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015篇 |
免费 | 977篇 |
国内免费 | 183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22篇 |
大气科学 | 2352篇 |
地球物理 | 907篇 |
地质学 | 1730篇 |
海洋学 | 1194篇 |
天文学 | 383篇 |
综合类 | 245篇 |
自然地理 | 79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1篇 |
2023年 | 152篇 |
2022年 | 222篇 |
2021年 | 281篇 |
2020年 | 278篇 |
2019年 | 343篇 |
2018年 | 229篇 |
2017年 | 263篇 |
2016年 | 275篇 |
2015年 | 273篇 |
2014年 | 343篇 |
2013年 | 360篇 |
2012年 | 358篇 |
2011年 | 354篇 |
2010年 | 288篇 |
2009年 | 356篇 |
2008年 | 304篇 |
2007年 | 379篇 |
2006年 | 325篇 |
2005年 | 274篇 |
2004年 | 246篇 |
2003年 | 218篇 |
2002年 | 221篇 |
2001年 | 172篇 |
2000年 | 196篇 |
1999年 | 151篇 |
1998年 | 128篇 |
1997年 | 107篇 |
1996年 | 138篇 |
1995年 | 100篇 |
1994年 | 77篇 |
1993年 | 88篇 |
1992年 | 71篇 |
1991年 | 54篇 |
1990年 | 37篇 |
1989年 | 35篇 |
1988年 | 24篇 |
1987年 | 18篇 |
1986年 | 6篇 |
1985年 | 11篇 |
1984年 | 8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78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195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8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991.
敦煌-格尔木铁路沿线地形复杂、起沙因素多变、沙源丰富,沙害问题日益严重。目前对其风沙活动规律还未有研究,不利于防沙工作的开展。为此,通过对自北向南的5个观测点(S1、S2、S3、S4、S5)风速和风向的观测、计算和分析,利用平均风速、起沙风况及输沙势对敦格铁路沿线的风动力环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S5、S4和S3的风况对铁路风沙灾害防治意义较大。S5年平均风速、起沙风频率和输沙势最大,春季风沙活动最为强烈,且风向单一、风力强劲,风沙运动方向基本与铁路垂直,沙粒易在铁路附近堆积。S4夏季风沙活动最为强烈;S3春季风沙活动最为强烈,且风向单一,S4和S3的风沙运动方向与铁路夹角小于90°,附近沙源广阔,铁路易受风沙侵蚀,阻碍交通运营。 相似文献
992.
993.
北半球平流层中低层纬向风季节转换及转换层特征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使用1979~2005年NCEP/NCAR 再分析数据,分析了北半球平流层中低层(300 hPa至10 hPa)纬向风的季节转换规律,并采用二维空间场相似性方法确定了平流层的季节过渡日期。分析表明,平流层大气环流基本为冬夏二元状态,冬夏转换具有突变性;其季节过渡在纬向是接近同步进行的,而在经向则有时间差异,无论是冬夏转换还是夏冬转换高纬都要早于低纬。在平流层中部(10~70 hPa)季节过渡是自上而向下进行的;而在平流层下部(100~200 hPa)季节过渡的上下传递关系则比较复杂,在不同的纬度带有不同的表现。在北半球热带外地区,平流层中部东风期的起止日期与相似性方法计算得到的平流层季节过渡日期之间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在东风期之前和之后往往各存在持续10天左右的零风—弱风期。 相似文献
994.
埕宁隆起区是我国重要的地热资源富集地区之一,了解地热田的成因模式对于地热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水化学同位素手段,对埕宁隆起区馆陶组砂岩热储和寒武−奥陶系岩溶热储成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砂岩热储地热水是地质历史时期的大气降水入渗补给的产物,为侧向径流补给水,而岩溶热储地热水不是直接来源于大气降水的就近入渗补给,而是经过较长距离的径流过程,具有明显的氢氧漂移现象。两套热储地热水补给高程、热储温度及热水循环深度分别为459 m和557 m、66 ℃和72 ℃、1 420 m和1 795 m。此外,研究成果还揭示埕宁隆起区地热水补给区位于泰山地区,其地热系统热源为地壳深部及少部分上地幔传导热流。 相似文献
995.
996.
利用2012年全年的ASCAT散射计风场数据,对55°S以南的南极周边海域海面风场开展了时空分布特性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对于南极周边海域,7月平均风速最大,为12 m·s-1,12月平均风速最小,为8 m·s-1,冬季大于夏季;该区域平均风速主要在9—12 m·s-1之间,全年出现的天数280天,约占全年的77%;风速10 m·s-1所占比例也是冬季大于夏季。从全年来看,南极周边海域在冬季(4—6月)和春季(7—9月)风速普遍较大。该区域0°W—60°W海域内风速明显比其他海域要小。 相似文献
997.
Kevin Hall 《地球表面变化过程与地形》2004,29(1):43-57
Discussions regarding weathering in cold environments generally centre on mechanical processes and on the freeze–thaw mechanism in particular. Despite the almost ubiquitous assumption of freeze–thaw weathering, unequivocal proof of interstitial rock water actually freezing and thawing is singularly lacking. Equally, many studies have used the crossing of 0 °C, or values close to that, as the basis for determining the number of ‘freeze–thaw events’. In order to assess the weathering regime at a site in northern Canada, temperatures were collected at the surface, 1 cm and 3 cm depth for sets of paving bricks, with exposures both vertical and at 45°, orientated to the four cardinal directions. Temperature data were collected at 1 min intervals for 1 year. These data provide unequivocal proof for the occurrence of the freezing and thawing of water on and within the rock (freeze–thaw events). The freeze event is evidenced by the exotherm associated with the release of latent heat as the water actually freezes. This is thought to be the ?rst record of such events from a ?eld situation. More signi?cantly, it was found that the temperature at which freezing occurred varied signi?cantly through the year and that on occasion the 1 cm depth froze prior to the rock surface. The change in freeze temperature is thought to be due to the chemical weathering of the material (coupled with on‐going salt inputs via the melting of snowfall), which, it is shown, could occur throughout the winter despite air temperatures down to ?30 °C. This ?nding regarding chemical weathering is also considered to be highly signi?cant. A number of thermal stress events were also recorded, suggesting that rock weathering in cold regions is a synergistic combination of various chemical and mechanical weathering mechanisms. Copyright © 2003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998.
鄂尔多斯风沙滩地区土壤凝结水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鄂尔多斯风沙滩地区,常年干旱少雨,蒸发强烈,地下水资源消耗主要源于表土蒸发.而土壤凝结水的形成与转化又与表土蒸发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作者在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旗气象局院内,采用自制的笼屉式测渗仪进行土壤凝结水的观测试验研究,测量方法为称重法.并同步观测地表以上50cm处的空气温湿度以及地表和地表以下5cm、10cm、15cm、20cm、30cm、40cm、50cm处的土壤温度.通过试验,初步探明了该区土壤凝结水的形成与转化的基本过程,以及土壤凝结水的转化与气象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99.
将中尺度数值天气预报模式与BP神经网络模型相结合用于风电功率预测,以WRF模式回算了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试验风电场的气象要素,精度检验结果显示风速预报值与对应实测值之间的相关系数达到0.72,风向、气温、湿度、气压的预报也比较准确,满足建立BP神经网络预报模型的需要.逐一建立试验风电场40台风电机组输出功率的BP神经网络预报模型,分析了数据标准化方法、隐含层神经元数对预报精度的影响.进行了26天实效为24 h的逐10 min预报试验,并以独立样本进行预报精度检验,结果显示单台风电机组输出功率相对均方根误差在24.8%~32.6%之间,预报值与实测值之间的相关系数现在0.45~0.68之间;风电场整体相对均方根误差为19.5%,预报值与实测值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74.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用于实际的风电功率预测. 相似文献
1000.
2016年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显著成因分析及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中国沿海及西北太平洋区域的水位、海温、气温、气压和风等水文气象资料,详细分析了2016年中国沿海海平面显著升高的成因及影响。分析结果表明:(1)2012-2016年,中国沿海海平面处于准2 a、4 a、准9 a和准19 a周期振荡的高位,几个周期振荡高位叠加,对该时段海平面上升起了一定的作用;(2)2016年,中国沿海气温和海温较1993-2011年的平均值分别高0.7℃与0.5℃,均处于1980年以来高位;气压较1993-2011年的平均值低0.2 hPa;(3)2016年4月、9月、10月和11月,中国沿海海平面均达到1980年以来同期高位,这4个月的风场距平值在东海以南均明显偏大,且以偏南向和向岸风为主,风生流使得海水向岸堆积,沿海长时间以增水为主,对当月局部海平面上升的贡献率达到40%~80%;(4)2016年,中国沿海降水总体偏多,局部区域降水量达到历史同期最高,加上沿海径流量的增加,对沿海局部海平面升高有一定贡献;(5)2016年9-10月,有5个台风相继影响我国南部沿海,持续的风暴潮增水导致台风影响期间的海平面高于当月平均海平面70~360 mm,风暴潮和洪涝灾害给当地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超过30亿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