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4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58篇
测绘学   28篇
大气科学   115篇
地球物理   24篇
地质学   49篇
海洋学   14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4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合肥市若干种疾病与气象条件关系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调查2002~2004年安徽省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入院的9 688例高血压、脑血管、心脏病、上呼吸道感染和慢性支气管炎病例,并与同期气象资料进行分析,发现有5种天气过程对以上疾病有较大影响.其中天气突变、低温阴雨、闷热、副高控制等天气系统影响是致病的外因;高血压和心脏病受季节性转换影响最明显;上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气管炎在每年的8月、9月容易感染;脑血管疾病随时间变化较小.  相似文献   
72.
太平洋次表层海温与南海夏季风建立关系初探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通过合成分析和相关分析对南海夏季风爆发异常年份前期 0~ 40 0 m深度次表层海温的异常分布进行了讨论 ,发现北太平洋 (1 50°E~ 1 50°W,3 5~ 50°N)区域对季风爆发时间的早晚有着较为持续的影响 ,前冬 1 2 0~ 3 0 0 m深度尤其显著 ,具体表现为当前冬该海域海温偏低时 ,季风爆发偏晚 ,反之偏早 ;并通过定义一个北太平洋热力参数以表征该区域的热力作用 ,指出这一作用可能通过遥相关过程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73.
成都市数字化遥测地震台网比较完整地记录下了2001年5月27日发生在崇州苟家的特大山体滑坡主体滑动的地面振动过程,其记录波形明显不同于地震及爆破,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由记录结果推断出滑坡主体滑动的起始时间是5月27日0时23分。  相似文献   
74.
华南前汛期起止日期的确定及降水年际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华南地区74测站1957—2001年的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华南前汛期雨季开始期与结束期的定义标准作了改进;研究了华南前汛期降水雨量、雨日的年际变化特征以及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特征;用小波分析法分析华南前汛期降水的周期分布特征。分析结果发现:45年来前汛期开始期总体上呈现偏早趋势,而结束期具有偏晚的趋势,两者的年际变化十分显著;45年来华南全区总雨量、雨日呈正趋势变化,且两者的空间分布特征非常相似。华南前汛期内雨量、雨日总体上呈现增长趋势并且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存在准2年、3~5年、6~8年的振荡周期。  相似文献   
75.
河南新郑枣区土壤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比研究了地球化学景观环境、第四系、成土母质和土壤等的地球化学特征与新郑枣品质和产量的关系。研究表明,覆砂的岗丘是优质新郑枣适生的地球化学环境。典型的地质背景、第四系沉积物组构、成土母质和土壤等综合生态地球化学要素影响了新郑枣的品质和产量。区内中上更新统中发育古土壤层,是枣树生产期有益元素聚集的地球化学障和潜藏的有益元素的地球化学库,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枣的品质和产量。本区土壤和土体中多种有益营养元素含量偏低,处于缺乏状态。  相似文献   
76.
利用17年卫星TBB及云南雨量资料,研究了热带TBB演变与云南雨季开始期及5月雨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当孟加拉湾至中南半岛上空TBB≤-10℃的主对流云云涌稳定通过20°N,TBB≤-20℃强对流区北移到18°N附近,而且TBB≤-5℃区稳定控制云南时,云南大部分地区雨季开始。云南5月少雨年,孟加拉湾至中南半岛上空TBB≤-10℃位置偏南且为正距平区控制,云南为TBB正距平区,对流活动偏弱;云南5月多雨年,上述地区的TBB场分布特征则反之。同时还提出了利用TBB资料跟踪预测云南雨季开始期的方法。  相似文献   
77.
One‐time or short‐term lake water isotopic surveys are often employed to evaluate regional lake water balance. However, it can be difficult to determine the optimal time‐window for sampling to obtain a representative long‐term perspective of lake water balance in settings influenced by seasonal variations in precipitation, evaporative loss, glacial/snow meltwater, and larger seasonal shifts in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precipitation. This is especially true for areas of the Tibetan Plateau that are influenced by the summer Indian monsoon. Although high‐frequency sampling is always preferred as the most rigorous approach to characterize the water budget of lakes or watersheds, this may be impractical in remote regions and over large spatial scales. To assess the potential sensitivity of isotope balance characterization to seasonal variability, we used a weekly lake water isotope data set acquired over a period of 3 years on the Tibetan Plateau to evaluate the potential inaccuracies that might have arisen from using isotopic data collected during narrower time‐windows. For this assessment, we use weekly isotopic data collected during the study and assume that these sampling events were stand‐alone one‐time surveys. We then demonstrate the sensitivity of the isotope balance method in this setting, particularly for the rainy season that significantly underestimated the evaporation/inflow. In contrast,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the lake water was found to be more representative of long‐term conditions when sampled in October on the Tibetan Plateau. To broaden our evaluation of seasonality effects over a range of climatic zones, published high‐frequency isotopic data were also compiled, and a similar assessment was carried out for selected regions of the world. The synthesized data and model outputs, which confirm pronounced variations in lake water isotopic composition and evaporation/inflow across a range of seasonal climates, were used to determine optimal sampling windows for these specific regions.  相似文献   
78.
基于MODIS的2006-2016年西藏生态质量综合评价及其时空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宜进  赵行双  奚悦  刘慧  李畅 《地理学报》2019,74(7):1438-1449
针对缺少基于遥感数据产品的西藏地区植被生态参数筛选及综合评价的研究现状,以2006年和2016年西藏地区MODIS卫星遥感产品反演得到的植被覆盖度、叶面积指数、植被总初级生产力、区域热度与改进的湿度5项指标为基础,提出了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西藏植被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并探索了其时空变化规律及机理。结果表明:① 西藏地区植被生态质量整体较为脆弱,且区域差异明显,呈现东南优、西北差的分布格局。② 2006-2016年间西藏地区植被生态质量总体呈现变好的趋势。在时间序列上,2006-2016年间改善、退化的区域占比分别为31.88%和4.13%;在空间分布上,变好的区域分布在西北、中部和东部,变差的区域集中在东南部。③ 水热状况改善特别是降水量的增加和人为保护政策使得研究区西部和中部地区生态质量有所提高。社会经济活动加强是研究区东南部生态质量变差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9.
植物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非常敏感,是指示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影响的重要证据。其中植物花期变化影响植物繁殖与进化,具有重要意义。大量研究表明,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半球植物始花期普遍提前。而关于气候变暖对植物始花期影响的内在机理并没有明确解释。植物激素是植物体内对植物开花等生理活动有显著调控作用的有机物,可对环境刺激作出响应并直接参与调控植物始花期,导致始花期的提前或延后。对植物激素在植物中表达与变化的精确测定有助于了解植物始花期对气候变化响应的内在机理。论文综述了植物激素对植物开花时间的调控作用以及目前植物激素最先进的检测方法,探讨了植物激素及相关代谢产物在植物体内的含量变化对植物始花期的影响;提出通过植物激素研究植物始花期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激素调控机理,为探索植物物候对气候变化响应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与手段。  相似文献   
80.
1957~2016年中国农业界限温度时空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中国830个气象站点1957~2016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采用五日滑动平均法和GIS方法确定了近60 a农业界限温度(0℃、5℃、10℃)的初终日期和持续日数,并比较分析1957~1986年和1987~2016年2个时段的≥0℃、≥5℃和≥10℃农业界限温度的初终日期和持续日数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与1957~1986年相比,1987~2016年中国农业界限温度(0℃、5℃、10℃)的总体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即初日提前、终日推迟、持续日数增加,各地区变化幅度不同,东北、华北和青藏高原地区变化幅度最大。中国各界限温度的终日变化幅度均较小,初日和持续日数变化较大。≥0℃初日在东北北部和青藏高原地区分别提前3~9 d和3~15 d,持续日数在东北和华北部分地区分别增加3~15 d和2~18 d,青藏高原部分地区增加4~16 d;≥5℃初日在东北和华中地区分别提前4~9 d和6~13 d,持续日数在东北、华北部分地区分别增加4~13 d和2~14 d,青藏高原地区增加2~23 d;≥10℃初日在东北和青藏高原地区分别提前2~9 d和2~13 d,持续日数在东北和青藏高原地区变化最为显著,分别增加3~15 d和5~25 d。农业界限温度的初终日期和持续日数变化,使作物生育期延长和种植界线北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