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4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58篇
测绘学   28篇
大气科学   115篇
地球物理   24篇
地质学   49篇
海洋学   14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4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刘东燕  郑志明  侯龙 《岩土力学》2010,31(Z1):23-27
通过自制的新型试验装置进行不同边界情况下的边坡模型变形破坏研究。探讨了边坡模型破坏开始时的坡角(破坏角)与边界条件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该破坏角会与模型厚度成一定的反比关系,但随着模型厚度超过一定值,边界条件造成的影响将趋于弱化,同时,运用数学手段定量地印证了这种关系形式。另外,还通过试验验证了相比于边界条件而言,破坏角的变化幅度会对模型材料的孔隙率更加敏感。基于所得结果,可对试验装置进行改进,并优化试验手段。  相似文献   
42.
Global change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lives of humankind. Earth observation can help to better understand our earth and cope with global change. With the availability of more reliable environmental data sets, digital earth is becoming a popular way to monitor the Earth and provide information to researchers and decision makers on environment protection, disaster mitigation, and social benefits. Therefore, accessing data with lowering costs is essential for digital earth. Nevertheless, there are big challenges in ensuring the feasibility of access to Chinese remote sensing data. This paper outlines some of the main challenges in realizing data sharing, provides an analysis of the core reasons leading to these challenges, and proposes recommendations to overcome the challenges. Amongst the main challenges are differences in data policy to gain access to satellite data, diverse data formats, and delivery mechanisms. The major challenge for the decision makers is to define a more open policy and for the scientist the challenge is to implement these polices for the benefit of all. 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governments should adopt policies encouraging more open distribution and access to their data, in order to generate an improved digital earth with increased benefits to human society.  相似文献   
43.
Snow effects on alpine vegetation in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now and vegetation is important for interpretation of the responses of alpine ecosystems to climate changes.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is regarded as an ideal area due to its undisturbed features with low population and relatively high snow cover. We used 500 m 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 (MODIS) datasets during 2001–2010 to examine the snow–vegetation relationships, specifically, (1) the influence of snow melting date on vegetation green-up date and (2) the effects of snow cover duration on vegetation greennes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lpine vegetation responded strongly to snow phenology (i.e., snow melting date and snow cover duration) over large areas of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Snow melting date and vegetation green-up date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p < 0.1) in 39.9% of meadow areas (accounting for 26.2% of vegetated areas) and 36.7% of steppe areas (28.1% of vegetated areas). Vegetation growth was influenced by different seasonal snow cover durations (SCDs) in different regions. Generally, the December–February and March–May SCDs played a significantly role in vegetation growth, both positively and negatively, depending on different water source regions. Snow's positive impact on vegetation was larger than the negative impact.  相似文献   
44.
在物源条件一定的情况下,通过实验模拟,研究水力类泥石流在不同流速、流量和纵比降组合条件下的沟道启动、揭底机理和运动特征。用Herschel-ulkley模型分析泥石流运动时的受力情况,整理实验数据获得侵蚀高度与纵比降的关系和流量与揭底距离的关系。  相似文献   
45.
在成功移植LAPS云分析系统的基础上,实现了AREM暴雨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的有云状态运行,并以2007年7月13日我国中部地区的一场大暴雨过程为例,进行了AREM模式冷、热启动的数值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模式冷启动0~6h内模拟的降水强度明显偏弱,通常只有不足5mm的降水产生;而模式热启动在模式积分的初始阶段就产生...  相似文献   
46.
青藏高原四季划分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青藏高原60个测站1961~2007年逐日气温资料,分析常用的四季划分方法在高原的适用性,指出各种四季划分方法的不足和局限,并根据四季持续时间的合理性、物候特征、海拔高度、气候(温度)分布特征等因素提出了针对不同的生产、生活目的而建立的新四季划分方法。探讨认为:(1)根据高原物候特征和气温相结合的方式得到的"物候四季划分方法"即"4℃-12℃-10℃-1℃"对高原农牧业尤为适合;(2)"海拔季节划分方法"对高原旅游和人们衣着尤为适合,海拔季节划分方法把高原分成二个区:海拔4000m以上四季划分方法为"5℃-12℃-12℃-5℃",4000m以下四季划分方法为"5℃-15℃-15℃-5℃;"(3)"生活季节划分方法"对高原不同区域的生产生活尤为适合,生活季节划分方法将高原分为三个区:Ⅰ区四季划分方法为"6℃-16℃-16℃-6℃",Ⅱ区四季划分方法为"5℃-12℃-12℃-5℃",Ⅲ区四季划分方法"7℃-7℃"划分春冬和秋冬,不存在夏季。最后,综合以上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初步定义"高原普适季节划分方法"即"5℃-15℃-15℃-5℃"为高原总体的四季划分方法,对高原整体的国民经济和政府活动、旅游、人们的衣着、生活生产、季节类产品的销售具有总体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7.
设计基于DTU的强振记录终端,采用SOC系列C8051F015型单片机对MEMS加速度计的输出信号进行A/D转换,监测待测体所经受的强振加速度值,并通过DTU内嵌的GPRS无线网络通讯方式将数据发送到远程数据中心.该系统具有体积小,安装与操作方便,免维护等特性.  相似文献   
48.
利用1981—2020年贵州省降雪日数、初始日期、终止日期资料,分析了贵州降雪的气候特征,以及降雪日数与海拔高度、纬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 贵州降雪日数西北多、南少,大值中心位于贵州西北部;降雪日数整体偏少,呈逐渐减小的趋势,2012年为突变点,整体上降雪日数每10 a减少1.6 d。降雪从11月开始出现,持续到次年3月,主要集中在冬季;开始时间集中在08—10时和20—21时;降雪具有明显的间歇性特征,降雪天气过程中仅发生1次降雪的占全部降雪过程的48.1%,主要在贵州南部,持续3 d及以上的过程集中在贵州中北部。2) 降雪初始日期集中在12、1月,最早11月;终止日期集中在2、3月,最晚4月。贵州中北部开始降雪多为12月,终止降雪多为2月;南部初始多为1月,终止降雪多为1—2月。贵州中北部降雪期更长,开始到结束间隔约为60—129 d,而南部大部为40 d以下,全省平均54 d。3) 降雪日数随着海拔高度每升高100 m增加2.3 d,纬度每增加1°增加11.4 d。  相似文献   
49.
ENSO冷暖事件与郑州地区汛期气候异常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51—2000年郑州站汛期气温和降水资料,分析了ENSO冷暖事件与郑州地区汛期气候异常的关系。结果发现:ENS0冷暖事件对郑州地区汛期降水和气温均有较大影响,对降水异常的影响更显著。暖事件出现当年,郑州地区汛期易出现降水异常偏少,次年则易出现降水异常偏多;冷事件出现当年,郑州地区汛期降水易出现异常偏多,次年降水出现异常的几率较小。  相似文献   
50.
华南前汛期开始和结束日期的划分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48年(1957~2004年)中国站点逐日降水资料和同期NCEP/ 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华南前汛期的开始和结束时间的划分问题.首先,选择了研究华南前汛期问题的区域和代表站点,然后对降水量、水汽(可降水量,水汽通量,水汽通量散度)、垂直速度和假相当位温等物理量的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发现:前汛期起、止前后上述要素均有阶段性的突变.其中4月第1候(19候)是华南前汛期的开始,可降水量、水汽通量和假相当位温等增加显著,对流开始活跃,水汽通量散度也由辐散变为辐合,降水量明显增加.但4月份总体雨量不强,主要为锋面降水.5月份随夏季风爆发,水汽继续增加,对流活跃,进入季风降水阶段;夏季风降水盛期时段主要集中在6月份.6月第4候(34候)前汛期结束,各降水指标骤减.然后根据降水和环流指标,提出了华南前汛期开始和结束日期的划分标准,定义了逐年的开始和结束日期.最后对华南前汛期开始期之前、之后以及结束期之前、之后的大气环流背景做了对比分析.指出,前汛期开始前,环流形势有利于华南地区增暖增湿;开始期以后则有利于冷空气南下,造成连续降水,使华南进入前汛期.而前汛期的结束,则是由于东亚大气环流的季节调整,尤其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第一次北跳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