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956篇 |
免费 | 771篇 |
国内免费 | 67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34篇 |
大气科学 | 555篇 |
地球物理 | 1468篇 |
地质学 | 1423篇 |
海洋学 | 668篇 |
天文学 | 194篇 |
综合类 | 273篇 |
自然地理 | 48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3篇 |
2023年 | 51篇 |
2022年 | 71篇 |
2021年 | 104篇 |
2020年 | 108篇 |
2019年 | 149篇 |
2018年 | 97篇 |
2017年 | 151篇 |
2016年 | 175篇 |
2015年 | 152篇 |
2014年 | 218篇 |
2013年 | 349篇 |
2012年 | 239篇 |
2011年 | 209篇 |
2010年 | 193篇 |
2009年 | 265篇 |
2008年 | 248篇 |
2007年 | 279篇 |
2006年 | 237篇 |
2005年 | 224篇 |
2004年 | 190篇 |
2003年 | 160篇 |
2002年 | 156篇 |
2001年 | 136篇 |
2000年 | 108篇 |
1999年 | 126篇 |
1998年 | 97篇 |
1997年 | 89篇 |
1996年 | 136篇 |
1995年 | 175篇 |
1994年 | 198篇 |
1993年 | 57篇 |
1992年 | 56篇 |
1991年 | 49篇 |
1990年 | 23篇 |
1989年 | 30篇 |
1988年 | 17篇 |
1987年 | 19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11篇 |
1984年 | 6篇 |
1983年 | 7篇 |
1982年 | 5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3篇 |
1978年 | 1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3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1.
考虑风能输入的抛物型缓坡方程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在Radder和Kirby发展的波浪折射绕射缓坡方程抛物型模型基础上,对这种模型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模型除可以考虑波浪传播过程中的底摩阻损耗、非线性作用外,加入了风能输入对波浪传播的影响。基于风能输入项的波浪模型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在纯风浪情况下的计算结果与传统的风浪计算方法结果一致,在波浪传播过程中由于风的作用,将导致波高比无风作用下计算的波高大。 相似文献
42.
Simulations of flow for a discrete-fracture model in fractured porous rocks have gradually become more practical, as a consequence of increased computer power and improved simu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techniques. Discrete-fracture models can be formulated in a lower-dimensional framework, where the fractures are modeled in a lower dimension than the matrix, or in an equi-dimensional form, where the fractures and the matrix have the same dimension. 相似文献
43.
44.
以四川盆地东部再生稻高温伏旱区为研究区,基于气象条件对腋芽萌发期再生稻生长发育的影响机理,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探明了腋芽萌发的影响因素、影响路径及影响强度。进一步结合隶属函数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再生稻腋芽萌发气象适宜度模型,并分析了1981—2021年研究区腋芽萌发期气象影响因素及气象适宜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气温、空气湿度、降水是四川盆地东部再生稻高温伏旱区腋芽萌发的关键影响因素,基于以上因素的气象适宜度模型能较好地评价再生稻腋芽萌发期的气象影响。1981—2021年研究区气温适宜度、空气湿度适宜度及综合气象适宜度均呈下降趋势,降水适宜度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变化趋势。气温适宜度、空气湿度适宜度及综合气象适宜度总体呈“西高东低”的空间分布特征,降水适宜度则表现为“东西高、中部低”。1981—2021年研究区气温上升趋势与空气湿度下降趋势显著,导致致害高温(日平均气温≥32℃)积温和致害低湿(日平均相对湿度≤65%)日数明显增加,这是再生稻腋芽萌发期气象适宜度总体呈下降趋势的诱因。 相似文献
45.
摆动阀泥浆脉冲器本身可以产生较高频率的载波,成为高速泥浆脉冲传输的较好选择。由于工作时负载力矩复杂,影响因素众多,为电机输出特性研究带来较大困难。利用在井下工作时的动力学平衡方程,通过水循环实验方式测量得到摆动阀电机在最大转矩比电流控制方式下的位置角度和输出电流数据,进而计算井下工作时电机输出转矩和输出功率,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受惯性转矩、弹性转矩和动态水力转矩的影响,电机输出转矩在不同工作频段表现为不同特征;低频段时,电机输出转矩的变化幅度随载波频率的增大而减小,输出功率随载波频率的增大而缓慢增大;中低频段时,电机输出转矩和输出功率在该频段幅度变化较小,相对比较稳定;高频段时,电机输出转矩和输出功率均随频率的增大而快速增大。可以通过增大扭杆刚度系数和降低摆动阀转子轴系转动惯量的方式降低电机在高频段的输出,以保证电机在额定转矩和额定功率下可以控制摆动阀在井下实现高频快速的摆动,产生稳定高载波频率下的泥浆脉冲压力波形,实现高频载波的目的,为随钻测井数据的高速传输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46.
倾角时差校正(DMO)方法对于复杂地质构造条件下的纵波反射波(P-P)的多次覆盖地震数据的叠加具有显著的提高信噪比的效果.对于转换反射波(P-SV)来说,进行倾角时差校正(DMO)处理就更需要.本文首先对P-SV波的倾角时差校正(DMO)的几何原理进行了分析,然后重点研究用波动方程进行DMO的方法,即P-SV转换反射波的叠前部分偏移的波动方程法.这种方法也适用于P-P反射波的叠前部分偏移处理.研究结果表明,波动方程DMO方法在振幅保真方面比几何原理的DMO方法有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47.
共接收点倾斜叠加波动方程偏移,本质上是一种叠前偏移方法.每给定一个斜率P,对经过叠前(动校正前)常规处理的地震记录中的各共接收点道集,沿直线t=τ+px进行倾斜叠加,就形成一个共接收点倾斜叠加剖面.对之进行波动方程偏移,该偏移剖面将代表地下真实构造.对一系列的p,我们可以得到一系列这样的偏移剖面.对它们作共接收点叠加,偏移叠加剖面的信噪比将超过水平叠加剖面.本文导出了在均匀、水平层状及非均匀介质条件下的共接收点倾斜叠加波动方程偏移算法. 相似文献
48.
49.
50.
给出了一些海区实测浮力频率剖面的数学模型.利用超几何函数对内波垂直模式方程进行了解析求解,得到内波模式方程的解析解和频散方程.利用得到的解析解给出了一种理想条件下内波前三阶简正模式的结构. 相似文献