过程。断陷拉张阶段多以火山活动强烈与发育扇三角洲沉积为典型特征;稳定沉降阶段主要碳酸盐与陆源的混合和低密度浊流沉积;挤压阶段早期发育海底扇。需要强调的是,普遍存在于各种盆地中的石英质糜棱岩岩屑物源是确定再旋回造山带的重要因素。典型的义敦岛弧与沙鲁里山岩浆弧之间的弧一弧碰撞模式及其外延到整个东特提斯构造域内都是很普遍的。义敦岛弧的成长是一个从早期裂谷基础上由不成熟到成熟的阶段发展起来的过程。沙鲁里山岩浆弧在一个古老陆块基础上发展而形成。它们之间的俯冲、碰撞,造成柯鹿洞-亚金带的造山井抬升。这种造山作用不仅向西提供了大量的麋棱岩岩屑,而且在它们的西侧产生了措交玛-措莫隆滞后型花岗岩类;并形成了锡多金属矿化带。此外,弧一陆碰撞也是常见的另一种造山作用模式。文章的最后,指出了东特提斯构造域内板块会聚边缘盆地与岛弧遣山的一般特征。  相似文献   
85.
三肇凹陷东部姚家组一段葡萄花油层为本区主要储层和含油层位,也是区内目前增储上产的重要目的层。储层的分布与物源有密切的联系,物源体系分析是油气勘探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通过岩心观察描述以及分析化验资料的综合研究,从重矿物组合、ZTR指数变化特征、泥岩颜色区域分布以及砂体展布特征等方面对物源方向进行了分析,确定了三肇凹陷东部姚家组一段葡萄花油层物源体系,并对每个物源的影响范围和强度变化进行了综合分析和厘定,为下一步沉积体系的精细研究和储层预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6.
Reef frameworks and building models of the Early-Middle Permian in the eastern Kunlun Mountains have been verified through studies of reef-building communities, palaeoecology and carbonate facies. The eastern Kunlun reefs are built mainly by 6 reef-building communities, which include 11 major categories of frame-building organisms and 6 categories of reef-associated organisms. Eight types of reef-frames have been distinguished and eleven kinds of rocks identified to belong to 6 reef facies. Three sorts of reefs classified by previous researchers, namely mudmounds, knoll reefs and walled reefs, are well developed in the study area. Such reef-facies association and reef distribution show that there are 4 models of reef growth and development, i.e. the tidal-bank knoll-reef model, the plateau-margin wall-reef model, the composite wall-reef model and the deep-water mudmound model. The reefs are mainly constructed by calcareous sponge and calcareous algae, which are similar to all Permian reefs in other area  相似文献   
87.
比勒提地区位于新疆西南天山,以该区1:50000高精度磁测数据为基础,采用解析延拓、方向导数等技术手段提取与断裂构造有关的磁异常信息,对区域内构造进行识别,结合标本物性参数统计,对引起磁异常的原因进行分析。对区域磁异常向上延拓及求一阶导数后进行对比,圈定4个特征异常带A1-A4,结合地质资料,识别出4条断裂构造FW1-FW4,FW1和FW2对应喀拉铁克断裂及其次级断裂,FW3为构造动力作用产生的强片理化带,FW4为隐伏断裂,表明高精度磁法测量在本区能有效识别断裂并反映其分布。  相似文献   
88.
贵州南部晚石炭世一种新的生物礁类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黔南晚石炭世普遍发育了一套台地相的碳酸盐岩地层,其中多种底栖生物十分繁盛,为深入开展石炭纪生物礁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近几年,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笔者等陆续发现了一些新型的造礁生物,其中一种重要的造礁生物是一种类似藻类的生物。通过大量的野外观察和室内工作,笔者等发现:这种生物是黔南晚石炭世的重要造礁生物类型之一,它在台地边缘生物碎屑滩上以多种生长方式构建礁体。该生物具有两种生长形式:一种是生物体呈波状延续生长,弯曲环绕,层层叠置形成不同类型的纹层或席状;另一种是生物体在纵向和横向上相互交叉,构成规则或不规则的网格状形态。这种礁体的发现,丰富了石炭纪生物礁的类型。  相似文献   
89.
人为热源对城市边界层结构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3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南京大学多尺度模式系统在不同区域进行了多种人为热源引入方案的研究,结果表明:考虑时空变化的人为热源按比例分别引入到地表能量平衡方程和大气热量守恒方程是将人为热源引入模式的最优方案.人为热通量密度变化的敏感性试验结果发现:人为热源的存在对城市热岛的生成有重要作用.计算结果表明,南京现有的人为热源排放量对该地区的城市热岛贡献率约为29.6%,若人为热通量密度在现有量值的基础上增大1倍,则其热岛贡献率可达42.9%;此外,人为热的排放对清晨城市边界层逆温结构有一定程度的破坏作用,能明显升高夜间近地层气温达0.5~1.0℃,并能使白天湍流活动的影响范围增大,混合层高度抬高,使夜间城市热岛环流的影响范围扩大.  相似文献   
90.
白海子南岩体是库鲁克塔格地区典型的古生代花岗质侵入岩。深入了解该岩体岩石成因及物质来源,对研究库鲁克塔格地区构造背景及古生代地壳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对白海子南岩体进行了系统的全岩Sr-Nd和锆石Hf同位素及锆石微量元素研究。结果表明,该岩体具有中等ISr(0.710 01~0.712 87)比值,富集的εNd(t)值(-21.01~-18.07)和εHf(t)值(-26.55~-17.28),对应的Nd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和Hf模式年龄(TDMC)分别为2.60~2.84 Ga和2.43~3.00 Ga,表明其是古元古代早期—新太古代地壳物质再循环的产物。锆石微量元素分析表明,该岩体锆石为壳源岩浆锆石,TZr均值为745℃,TTi均值为692℃,属于“冷”岩浆,岩体形成于主动大陆边缘,是南天山洋向南俯冲到塔里木克拉通之下后期阶段的产物,俯冲过程中幔源岩浆底侵产生的余热为该岩体熔融提供热源。在库鲁克塔格地区发现多期次古生代花岗质侵入岩,这些岩体的εNd(t)值和锆石εHf(t)值随年龄的减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结合前人已有资料,推测在南天山洋向塔里木克拉通俯冲过程中,库鲁克塔格地区奥陶纪—早石炭世地壳演化经历了先减薄再加厚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